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消费时代美学之崛起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桂芬
摘要:当下世界是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经济腾飞更是迅速。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对立的矛盾统一体,当下经济发展视域下文化该如何崛起?本文以美学为例,从美学自觉谈起,对美学的三种话语形态进行了分析,最后文章从《诗经.小雅.鹤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句话谈起,说明了中国美学的崛起也需要取别人之所长补一己之所短的必要性。
关键词:经济发展视域 美学自觉 文化产业 他山之石
一、从美学自觉谈起
文化自觉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费孝通)。从这个意义上讲,笔者认为美学自觉主要指一个民族的美学在其发展过程中能够正确把握自身发展规律并认识到自身的地位和作用从而能够实现自身的觉悟、觉醒并自主地继续向前发展。纵观中国文化发展史,可以说在经历了“东学西渐”以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中国学术一直处于“西学东渐”的尴尬境地。20世纪中国思想、学术界各分支领域的突出成就均在西方思想观念、学术方法影响下取得;若抽去这些来自西方的观念与方法,20世纪中国思想、学术界的情形将不可想象。[1]中国现代美学是五四运动前后从西方引进的,与偏重感悟式的、体验式的中国传统美学不同,它忠实继承了西方美学哲学美学、理论美学的道路。[2]从中国现代美学的开创者王国维到系统介绍西方美学史的美学大师朱光潜再到认为“美是主观的”理论的倡导者吕荧、高尔泰以及实践美学代表人李泽厚,这些美学大师研究美学,首先面对的不是朴素的审美事实,而是首先从抽象的哲学层面选定一些自以为正确、重要的核心观念,然后用这些核心哲学观念裁剪人类审美事实,相合者突出之,冲突者疏弃之,以此形成美学理论。无疑,在中国现代美学刚刚兴起之初,美学大师的这种敢于突破传统,大胆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思路是进步的,是一种值得肯定的行为。然而,由于所处的社会环境及经济基础的不同,每一个时期的学者都有不同的职责和使命,当一个特定时期的学者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形成的一定的知识体系或者建构的独特的理论模型往往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对相继时期的学者产生一定的后续影响,削弱该时期学者的创新能力,以至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这部分学者会为前人的理论所累,不能做到所谓的自觉。当今社会是一个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我们的经济有了巨大的腾飞,我们的社会进入以消费为主的商业经济时代。相应地,中国美学不应该仍旧仅仅拘泥于二十世纪美学大师所划定的形而上的理论圈子,而应该勇敢地走出来,重新审视自身在新的经济时代的地位和作用,联系现代人的实际生活,从现代人的审美现象、审美旨趣以及现代人所热衷的流行元素中发现新的审美理念,并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自觉完成自身的现代完美转型。
二、关于美学三种话语形态的思考
2007年在淮安市举行的“当代美学的价值取向理论研讨会”上,盖生教授提出当代美学存在三种话语形态,即经典美学,快感美学,政治美学。经典美学,以传统文艺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认识论美学与本体论美学两部分。认识论美学从感官经验出发,侧重审美主体与对象间的审美认识的分析,揭示审美中情感的介质作用、心理机能的参与以及审美判断的特征等问题;而本体论美学则执着于对“美本体”的不懈追问以及探寻“美”作为一种终极价值对人性的建设意义。[3]经典美学排斥审美的物质功利性,并对美感和生理快感作了明确的区分, 它强调的是美是一种无功利性的美,是一种无目的性的合目的性。它的重心是人的精神和内心,它虽然也关注自然美,但是这种自然美不是纯一的自然之美,而是带有人类情感和审美意蕴的自然之美,这里的自然是人类化的自然。中国美学史上经典的“比德说”将大自然的山水花草拟人化并赋予人类的情感、道德便是很好的例证。
然而,时代变了。一个不争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伴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消费时代已经悄然降临并且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颇为强势的影响。高科技的普遍化,把我们已经领进或正在领进图像时代,现代人正在享受媒体化生活,适应消费性艺术。与之相应,经典美学的许多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动摇,在高额商业利润的驱动下,以表现创作者的情感为主体的经典美学不得不让位于以迎合受众的欲求为主体的快感美学,唯审美让位于泛审美。以泛审美为特点的快感美学关注的是与现代人密切相关的生活元素,“而当代美学的聚焦点却完全不同,它强调对日常生活或者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即大众通俗文化尤其是流行时尚的关注,因此在经典美学中从未谋面的时装服饰、室内装潢、广告设计甚至度假村布局等正式进入当代美学的研究视野”。[4]这种快感美学更注重对娱乐性的追求,并且融合了现代社会的高科技技术从而能够达到超乎想象的艺术效果,种类丰富多彩,满足了当下大众的宣泄情感及欲望的审美口味,得以大行其道。
政治美学,盖教授定义为是一种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美学。南师大的朱崇才先生认为,中国文学最重要的实事之一就是以文章诗歌骈文形式出现的“古代文学”,是治理国家的最重要的工具,古代文学实际上是以“政治美学”的原生状态存在着的。[5]古代的许多文学作品也确实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比如杜甫《三别》《三吏》,比如李白《长干行》,再比如反映封建贵族没落的《红楼梦》。政治与文艺的关系可以说源远流长,早在几千年前孔子就告诫弟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强调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中,就包括政治作用,即“事君”;而《乐记》中“声音之道与政通矣”,也把音声的秩序与政治秩序相并提。到了近代,尤其是在中华民族身陷危难的关键时刻,文艺在启迪民智、救亡图存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出现了一大批以文艺救国的文学家、音乐家及其其他各方面的艺术家,他们用自己的艺术方式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狼子野心,抨击当局黑暗统治,呼唤人民为自由而战。正如17世纪机械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布斯所说,国家这个庞然大物“利维坦”是用艺术造成的。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种种原因,政治美学话语正如盖生教授所说的,因惮于干预文艺创作自由而常常缺席了。
那么,在今天商业经济如此繁荣的时代美学该如何发展?我们静观经典美学和政治美学放任消极,快感美学无所约束?对此,盖生教授认为经典美学应该通过鼓励和支持追求真善美, 与政治美学一道, 为大众文化灭菌、消毒, 重构美学学术的生态平衡。但笔者认为,美学学术的生态平衡是一种理想化的学术状态,是一种很难实现的理想状态,即使实现了这种理想状态,对于美学的发展也未必是好事,至少按目前美学发展状态看是这样。笔者认为,我们不妨顺应当代社会发展的时代潮流,既然快感美学在消费经济时代为广大受众所需求并且成为当前比较受欢迎的一种美学话语形态,我们就应该尊重美学发展的规律,而不是对其进行约束。事实上,快感美学的发展反映的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而且与人们的生活也更接近。所以,只要广大受众在审美过程中适当地发挥自身主体性,避免由于主体性消失带来的心灵的虚无以及久而久之导致的虚无的泛化,快感美学不需经典美学与政治美学的约束。更何况,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经典美学和政治美学也曾经是某个特定时代的主流,它们体现的是那个特定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而这种主流意识形态又是由自己所属的社会经济状况所决定的。就像十五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一样,在未来某一天,特定的社会存在需要的时候,或许会有它们重新占主流的时候。所以,在商业经济时代的今天,我们没有必要为经典美学和政治美学的发展担忧,即使它们暂时处于非主流的或者说弱势的地位,它们也还是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的。谁又能断定未来经济的发展不会带来第四种话语形态呢?
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别座山上的石头,可以取来制作治玉的磨石;也可以用来制成美好珍宝。用在文化方面可引申为"借助外力,改己缺失"。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对世界各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华文化是世界的瑰宝,这是无可置疑的事情,也是作为中华儿女引以为傲的事情。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世界其他民族也用他们的勤劳智慧创造了优秀的文化,比如地中海沿岸的希腊、罗马。因此,在全球化的信息时代,作为世界大国的中国必须正确地给自己在世界文化中定位,在继承传播本民族文化的同时,要认真学习世界各国的文化经典,认清自己,认清他人,取他人之所长补自己之所短。
正如上文所言,我们取他山之石,取的是“石之长”而不是不分良莠皆入我囊。恰当地说也就是借鉴他人的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方面,在美学上就是要在继承中国传统美学的基础上,借鉴各国有利于中国美学发展的思想、方法,尤其是在全球化的信息时代,中国美学学术的继承者,不能闭关自守,把自己囿于狭小的学术范围之内。虽然我们尚未进入后工业时代,但是后工业时代的学术思想我们还是要借鉴的,就像研究资本主义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我们借鉴西方社会的学术思想一方面可以使自身少走一些弯路,节省人财物的不必要投入;另一方面也可以使自身的思想与世界先进思想挂钩,跟上时代步伐,避免因落后而被动的局面发生;同时,在借鉴其他民族文化过程中,会激发我们的“内省”意识,因为我们要取的是对方的精华,那么就会有一个辨别“精华”与“糟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会有一种不自觉的“见不贤而内自省”的意识产生,这对于我们自身文化的发展可谓大有益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句话包含的是两方面的意思:“取石”和“攻玉”。我们取来了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之后需要对其进行加工,而创新是我们加工外来文化精华的关键,也就是说即使是其他民族的精华的东西,也不一定是完全适合我们的,只有根据我们自身的具体情况发挥主体能动性在外来的精华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了的思想、方法才是真正属于我们的自己的。二十世纪“西学东渐”,中国美学顺应了时代潮流,为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全球化的今天,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发展更是迅猛,在如此之大环境下,中国美学要融入世界文化中并在世界文化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就不得不以开放的胸怀纳世界文化之精华,以创新的态度面对未来之挑战。
参考文献:
[1]薛富兴.中国美学深化的三个问题[J]. 贵州社会科学,(贵阳)2008年3期第4~8页
[2]薛富兴.中国美学深化的三个问题[J]. 贵州社会科学,(贵阳)2008年3期第4~8页
[3]傅守祥.大众文化时代的审美范式与身体美学[J]. 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9期第6页
[4]傅守祥.泛审美时代的快感体验[J]. 现代传播双月刊,2004年第3 期第58页
[5]一个新的学术课题 ――“回归实事:政治美学与文艺美学”学术[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年3月第1期.第161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387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