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做一名穿“草鞋”的记者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姚桂林 高先勇

   曾经一直认为,记者的职业对我而言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等到有一天,当我真正成为一名党报的记者时,我的心里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就是做一名穿“草鞋”的记者。
   因为草鞋连接着平民百姓的期望和寄托;穿草鞋的记者,是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记者;穿草鞋的记者不娇贵、不势利,心中对普通老百姓、对新闻事业充满了热爱。
   只有穿草鞋的记者,才能坚定、踏实地行走在基层;只有行走在基层,才能发现好新闻、好线索。
   “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这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话,也是他作为一位院士的成功之道。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什么是大地?就是基层、群众、事件本身。“走基层”不仅要懂得什么是“基层”,更要学会“走”。“走基层”不是走马观花,而是要仔细研究,用心观察;不是蜻蜓点水,而是沉下身、静下心,有“坐到底”的勇气和“探到底”的本领;不是人云亦云,而是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走基层”不是视察,而是学习,以学习的态度来认识基层。“走基层”不是体验生活,而是珍惜价值,新闻的价值就是生命力。“走基层”就是解决新闻生命力的问题,如关爱自身一般珍惜每一次走基层的机会,把“走基层”看做检验自己发现价值、挖掘价值、报道价值、弘扬价值等各项能力的试金石。
   记得在一次会议上,我听到开发区一位负责人无意提到高新区一家企业,一年申报了12项专利。我默默记下了这个线索,随后到企业、知识产权局等单位进行了采访,写出稿件,受到报社同仁的好评。
   一位外国摄影记者有句名言:“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摄影和文字报道都是一个道理,采访距离与报道质量有密切关系。“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走”是重点,“转”是关键。只有走进火热的生活,才能写出真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稿件。
   走进企业,会在机器的轰鸣中感受财富的汇聚;走进新农村和城市社区,才能在平凡人的精神里吸取感奋的力量;走进创业人群,才能感受到成功是缘于艰辛的摸索,百折不挠的意志……
   在荆门市竹园小学对面,有一个修鞋的小摊,摊主是一位聋哑人,春节前夕,尽管他家的米不到半桶,油不过是壶底薄薄的一层,但他最大的理想不是自己吃好穿暖,而是让他正上初中的女儿能上大学……在京山县杨集镇,两位电工的谎言接力,是为了让一位性格孤僻的贫困老人不为电费发愁。这些无不是人灵魂中最美的闪耀。
   如果不走进火热的生活,是不会感觉到这如浪而来的感动!
   在新农村建设中,部分农民渐渐地过上了如同城里人般的生活。这种生活的变化,是分享,更是一种催人奋发的力量,它会让人庆幸,我们生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每天都能见证着奇迹的发生。
   新闻工作者的价值在于信息的传播和运用,把报道的信息是否具有价值、是否对公众有正面启迪效应,作为检验的标准,切实将新闻工作的价值体现在良好的个人作风、优质的信息文本和长远的价值传播上面。树立群众意识,以群众为师,充分尊重群众在劳动中的首创精神,以群众鲜活的劳动创造,启发和创新自己的新闻思维,刷新自己的新闻逻辑,擦亮自己的新闻价值。
   农民在农忙时一天花200元还请不到临时工的抱怨,能让我们在《200元日工资的拷问》中,得出用工短缺、工资上涨不是一件坏事,它会倒逼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中国廉价劳动力时代可能面临终结。而廉价劳动力的终结要求我们,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也不管是工厂还是农场,要想获得持续的发展动力,不能再依靠廉价劳动力走外延式的发展路子,而必须步入内涵式的发展轨道,促进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型。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其中,改文风是目的。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文风反映作风、体现人品。风气正,则文风正,新闻报道的“心”就正。改变文风就是要变虚幻的文风为真实的文风,变浮夸的文风为实在的文风,变混淆的文风为客观的文风,始终保持新闻工作者应有的“良心、善心、责任心”。
   前面风景如画,未来岁月如歌。只有穿“草鞋”的记者,才能身处江湖,心系社会,始终满腔热情,富有激情,充满智慧,奋力创新,用脚作笔,用心作纸,用善作颜料,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挥洒责任与美丽。■
  (荆门日报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243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