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传统孝道的内涵及其当代意义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钟夏 董琳

  摘要:孝道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和宗法制度建立的需要,是中国先民们经历了由“敬神”往“敬人”转变的时期而总结的规范,是一种文化上的自觉。儒家传统孝道是通过实践层面的行为,去收获精神层面的满足。它体现了人类生存环境的丰富多彩,也使得人类的生命达到较“原始”的状态。
  关键词:儒家 传统孝道 修身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我国先民们对世界和生命本体执着追求的昭示。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青铜器上,就刻有道和德两个字。[1]而从古自今,中国的文化始终通过道德来进行描绘。
  一 、儒家传统孝道的形成
  《孝经》记载:“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儒家认为孝道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所有的教化都是在孝道的基础上产生的。“教”字从字面上看,是由孝和文构成,所谓“不孝不教”。
  (一)儒家传统孝道的形成
  古人对孝有很多解释,如《说文解字》记载:“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尚书・尧典》:“克谐以孝。”《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也。”
  孔子在建立儒家道德体系的过程中,探讨了孝与仁、孝与礼等方面的关系,对孝亲敬养等作了系统的论述,基本上奠定了儒家传统孝道的理论基础。曾子是践行儒家孝道最坚决的贤者,同时他也将孝定位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曾子大孝》记载,曾子认为“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临阵不勇,非孝也。”这样就使得孝道具体化,为孝道的践行提供了指导的作用。孟子提出了“性善论”的观点,进而指出人有“四端”,亦是“仁义礼智”,并且树立起了舜作为大孝至孝的典范,“舜之道,孝弟而已”(《孟子・告子下》)实现“独尊儒术”的董仲舒认为:“道者,所由适与治之路也,仁义礼乐皆其具也。”指出仁义礼乐就是道,是人民要遵守的规范。在他看来,君臣父子夫妇就是上天所规定的秩序,通过礼乐使人遵守这个秩序,如果能够加强教化使人心安于此,即使王道小有缺失,也可保江山无虞,“故王道虽微缺而莞弦之声未衰也。”至此,儒家传统孝道已经发展成熟起来。
  二 、孝道内涵有助于和谐家庭的建立
  儒家认为,对父母的孝有两种,一种是精神方面的,一种是物质方面的。在构建和谐家庭时,应注意孝道的两个特征:“亲亲”与“敬老”。
  (一)亲亲
  在朱熹看来,作为“有血气知觉者”的人,行为规范都是要遵守礼仪的。“事亲须是孝,不然非事亲之道。”他认为:“情之不亲,则爱敬绸缪,不能相通无间。”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关于孝道践行的一个重要环节:“情亲”。
  一方面,亲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孝道要求子女孝敬父母,父母有责任以身作则教育子女。《礼记・祭义》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试想,一个对父母没有和气的人,能爱父母吗? 在孔子看来,天地间的事物中,人是最尊贵的;人的品德,是没有比孝道更大的了。践行孝道,就没有比使父亲受到尊重更重要的了,“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
  另一方面,亲不仅是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更重要的是成员之间践行孝道的时发乎内心的“亲”,因为人们不是被要求履行孝道,而是孝道是符合我们生存的规律的,是具有仁义礼信的人理所应当作为的。只有我们发乎内心的拥有践行孝道的“亲”,才能真正做到尽孝,才能将这种“亲”转移到社会事业中。因此,在家庭中形成的良好的亲情观念对我们处理人际关系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二)敬老
  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孝,是处理子女与父母、晚辈与长辈关系的一个重要道德规范。[2]《论语・为政篇》中记载:“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儒家认为奉养父母要做到“敬养”,不仅仅是完成父母交代的事情,提供食物给父母那么简单。
  “亲亲”与“敬老”是相辅相成的两个特征,“亲”是内在的,在发乎内心的所在,一旦形成,就不要轻易改变。而“敬”是外在的,是人们处理问题时候所要遵循的原则我们要先树立其家庭成员间相亲相爱的感情,我们在劝谏的时候要明白,我们劝是为了和,而不是制造更大的矛盾。只要内心里有了“亲”,再通过“敬”来维护,家庭自然就会和谐快乐。
  三、修身是践行孝道的根本方法
  孝道是在中国传统宗法社会中形成发展起来的。人如果能够意识到修身和修心的重要,就能做到诚恳和敬爱,做到“仁”,做到“高而不危”、“满而不溢”,也就能够长久得守护富贵了。要做到修身,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修身要有修身的自觉意识。孟子说:“夫有意而不至者有矣,未有无意而至者也。”人只有在有意识的指引下才能达到修身的目标,反之,是不可能实现的。
  (二)要身体力行践行孝道。知行关系已经有了很多的论证,在此,明白了孝道的内涵以后,不能好高骛远,要坚持实践孝行。当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更能体会到“修身齐家”的美好境界。
  (三)在实践的过程中要做到“慎”。人的修身不是天天闭门在家,是要融入社会,与人们交往的。人与人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我们要时刻保持谨慎的态度。儒家要求“慎独”,即使是独处的时候,也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能偏离正道。
  《易传》说:“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孝道也要善于变通,适应时代需要,切合民众心理,民众才能乐于遵守,起到化民成俗的社会效果。孝道沿袭几千年,很多内容已经不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要求,因此,才会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呼声。今天,我们应该摒弃孝道中“愚孝”“愚忠”的成分,构建新时代的“忠孝观”,[3]建立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在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相信一定能够重新扬起孝道之帆的。
  
  参考文献:
  [1]王玉德.《孝经》与孝文化研究[M].武汉:崇文书局,2009.10.
  [2]万本根等.中华孝道文化[M].成都:巴蜀书社,2001.09.
  [3] 张静.先秦“孝道”的本来面目及其当代价值[J].南昌大学学报,2010.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363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