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四个问题与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映红
[摘要]高职院校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在教学管理中出现了若干不相适应的现象。文章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监控管理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高职院校教学改进管理的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教学;
[作者简介]张映红,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广西柳州545000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10―0201-03
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实用型、技能型、管理型和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而人才培养又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的。教学工作是高职院校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高职院校的重要活动,因为教学管理是以教学的全过程为对象,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运用现代科学管理的理论、原则和方法,对教学工作进行决策、计划、组织、实施、检查、指导、总结、提高,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和学生积极性,以保证教育教学目标的活动。所以教学管理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学质量高低,教学质量的高低又决定着高职院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目前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指导下,各高职院校高速发展,而教学管理上没有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使高职院校在发展中出现了下列不相适应的现象,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一、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四个问题
问题一:专业建设不够专业。
专业是高职院校根据社会分工需要和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而划分的学科门类。高职院校是按专业设置组织教学,进行专业训练,培养专门人才的。而今高职院校专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不明显,专业的发展缺乏与社会经济发展及办学条件等之间的整合,专业内容更新理论和新技术滞后,品牌专业不突出,反映办学特色和水平,在社会上有一定的认可度的优质专业、精品专业少,故专业建设较差。
问题二:技能人才不够技能。
高职院校教学没有摆脱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知识讲授为主,进行“粉笔+黑板”式的课堂教学;课程基本还是沿袭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模式;技能课程的建设薄弱,缺乏有效的各专业技能实训教学模块,课程设置整合能力差,只能对现有教学内容进行修补或拼凑等,没有体现内容本位与能力本位的多样化结合;符合高职院校各专业特点的课程教材少,课程建设薄弱,国家级的重点课程、精品课程也就寥寥无几,造成高职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特色不鲜明。
问题三:执教不够严格。
高职院校在扩招后,生源多了,教学资源却少了,如教室紧缺、实验室、实训场所紧张,实验仪器、设备不足,专业课程和实训教师严重超课时,宿舍等公共设施建设太慢等;为了缓解教学资源的不足,某些学院采用托管法,把学生分散到各地中学,严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给教学管理带来诸多困难,从而降低了教学质量。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对教学工作计划、教学进度执行的随意性,对教材理解不透,集体备课很少,只求上完课,不管课堂教学效果;几乎没有建设课程考试题库,谁教书谁出考试题,教考不分离,教学资源的优化能力差,教学管理效率低,故教学运行管理滞后于高职院校的发展。
问题四:质量监控不够。
教学质量监控偏重于课堂教学,而对其他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则较少监控;对理论教学的监控较重视,而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监控较少或监控不力。对学院教学秩序监控严格,而对教学内容的研究、教学与社会的紧密联系重视不够,对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更少;对教师的教学理论素养较重视,而对教师的实践能力的素养较放松,“双师型”明显不够;对学生的理论知识的考核较重视,而对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缺乏有效的评价方法;教学评价还是以老师讲课质量和学生书面考试成绩为主的教学管理现象。教学质量评价过程中没有社会行业(企业、部门)人员的参与,因此无法突出高职院校教育特点的质量评价体系。
二、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问题的四项成因
成因一:观念滞后,简单模仿。
由于平时工作繁重、压力大、进修学习机会少,对于理论性的研究涉及较少,缺乏教学管理方面的新思想、新观念。大部分教学管理人员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周而复始地排课、调课、听课、安排考试、教学档案管理等,这种重复而繁杂的工作往往使他们缺乏主观能动性,缺乏创新意识,因此对教学管理中的专业建设,没能积极地从本学院的发展、专业技术领域、社会发展需求、教育规律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分析,而是简单地模仿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注重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使高职院校变成压缩型的本科,高职院校的职业能力教育就不可能有所突破,所以专业建设较差,国家级、省级的优质专业、精品专业少。
成因二:重书本轻实践,经验管理。
由于思想观念落后,缺乏创新意识,对专业课程设置直接模仿本科院校及专业划分过细等。教学过程中仍然是重理论、轻技能,课程设置大而全,没有突出技能实训;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实训设施落后等,没有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课程建设基础薄弱,达不到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目标,特色也就不鲜明。
成因三:机制不全,手段落后。
没有努力学习和充分地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原则与方法,缺乏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管理人员职责不明确,奖罚不清。教学管理机制不健全,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出现有法不依、有章不循等现象,使教学管理工作难以落实到实处,无法形成良好的教风和学风。特别是在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和实训教学管理运作机制的建设中,存在管理不够科学、不系统、不规范等现象。同时,以手工操作为主的传统管理手段和方式严重制约着办公效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教学管理滞后于高职院校的发展。
成因四:评价失准,监控错位。
由于没有积极更新教学质量观,对评价教学质量还是采用精英型本科的学术取向与标准来衡量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注重学科本位,忽视能力本位,产生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监控较少或监控不力;对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缺乏有效的评价方法,出现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不完善,无法突出高职院校教育特点的质量评价体系。
三、加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四点对策
对策一:以优质专业建设带动专业建设与改革。
以“优质专业认定试点案例研究”为课题,建设与研究一齐抓,加快专业建设与改革步伐,形成具有各高职院校特色的、在区域内有良好影响的一批优质专业,打造优质专业品牌,并充分发挥优质专业的辐射和示范效应,建立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优质回报的良性机制,提高专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服务社会。
对策二:以优化课程体系促进培养技能型人才。
明确高职院校培养人才方向,从思想上逐步完
成从“理论型教育”向“技能型教育”的转变,从“课堂教学模式”向“产学研结合教学模式”转变。树立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高职教育观念,必须树立起“质量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形成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办学思想。重点加强主干课程特别是技能课程的建设力度,根据社会需求和职业岗位(群)的分析,选择适合各专业特点的课程开发模式,确定各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整合课程设置,形成公共、基础必修课、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方向或专业特色限选课、专业拓展任选课、素质拓展任选课五大课程基本模块。按教育部对精品课程评审标准,建设国家级、省级、院级重点课程、精品课程,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使高职院校从规模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
对策三:以强化制度手段提高教学管理效率。
要加强教学管理人员的理论和业务学习,转变教育思想。在工作中积极采用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充分运用现代教育管理的方式和手段,将被动管理转为主动管理,积极研究、解决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规范教育教学行为,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形成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完善教师进修培训机制,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在学术水平上,有一批站在专业前沿的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在教学第一线上,有一大批教学效果好的优秀教师;在实践能力上,有一批动手能力强的“双师型”素质教师;在兼职教师中,有一批知名专家和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满足产学研教学的需要。在实训基地建设中不但注重场地设备的建设,更要注重师资、教学和基地文化建设及实训管理运作机制建设。完善教学管理技术手段。广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整合教育资源,实现教学管理网络化、办公管理自动化、教学管理分析数量化、教学管理标准化、教学管理目标系列化、教学管理实践程序化等,提高教学管理质量与效率,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对策四:以用人需求标准加强教学质量监控。
高职院校走内涵发展的道路,要以“三个适应”和“四个满意”为教育教学质量观,即专业设置与企业人才需求相适应,学生的技能训练与企业岗位相适应,专业培养目标与企业标准相适;做到政府满意、企业满意、家长满意、学生满意,加大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专业设置的改革力度,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的监控机制,即教学及实训质量管理系统、教学质量信息系统、质量督导机制、战略发展机制,构建科学的、正确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高职院校的特色与质量才能有过程性的保障。
今天,“四个广西”建设呼唤着职业教育的大发展,高职院校必须紧紧围绕“四个广西”建设的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调整、改革办学思路、办学模式、专业及人才培养结构,加强教学管理,提高办学质量,才能加快技能性人才培养,主动服务“四个广西”建设。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88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