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马可波罗游记》与中国文化的西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西平

  在中世纪的东方游记中没有任何一本游记的影响能和《马可波罗游记》相媲美,《马可波罗游记》的魅力何在?为什么它在中世纪牵动了那么多西方人的心?我们必须将其放在西方认识中国文化的历程中加以考察。
  同时,在今天我们讨论欧洲对中国的认识时,也必须了解这本游记对欧洲文化所产生的长远和持久的影响,必须了解这本游记对欧洲人的东方观所产生的无法估量的重大作用。
  《马可波罗游记》共分四卷,第一卷记载了马可波罗诸人东游沿途见闻,直至上都止。第二卷记载了蒙古大汗忽必烈及其宫殿、都城、朝廷、政府、节庆、游猎等事;自大都南行至杭州、福州、泉州及东地沿岸及诸海诸州等事。第三卷记载日本、越南、东印度、南印度、印度洋沿岸及诸岛屿、非洲东部。第四卷记君临亚洲的成吉思汗后裔诸鞑靼宗王的战争和亚洲北部。每卷分章,每章叙述一地的情况或一件史事,共有229章。书中记述的国家,城市的地名达100多个,而这些地方的情况,综合起来,有山川地形、物产、气候、商贾贸易、居民、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及至国家的琐闻佚事。
  《马可波罗游记》是西方认识中国历程中里程碑性的著作,它是第一部全面、深入介绍中国的游记。“他的书为西方人对完全是另一个世界的含混、笼统的了解提供了一线光芒……”
  马可波罗的时代正是欧洲文艺复兴的前夜,而《马可波罗游记》正是在文艺复兴中才大放异彩的。意大利是欧洲近代文化的“长子”,它所倡导的文艺复兴在本质上是对世界的发现和对人的发现。《马可波罗游记》的传播和接受,它的影响史正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集体想象物”。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说明这一点。
  
  首先,《马可波罗游记》拓宽了欧洲人的世界观念。
  
  在中世纪时关于东方的游记基本上都是意大利人所写的,马可波罗这个威尼斯富商的契旦之行,一下子把西方人的眼光拉到了大陆的最东端,它遥远而又神秘。这样,欧洲的时空就大大扩展了,大汗的宫廷、行在的湖水、扬州的石桥都进入了他们的想象之中。欧洲以往那种地中海的世界观念就被突破,罗马不再是世界的中心。它“打碎了欧洲便是世界的神话,把一个有血有肉的中国呈现在欧洲人面前,令他们无比惊奇,以致不敢相信”。
  
  其次,《马可波罗游记》激发了欧洲的世俗观念。
  
  文艺复兴造就了意大利人新的性格,“这种性格的根本缺陷同时也就是构成它伟大的一种条件,那就是极端个人主义”。对世俗生活的渴望,对财富的迷恋,对爱情的追求……而《马可波罗游记》满足了意大利人所有这些冲动。中世纪晚期出现的契旦形象,是西方人想象中的一种解放力量……
  《马可波罗游记》成为一种意大利所梦幻的新生活的象征,成为一切世俗追求的理想王国。
  
  最后,《马可波罗游记》催生了近代的地理大发现。
  
  全球化的序幕开启于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第一个驾着三桅帆船驶向大西洋的也是一位意大利人――哥伦布。而这位意大利的水师提督正是《马可波罗游记》的最热心读者,直到今天在西班牙的塞尔维市的哥伦布图书馆还存放着他当年所读过的《马可波罗游记》。
  实际上哥伦布至死仍坚信他所发现的国家就是亚洲的东海岸,就是契旦,“这种信念在哥伦布死后二十余年仍未销声匿迹”。甚至在后一个世纪中,当中国已经确定是契旦后,仍有西方的航海家们不死心,如英国的许多探险家,他们仍然将契旦作为寻找的目标。《马可波罗游记》对西方人的影响真是太大了。正如拉雷在《英国十六世纪航海史》一书所说:“探寻契旦确是冒险家这首长诗的主旨,是数百年航海业的意志、灵魂。”
  1603年耶稣会士鄂本笃第一次证实了“契旦”就是“中国”。死后他的墓志铭是“探寻契旦却发现了天堂”。对哥伦布来说,是“寻找契旦却发现了美洲”,实际上发现了新世界。
  
  责编:谭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897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