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就业视角的高校女生情感教育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聂晓清
[摘要]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女大学生面临更多的压力和障碍,她们的情感也由此更受困扰。高校学生教育工作中关注女生的情感特点和变化,及时做出分析、归因,并制定相应的教育策略,有助于她们的发展和成才。
[关键词]就业视角;高校女生;情感;教育策略
[作者简介]聂晓清,肇庆学院文学院教师,文学硕士,广东 肇庆 52606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6―0198―03
高校的连年扩招,教育受众人数的大幅增多,使许多人圆了大学梦,有机会进入高等学府进行专门的知识、技能学习,这在人才培养、拉动经济、提高全民素质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此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这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世界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性经济低迷,更使大学生就业就像遭遇到冰河期,困难重重,尤其女大学生,她们面临着比男生更多元的压力,要应对更激烈的竞争,这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女大学生面对社会用人单位制造的性别差异待遇,以及由于自身缺乏竞争技巧带来的就业困扰,她们的情感观念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笔者试对高校女生在就业视角下的情感心理做出分析、归因,并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
一、高校女生情感特点
随着大众化教育进程的推进,当代女大学生在高校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作为高校中活泼亮丽、充满灵性的独特群体,她们以知识女性特有的丰富情感,构成了校园里动人的风景线。
(一)集体归属感强。在集体范畴内,女大学生的归属感和责任感普遍比男学生强,这是女大学生情感上一个显著特点,女生更希望融入到一个和谐融洽的群体中,她们在集体中更注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关注集体性事务。进入大学以后,她们就像对待一个家庭似的对待自己所处的集体,往往乐于付出更多的努力和爱心。这主要与女生的性格特征和生理特点有关,女生普遍情感细腻,有依赖心理,本能需要寻求庇护空间,当她们与所在的集体构成和谐关系时,就能获得关心、帮助、认同和接纳,从而产生愉悦的心理归属感和稳定感。
(二)同伴效应。在大的集体中,女大学生往往还会结成若干小的群体,这些群体通常三五成群,有着共同的审美、性格、志趣,她们发展成知己,无所不谈。与男生相比,女学生更害怕孤独,她们更渴望身边有交往密切的同伴,当她们遭遇挫折或者面临选择时,往往首先通过深交的同伴获得宣泄以及帮助。这种相互依赖和扶持的同伴关系使她们感觉到自己并非孤立无援,同伴效应使女大学生的情感更加敏感、专注、满足,她们醉心于自己营造的情感空间中。
(三)完美爱情观。大学时期是女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趋向成熟期,爱情是她们必然经历的情感历程。一方面,普遍的女大学生本质的爱情观具有令人神往的浪漫色彩,没有任何功利性,她们对异性的容貌、才华、风度、品行抱有极大的期望,希望通过自身素质的提高获取优秀异性的青睐,幻想投入到一场轰轰烈烈的、灵与肉统一的恋爱中。另一方面,校园空间的狭窄、同伴恋爱的“示范效应”又使遇不到自己心仪异性的女大学生郁郁寡欢,她们有的“从众”将就谈恋爱,有的产生悲观情绪,对自己自卑自怜。女大学生矛盾的情爱心理使她们大学时期的爱情具有盲从性和不确定性。
(四)更大的幸福感。有调查显示,女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普遍高于男生,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社会和家庭对女学生的培养受隐性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女性能接受大学教育已经足够,这种影响会潜移默化感染女大学生,使她们对自己满意度比较高。其次,许多高校现行的考试制度更适合于女大学生,她们在校期间对书本知识的学习往往更加用心,以获取较好的成绩,很多大学的奖学金、优秀学生得主都是女生,这也使她们的主观幸福感更强。另一方面,女大学生普遍容易产生依赖感和归属感,她们乐于通过努力建立良好的群体关系,并从中获得较大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二、就业背景下高校女生情感特点
严峻的就业现实,使“象牙塔”里单纯的女大学生的情感受到强烈的冲击,她们以往的情感认知有的发生了变化。
(一)婚恋观的改变。目前,女大学生在就业选择时,集体遭遇到社会用人单位变相的性别歧视,这使她们的自豪感缺失,悲观情绪滋生,在这种形势下,某些女大学生的婚恋观发生了变化。有的女生受传统观念“男主外女主内”、“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影响,试图通过婚姻扫除就业障碍,寄希望于自己的男朋友或者通过征婚达到“曲线就业”的目的。
婚恋观上的功利性和依附性、传统贞操观念的突破、社会对两性关系的宽容,使女大学生对情感的处理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主要表现为任意、草率,目的性强。社会的复杂性和金钱崇拜的观念,也对女大学生造成困扰,在情感与现实面前难以把握和取舍,为了就业前途和经济利益,有的女生甚至做出了偏离社会道德规范的选择,由于对自身保护不足,还会遭遇身体损害和精神创伤。女大学生一旦在情感上受到挫折,往往比男生更容易否定自我、消沉、出现极端行为,有的甚至影响了学业和就业,对今后的择偶和家庭幸福也造成不良影响。
(二)无助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女大学生的另一情感波动表现为强烈的无助感。由于大家都奔波于就业选择,原来构建的和谐的群体变得支离破碎,彼此之间缺乏交流和安慰。女大学生在这一状况下,就像突然失去了依靠,孤身奋战于就业的战场中,很多女生根本无法从家庭中得到就业指引和帮助,同学之间也因为形成了竞争而相互掩饰就业感受和真实进展,有的女生因为形象不佳,产生悲观感,等等,这些不良情绪会造成她们走向社会后一系列的不适应,对未来感到失望,对自己失去信心,直接影响到今后的工作情绪,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就业视角下高校女生情感教育策略
当代女大学生是女性群体中的知识精英,与男大学生同样作为我国高级专门人才的后备队伍而被寄予很高的期望,她们情感属性是否健康,不仅仅关系到她们自己的幸福,也会对整个社会的情感、婚恋、家庭观念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导向性作用。在当前的人才培养和就业视角下,关注女大学生的情感教育显得尤为迫切。
(一)自我意识教育。女大学生虽然已经步入知识女性的行列中,但是同样受到传统文化和男权中心体系对女性性别角色和社会角色的塑造和制约,积淀在她们潜意识里的传统、保守、性别差异观念,决定了她们自我意识缺失,造成某些消极心理如自卑、软弱和依赖等,普遍存在的微妙的自我原谅心理,使她们缺乏干事业的干劲和锐气,满足于“女大学生”的光环。
在女大学生情感教育中,应帮助女大学生发展健康的自我意识,加深她们对自身角色的理解,明确把握自己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一个具有健康自我意识的大学生,必须对自己有正确的评估,既不自轻自贱、自惭自卑,也不骄傲自恃、自视过
高。教育工作者要使女大学生认识到,未来的发展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现实中男女竞争压力的等同与传统中男尊女卑观念的冲突,意味着女大学生要成就事业,必须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只有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克服自我价值的危机感,才具备了独立的自我意识。
独立的自我意识才能使女大学生真正具备健康的情感认知,才能使她们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获取自我发展的空间和机遇。
(二)女性心理和性健康教育。心理和生理的健康愉悦,对于女大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至关重要。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女学生在学校里与男学生接受同样的教育,无论是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还是培养方式和塑造模式,都与男学生毫无差别,可以说,在整个学校教育中赋予女大学生的角色期待和人格塑造,并没有体现女生的性别特征和心理因素。但是,现实中女大学生又受着另一种更根深蒂固的教育和熏陶,指引她们要成为“秀外慧中”的淑女和贤妻良母,或者成为“家庭事业双美满”的全能者,这反映了社会对女大学生的角色期待与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仍受传统文化观念的制约。女大学生在这种矛盾冲突下会产生很多负面心理,如自卑、虚荣、嫉妒、闭锁、忧郁等。
设置女大学生健康心理指导课程,进行性别教育有特殊的意义。在她们成才与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学习、恋爱、人际、职业选择、形象塑造,乃至未来的婚姻、家庭、事业等,这些无不烙上了女性的印记,是女大学生思考和关注的热点。高校应开设相关课程,指导她们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缓解心理冲突,克服心理素质缺陷,正视自己的性别特征,形成良好的性别与个性心理品质,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潜能,这样才能产生良好的情感意识。
另一方面,开设女性性健康课程。女大学生处在生理成熟期,而心理又尚未完全成熟,性问题无法回避又无人指引,常常因为处理不当陷入焦虑、矛盾、困惑、自责之中。针对这一现状,高校应该开设专题讲座或者专门课程,教育女大学生认识健康的性知识、性卫生、正当性行为,学会在两性交往中如何保护自己的性权益,以及如何正确处理由于不当性行为造成的不良后果,以减少对身体的损害。同时,女大学生健康的性知识,对整个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家庭伦理观念的形成,也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三)爱情观教育。现代社会的开放性、兼容性,思想道德观念的嬗变,生活方式的调整,无不冲击着校园,女大学生的婚恋观反映了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尤其在当今的就业形势下,健康理智的婚恋教育有助于女大学生良性情感的构建。在爱情萌芽的高中时期,由于高考的压力,家长和学校均对两性间的爱慕相恋采取严厉禁止的态度,基于这种状况,女生很少能够坦然与父母谈论情爱问题。女大学生的情爱观多数靠自己“感悟”,有的盲目追求浪漫的不切实际的爱情;有的把婚恋与经济紧密挂钩,金钱利益唯上,迷失自我,甚至做出有违社会道德规范的选择;有的由于父母婚姻的不幸而抗拒婚姻,游戏爱情;有的纯粹把爱情婚姻当作避风港,毫无主见。不少女大学生在婚恋观上存着一定的认识偏差,这导致了她们在爱情问题上投入成本过高,影响了今后的人生历程。
帮助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理智处理恋爱与学习、生活、人际的关系,是高校学生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专门课程、专项讲座、女生咨询机构等形式,调适女生的恋爱心理和观念,让她们认识到真正的爱不仅是一种权力,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明确人生需要怎样的爱情和婚姻,男女双方都必须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婚恋。理智地看待西方性学和女权主义对传统性观念的颠覆,认识西方“杯水主义”、“性开放”、“试婚热”“情人热”等对婚姻和女性自身的负面影响和损害。同时,女大学生还应该认识到婚姻情爱是人生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占有重要位置,但绝不是全部,作为知识分子的女大学生,应该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在更高层次上获得意义。
(四)应对挫折教育。挫折感会使女大学生陷入情感低迷状态,容易否定自我、出现无能感、危机感。尤其在当今就业形势下,社会上用人单位普遍存在的性别歧视、专业限制等现象,使女大学生们感到愤怒和焦虑,择业情绪大受影响。
在挫折教育中,首先应该使女大学生认同自我,悦纳自我,认识到每个人的能力是有差别的,如果在学习、恋爱、交际、就业等方面出现不如意的情况也是正常的,不必过于苛求怀疑自己,导致不良情感蔓延。其次,教育女大学生把学习生活中遭遇的挫折,当作是人生旅途中的考验,同时,要学会倾诉宣泄,要敢于找知心朋友、心理机构说出心事,释放积郁,得到开导,这样才能回复到良好情感状态。再次,教育女大学生在爱情观的确立中,要认识到爱情也和其他情感和经历一样,有失败的可能,作为知识女性如果一旦失恋就感到悲伤、绝望,甚至失去生活的意义,整天无精打采,对前途事业都失去信心,这是不可取的,可以通过调整努力方向和提高自身素养,从头做起,要有信心最终能收获甜美的爱情和稳固的婚姻。最后,高校应开展富于女大学生特色的学生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为女大学生了解社会、增长见识、锻炼能力创造条件,让女大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增强自我调适能力和承受外界刺激的能力,控制不良的情绪,维持心理平衡,提高她们的心理素质水平。
高校女生的成才和发展,不仅关系到她们能否实现自身价值,而且直接关系到女性人才资源的培养和开发,也关乎全社会女性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女大学生的情感对其成长和成才都有重要影响,在当前人才培养和就业背景下,关注女大学生的健康情感发展,不仅仅对女生本身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对整个社会的情感评价、行为规范以及伦理道德都有导向性意义。
[参考文献]
[1]曾庆东.女大学生的恋爱心理调查及其对策[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2]罗素杨.女大学生性心理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8,(4).
[3]刘亚丽.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特点及引导[J].思想教育研究,2003,(10).
[4]安树芬.中国女性高等教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赵然,方晓义,金玛丽,双赫.女大学生情感现状调查分析及应对策略[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3).
[责任编辑:陈梅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68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