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杉木人工林不同幼林抚育模式对生长量影响的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文平

  [摘要] 对杉木人工林采用不同的幼林抚育管理模式进行林分蓄积量生长影响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采用A抚育模式林分蓄积量最高,平均每亩蓄积量达15.87m3;而C处理较为粗放管理,林分蓄积量最低,仅为8.47 m3;幼林抚育对林木生长的影响很大,加强幼林抚育与集约管理是培育杉木速生丰产林的关键技术措施之一。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 抚育模式 林分蓄积量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是我国南方最重要的商品用材树种之一,生长快、材质好、产量高,是群众最喜爱的造林树种。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今,南方各省、区就大力发展以杉木为主要树种的用材林基地,有关杉木人工林幼林抚育的科学研究成果很多,杉木营造林技术也有了新的提高,如全面劈草、全面锄草、全面劈草局部松土、全垦大穴和培土等。但在生产实践中,经常采用多种抚育方式,加强幼林抚育,以提高林分单位面积产量和经济效益。现对福建省南靖县永丰国有林场造林20年的杉木人工林,其采用不同的幼林抚育模式的经营效果进行调查与分析探讨,以期为培育杉木人工用材林速生丰产提供参考。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福建省南靖县永丰国有林场荆都工区7大班4小班,为第一代杉木林于1987年采伐迹地,地处东经117°28′25″,北纬34°39′39″;属于低山丘陵地带,年平均气温21.0℃,年均降水量1500mm,空气湿度80.3%,极端低温-3℃,无霜期351d,年日照时数4326.3h,云雾多,水热同期,适于林木生长。试验地为海拔386m,坡度27°,坡向北,土壤为花岗岩发育的红壤,土层厚度大于1.1m,腐殖质层厚度约5~9cm,林下植被主要有五节芒、蕨类、大青、芒萁骨等,立地等级为Ⅱ类,植被主要有黄瑞木、五节芒、茅草及藤本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试验研究的林分为1988年2月营造的杉木人工纯林(苗木为本场培育的优质杉木苗),面积94亩(包括试验地与四周保护区),其主要营造林措施有:采取劈草炼山;块状整地,挖穴规格40cm×35cm×35cm,挖明穴、回表土;造林初植密度为2500株/hm2。
  2.2 试验与调查方法
  试验采用3种处理(A、B、C不同幼林抚育模式),3次重复,试验区都在山坡的中下部设3个区组,每一区组内随机排列3种处理(小区)。每一重复(小区)面积3~4亩。试验处理:A(五年六次抚育):造林当年全锄结合扩穴培土一次,第二年全垦一次、全锄一次,第三年至第五年各全锄一次;B(四年四次抚育):造林当年浅垦结合培土一次,第二至第四年各全锄一次;C(三年三次抚育):造林当年全面锄草一次,第二和第三年全劈一次;试验调查主要有林分平均树高、平均胸径、保留密度和单位蓄积量等作为研究指标。材积公式采用福建省国营林场杉木二元材积表计算:V=1.00188×0.000093621D1.754610H0.932386。
  
  3 不同抚育模式对20年杉木人工林分生长效果比较与分析
  
  
  从表1看出,在整地方式、造林密度等一致的情况下,立地质量等级相同而幼林抚育措施不同的杉木人工林生长状况相差较大。研究表明,以A处理(五年六次抚育)的林分蓄积量最高, 20年林分平均蓄积量平均可达238.0587m3 /hm2,而C处理(三年三次抚育)较为粗放管理试验的林分蓄积量最低,20年林分蓄积量平均仅为127.05m3/hm2。不同杉木幼林抚育模式按林分蓄积量大小排序为A>B>C,即随着幼林抚育质量的提高,林分生长量趋于增大。经方差分析与显著性检验表明,不同抚育模式间的20年生林分蓄积量达极显著差异水平(见表2)。经进一步采用林分蓄积量平均数间的多重比较表明(表3),不同抚育模式间20年林分蓄积量达极显著差异水平。进一步采用LSD多重比较表明:A处理与B、C之间差异极显著,差异显著,B处理与C处理差异也极显著。其中A处理20年生林分每亩蓄积量达15.8706m3;B处理达12.217m3;而C处理仅为8.47 m3;由此可见加强幼林抚育与集约管理是培育杉木速生丰产林的关键技术措施之一。
  
  
  4 结论
  
  4.1 幼林抚育能明显促进杉木生长,提高林地生产力。随着幼林抚育强度的加大,林分生长量也趋加大。加强幼林抚育是确保杉木人工用材林速生丰产的关键技术措施。特别是在立地条件较差的情况下,通过加强幼林抚育,培育速生丰产林与大径材林分也是可以实现的。
  4.2 试验结果表明,在人工杉木用材林A、B、C三种幼林抚育模式中,采用A抚育模式20年生林分平均单位蓄积量最高,平均每亩蓄积量达15.8706m3;B处理达12.217m3;而C处理仅为8.47 m3;经方差分析、显著性检验和林分蓄积量平均数间的多重比较表明,不同抚育管理模式间20年生林分蓄积量达极显著差异水平。
  4.3 实践进一步说明,在林地资源有限、林业投入允许的情况下,对不同立地条件宜采用不同的幼林抚育模式,即:Ⅰ类地采取三年四~五次幼林抚育、Ⅱ类地采取五年六次幼林抚育等较集约的管理,可获得最大的产出。加强幼林抚育特别是增加全垦、扩穴、培土、松土的次数,一方面减轻甚至消除灌草与幼林争夺营养空间,另一方面使得林地土壤变的较为疏松,物理性状得到改善,土壤微生物增加,酶活性增强,从而提高土壤速效养分水平,协调水肥气热状况,为林木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试验结果表明,加强幼林抚育与集约管理是培育杉木速生丰产林的关键技术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 俞新妥. 杉木栽培学[M]. 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 林开敏,黄宝龙. 杉木幼林抚育技术的综合评价和决策[J]. 林业科学,2001,37(5):49-56.
  [3] 张先仪,邓宗付,盛炜彤.杉木幼林不同抚育方法效果评价[J].林业科学研究,1994,7(4):394-398.
  [4] 张鼎华,叶章发,范必有,等.幼林抚育对人工林土壤肥力的影晌[J]. 应用生态学报.200l,12(5):672-67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42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