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在新农村建设中培养新型农民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 兰

  [摘要]新型农民是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守法纪的具有较高素质的农民。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基础力量,培养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要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必须加快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抓好农民劳动技能培训;抓好农村基层干部的培养;抓好农村文明新风的培育;抓好农村文化建设等。只有培养出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的成功才有保障。
  [关键词]新型农民;新农村;农村教育
  [作者简介]徐兰,盐城师范学院法政系副教授,江苏盐城224002
  [中图分类号]D42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1-0189-03
  
  一、新型农民的基本内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篇章中谈到了培养新型农民的问题,强调:要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技能培训和文化事业,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就对新型农民提出了基本素质要求。因此,依据“十一五”规划的要求,结合把我国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我们对新型农民的基本内涵可以理解为:新型农民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守法纪的农民。
  
  (一)新型农民应该有文化
  新型农民应该有文化就是指新型农民应该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基础。文化素质是反映我国农民整体水平的基本素质,没有良好的基础教育和文化水平,也就没有新型农民。农民知识化进程的快慢,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决定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是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前提。
  
  (二)新型农民应该懂技术
  新型农民应该懂技术就是指新型农民必须掌握一定的农业科学知识和技术、技能。技术素质是农民素质的主体部分,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因为,只有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最终为农民所掌握,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才能使农民适应新农村建设中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和科技化发展的要求。
  
  (三)新型农民应该会经营
  新型农民应该会经营就是指新型农民必须具备一定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经营管理基础。
  提高农民的经营管理素质是今后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内容。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与小农经济的影响,再加上文化程度低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农民的经营管理素质较差,市场意识比较淡薄,信息接受与反馈能力差,适应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弱。另外,大多数农民没有接受过有关农业经营管理的教育与培训,不了解农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因而难以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因此,提高农民的经营管理素质是今后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内容。
  
  (四)新型农民应该讲文明
  新型农民应该讲文明就是指新型农民应具有现代意识并使其在社会生活、社会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在思想观念、精神风貌、移风易俗、提高修养、诚实守信等方面。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乡风文明。因此,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创造一个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的良好环境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目标。而这一重要目标的实现,需要具有较高文明素质的新型农民发挥着主体作用。
  
  (五)新型农民应该守法纪
  新型农民应该守法纪就是指新型农民必须具备一定的法制观念。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遵守法律,增强法制观念,知法守法;二是学会利用法律、通过合法渠道维护自身的权益。
  培养新型农民不仅要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农民的技术能力、经营管理能力,还要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制观念。只有这五个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农民才会有一个全新的风貌,农村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会得到较高程度的实现。
  
  二、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培养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1、培养新型农民就是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基础力量
  农民是农村居住、生活、工作的主体。尽管农村劳动力已经大量向城市转移就业,但是,农村居民仍然达到7.5亿左右,接近全国人口的60%。农村居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从事的职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仍然达到64%以上。他们熟悉农村的山山水水,了解农村的具体情况。因此,农民始终是农村的主人,是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主体,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主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需要充分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使其真正发挥主体性作用。新农村需要新型农民,培养新型农民就是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基础力量。
  2、培养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提条件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逐步实现农村的城镇化、农业工业化、农业信息化和现代化。而这些,都必须要以农民的知识化、技术化为前提。但从当前我国农民的教育情况看,我国农村人口中初中及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仅占39.1%,远低于城市人口占65.4%的水平。全国在近4.8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只占13%,初中的占49%,小学文化程度左右的占31%,不识字(文盲)或识字很少的占7%。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因此,培养具有现代科技知识的新型农民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条件和最为迫切的基本任务。
  
  (二)培养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1、培养新型农民是建设现代化农业的必然要求
  在党中央、国务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中,建设现代农业是首要任务。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护消费者健康、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保护生态环境,都具有重大意义。我国在建设现代农业方面,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一方面,国内对农产品的数量需求,将由于人口的增加、收入的提高和工业的发展,呈现出刚性增长态势;另一方面,国内农业生产却面临着耕地面积不断下降、水资源短缺、生态条件约束加大等等因素的限制。解决农产品供求矛盾的最终出路是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提高有限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而先进的农业科技要在农业生产中获得应用,最终必须为农民所掌握。农民掌握先进技术的能力如何,农民的农业技能如何,其关键就在于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培养。
  2、培养新型农民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要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就是要促进

农民不断增加收入,努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有多种途径,从长远看,出路只有两个:一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二是扩大农民的非农业就业机会即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而这两种途径的实现,都必须依赖于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职业技能的培训、劳动力转移的培训等,即都必须依赖于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3、培养新型农民是树立农村新风的必然要求
  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目标。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要求在经济建设的同时,还要大力推进文化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大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农村的精神风貌如何,最终取决于农民的素质,而农民素质的提高则取决于新型农民的培养。
  4、培养新型农民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使农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使农村安定有序、充满活力。当前,由于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不高,思想观念落后,加上收入增长缓慢,生存压力加大,极易引发各种社会矛盾,形成不稳定、不和谐的因素。因此,着力培养新型农民,即通过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文化教育,开展农业职业技能训练,培养农村科技人才,带动农民整体素质提高,有利于增强农民致富本领,减少农村不稳定的因素,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培养新型农民的基本措施
  
  (一)着眼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加快农村教育事业发展
  农村的中小学生不可能100%都上大学,今天相当一部分中小学生将是明天的新生农民。因此,培育新型农民,必须把好新生农民的人口关,从源头上抓好新生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
  1、要进一步抓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
  国家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投人,加强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认真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保证农村适龄少年儿童上得起学、念得起书,保证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失学不辍学。同时,举全国之力,超常规发展高中教育,打破全国高中教育“瓶颈”,满足全国人民不断增长的高中教育需求,确保未来新生农民整体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
  2、要加强农村中小学的职业教育渗透
  要紧紧围绕农村教育姓“农”的特点,转变单一的农村教育模式,坚持因材施教,大力推进“初二后分流”、“高二后分流”和“高中毕业后分流”,广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和市场紧俏技术的培训,既让学习成绩优秀者“升学有望”,又让升学无望者“致富有路”,使全体学生各有所学、学有所用、各尽其才、各得其所。
  
  (二)着眼于现有农民致富本领的增强,多途径抓好农民劳动技能培训
  1、整合国内职教资源,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要按照“资源共享、效益为先”的原则,将各地党校、职教中心、劳动就业中心、人才交流中心、技工学校、农机学校的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组建劳动力转移培训联合体,实现师资、设备、就业用工信息、管理等方面的资源共享,不断提高我国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能力和外输劳动力的竞争力。
  2、充分利用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资源,对农民开展夜校式培训
  在新世纪,我们可依托农村各级各类小学建立覆盖全国的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与村小学实行一所学校两块牌子,白天孩子在校读书,晚上或寒暑假成人在校识字扫盲。我们可利用农村教育资源和农村党建远程教育播放点的设备,结合农事季节,利用夜晚时间,聘请学校教师、离退休同志、村干部、农村能人等多层次人员,不定期以举办讲座、收看光碟的方式,对农民群众进行适用技术培训。
  3、开展“三下乡”活动,推进科技进村
  可以组织国内外“土专家”、“田秀才”、农业专家和产业致富带头人进村开展技术咨询和服务,为群众讲解蔬菜种植、良种养殖、动(植)物疾病防治等农业实用技术等方面的知识,提供各种种养信息,传授致富经验,现场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要综合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和农村文化室等载体,将农民急需的技术、信息,及时送进农村,交给农民。
  
  (三)着眼于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着力抓好农村基层干部的培养
  基层干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培育新型农民的带头人。因此,要从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和谐发展的角度,切实抓好农村基层干部的培养。具体思路是“三像”:一是让农村基层干部像学生那样坐下来学习。即组织各地党校、职教中心与科协、扶贫办等涉农部门共同制订办班方案,由当地党校或职教中心出师资场地、部门出经费,举办新农村建设骨干培训班。学习内容既要安排新农村建设的政策理论、外地成功经验,也要安排一定的信息化、经济形势分析、经营管理等课程,让受培训村干部既能提高自己建设新农村的实际本领,又能“现炒现用”,指导和帮助其他农民提高素质。二是让农村基层干部像商人那样外出考察。即组织他们“走出去”学习考察,让外地的产业发展带头人给基层干部上课,开阔眼界,增长本领。三是让农村基层干部像行政干部那样到异地挂职。每年选派一批后发展村村干部到国内富裕村担任一定职务,学习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经验。
  
  [责任编辑:白 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78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