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 哈克在冲突中的成长之旅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航

  摘要:成长小说是美国文学中一种重要的形式。本文从成长小说的角度,对马克・吐温的著名小说《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作了重新解读,通过分析哈克在冒险经历从无知到有知的成长过程,充分地表达了文化与人格、社会与个人、“自性”与“他性”的冲突,揭示了“冲突”这一贯穿人类成长始终的主题。
  关键词:哈克贝利・芬 成长 冲突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是美国19世纪著名作家马克・吐温众多作品中深受读者喜爱、极具影响力的一部。小说所描写的19世纪中期的美国为小说叙事结构的展开提供了背景,马克・吐温“描写了一个十几二岁的孩子,让他亲日述说他一生流浪的经历”。[1] 从这个意义上说,南茜・沃尔克的观点是值得注意的,她说,这部小说应该归人成长小说之列。因为“小说追溯了哈克贝利・芬道德观念的发展,展示了一个年轻人从天真到成熟的传统的发展历程”。 [2]
  本文试从成长小说的角度出发,着重分析主人公哈克是如何一步步从天真无知走向自信成熟,揭示出他在不断地冲突中思想、心理的成熟和对社会对人性不断认识的成长过程。
  一、成长小说
  成长小说最初源自于18世纪的德国,然后风靡欧洲,19世纪时传入美国。根据艾布拉姆斯对成长小说的定义,成长小说的“主题是主人公思想和性格的发展,叙述主人公从幼年开始所经历的各种遭遇。主人公通常要经历一场精神上的危机,然后长大成人,认识到自己在人世间的位置和作用。”[3] 成长小说的主人公是动态人物,具有亲历性,一般有一个基本模式,也就是“天真―诱惑―出走―迷惘―考验―失去天真―顿悟―认识人生和自我”的过程。[4]
  二、 哈克的成长过程
  《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中的主人公哈克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马克・吐温选择流浪儿哈克是颇有深意的。哈克在毫无约束的环境中长大,因而传统文化的种种信条在他身上的影响很少,让他更多地保留了纯真的儿童本色,也使得他对文明社会产生了叛逆和反抗的心理。哈克的个人人格与社会文明的冲突由此而起。从小说一开头就讲到哈克与道格拉斯寡妇的冲突。道格拉斯寡妇这位体面的小市民,是一位朦胧而执著地追求自由和独立的“新文明人”①,她时刻想把哈克这头“迷途的羔羊”改造为遵守社会规范的体面人。然而这只不过是他经历文化与人格、社会与个人冲突的开始。
  哈克在小岛上巧遇吉姆,两人结伴沿密西西比河而下,开始了追寻自由的旅程。其间“文明社会”的道德规范与哈克作为天真单纯少年的“自然人”人性多次在他内心引发激烈冲突,哈克不得不在这两者之间进行取舍。每一次的冲突与抉择都使他进入生命的一种新状态,获得有关人生必需的知识、道德原则和价值观念。
  在杰克逊岛上,哈克得知吉姆出逃之后,他发誓要为吉姆保守秘密,哪怕别人叫他“下流的废奴主义者。和吉姆在雾中失散重聚后,他天性使然捉弄吉姆。这次的捉弄却伤害了吉姆的自尊心,吉姆责备他的同时流露出对他的深切关爱,使他对吉姆肃然起敬:“他说的已经够了,够叫我觉得自己多么卑鄙,我恨不得吻他的脚”。他终于向吉姆真心道歉。这不仅反映了哈克的道德成长,更是哈克对世俗观念的大胆挑战,在文化与人格的冲突中,哈克选择了顺应自己的天性,做一个道德完整的人。
  但是哈克内心的冲突还在继续,尽管哈克有一颗善良的心,但他毕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人,社会环境的熏陶也让他继承了黑人奴隶的命运的传统观念。所以在他决心帮助吉姆逃跑时,他的内心斗争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当他遇到了那些猎奴人,哈克陷入了犹疑:“想一鼓气说出来,可是我够不上一个男子汉---胆量还不如一只兔子。”最终哈克选择按照自己的价值判断,他谎称船上有人害天花支走了猎奴人,保护了吉姆。
  而哈克内心最激烈的冲突发生在他想要写信告诉华珍小姐吉姆的行踪,但最终还是放弃了。你听他说:“那么好吧,下地狱就下地狱吧”,可见其精神痛苦已达到了极点。一个天真的少年在获取真理的瞬间竟下如此震撼心灵的决心,发现真理的代价竟然是“下地狱”。[5]至此,纯真战胜了谬误,人性战胜了社会道德,甘愿入地狱的人性发出夺目的光辉。经过艰难的挣扎,哈克的成长过程得以完整,获得了新生。
  三、结语
  哈克经历了由天真到觉醒的游历过程,这个过程也伴随着文化与人格、社会与个人的冲突,最终完成了自我的成长。在小说结尾,萨莉姨妈提出收养哈克,但是他拒绝了。哈克决心摒弃他所见到的文明,决心做一个心灵上的自由人。他选择逃避和隐匿的方式来表示对现实世界的不满。马克吐温之所以安排哈克出走,也是因为其本人也无法调和社会道德与个人天性之间冲突,难以作出抉择。成长小说的结尾往往是一个新起点了,哈克准备好去探险,寻找他的理想国,作者这样也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考和想象空间。
  注释:
  [1]参见The Adventures Of Huckberry Finn. Qing Dao: Qing Dao Press,2003. 以下本文引用的小说片断均引自该版本,不再一一注明。
  
  参考文献:
  [1]马克・吐温. 成时译.克贝利费恩历险记[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2]Nancy Walker, "Reformer And Young Maidens; Woman And Virture " From Modern Critiml Interpretation, Edited by Harold Bloom, New York: Chelsea House Publishers,a Division of A1ain Line Book Co.58,1985.
  [3]艾布拉姆斯.欧美文学术语词典中译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218.
  [4]芮渝萍.美国成长小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孙胜忠.《成长的悖论:觉醒与困惑―美国成长小说及其文化解读》,见虞建华主编《英美文学研究论丛》(第三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381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