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跃生
[摘要]当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的时候,每一个国家的政要、科学家、企业家以及教育工作者都在认真反思历史、总结教育规律。从教育的角度来说,通过反思大家至少在一点上形成了共识,即进入21世纪以后,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而应对挑战和抓住机遇的关键,是必须有效地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地整合起来。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整合;研究
[作者简介]黄跃生,泉州师范学院高职学院远程教学部主任,福建泉州362000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08―0212―03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概念和基本思想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含义
整合(integration)在英语中的实际含义可主要解释为综合、融合、集成、成为整体、一体化等。19世纪的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斯宾塞在他的《第一原理》(1862年出版)中阐述进化哲学时创用了“inte―gration”这一术语,此后,“整合”逐步为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物理学、数学、哲学等多个学科所共用的词汇。“整合”通常是指若干相关事物或因素之间相互作用而合成为一个新的统一整体的建构和程序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是此事物“整合于”彼事物的过程,又是彼事物“整合于”此事物的过程,其结果是引起这些相关事物的共同发展变化,以及合成一个新的统一整体。
由此,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界定,教育技术专家南国农教授认为是: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合,以促进学习;将信息技术融入学科课程系统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或将信息技术融入学科课程的各个领域:班级授课、小组学习、自主学习,成为既是学习的对象,又是学习的手段。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基本思想
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提高在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育实践水平,以整合促进新时代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以整合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以整合丰富发展教学基本理论,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过程中包含着三个基本思想:
1.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这是指学与教的活动要在信息化环境中进行,包括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课堂网络、校园网络和互联网络等。学与教活动包括在网上实施讲授、演示、自主学习、讨论学习、协商学习、虚拟实验、创作实践等环节。
2.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这里包括三层意思:
(1)教师开发和学生创作,把课程学习内容转化为信息化的学习资源,并提供给学习者共享(不仅仅是教师用来演示),即可以把课程内容编制成电子文稿、多媒体教学课件、网络课程等,教师用来讲授或作为学生学习资源;
(2)充分利用全球性的、可共享的信息化资源,作为课程教学的素材,如数字处理的视频资料、图像资料、文本资料等作为教师开发或学习创作的素材资源,整合到课程内容相关的电子文稿、课件之中,整合到学习者的课程学习中;
(3)利用共享的信息化资源与课程内容融合在一起直接作为学习对象,供学生进行评议、分析、讨论。
3.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利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的数字化工具,对课程知识内容进行重组、创作,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能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和创造。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目标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本质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指导下,把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的。
(一)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
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思维品质、协作意识与能力,自我扩充知识结构的意识与能力、创新的意识与能力,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
(二)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学习资源的全球共享,虚拟课堂、虚拟学校的出现、现代远程教育的兴起,使人们随时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学生的学习空间不仅在课堂,也不仅是书本上的知识。因此,教育信息化为人们从接受一次性教育向终身学习转变提供了机遇和条件。终身学习“就是要求学习者能根据社会和工作需求,确定继续学习的目标,并有意识地自我计划、自我管理、自主努力,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学习目标”。
要实现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教育必须进行深刻变革,使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作业协同化,把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作为培养目标。
(三)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在信息时代的学习中,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重要变化。学习者的学习不仅仅是通过教师的讲授与课本的学习,而是利用信息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师生之间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收集利用来探究、发现、创造、展示知识的方式来进行。因此,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要使学生在信息时代掌握以下学习方式:(1)利用资源进行学习;(2)学会在数字化情景中进行自主发现的学习;(3)学会利用网络通讯工具进行合作讨论式的学习;(4)学会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创造的学习。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以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去。所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过程中,要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自己动手,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科学习的工具
随着学习资源的迅速膨胀,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来获取信息资源已经成为新型学习模式的重要特征。以整合思想为指导的教学需要师生在各学科教与学的环节中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工具。在信息技术课程以及其他学科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够有效地使用信息工具进行处理信息、表达思想以及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三)探索新型的教学方式
信息化教学环境下要求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教学的关键在于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教师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作为诱导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思维的契机,使学生在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影响,为他们的个性发展提供自由广阔的空间。
(四)构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结构
在学科整合的教学模式中,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既是知识的建构者,又是信息技术的使用者;而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其主要任务是给学习者建构恰当的学习情景,并提供必要的帮助信息。
(五)创建以评价学生信息能力为主的评价体系
学科的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是放在单纯的学会知识上,而是应该转移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因此,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评价体系中,不仅要有对学生掌握学科专业知识的评价,更重要的是要有对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等因素的评价。
(六)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要立足于课程
在基于学科整合的教学模式中,要使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学科学习任务。整合过程中强调信息技术要服务于课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出发点首先应当是各个学科课程,而不是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要与学科课程体系的改革、学科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结合,为学科课程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提供平台。
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基本方法
(一)信息技术作为演示的工具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通过声音、文字和图像来呈现教学内容,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将多种媒体方便、快速地集成,实现对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通过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多媒体的形式呈现教学信息,有利于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二)信息技术作为交流的工具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教学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交流按对象来分,有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按时间来分,有同步式交流、异步式交流;按人数分,有一对一的交流、一对多的交流、多对多的交流。利用网络进行通讯、交流,培养信息应用能力,能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利用网络通讯技术,组织各类协商、讨论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交流的形式一般有以下几种:(1)留言簿;(2)电子邮件;(3)BBS论坛;(4)博客;(5)在线留音留言;(6)QQ在线讨论;(7)短信互动等。
采用讨论版模式,提出议题或针对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交流的内容不局限于学习问题的解答,还有学习方法、学习经验及情感态度等,也拓展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
(三)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的工具
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的工具,主要是通过交互性很强的练习型软件来实现。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许多练习型的软件和计算机辅助测试软件。这些软件通过学生与计算机的交互,让学生在练习中了解自己的不足,巩固和熟练所学的知识,可以达到非常好的效果。
五、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教育必将从观念、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和组织等方面发生彻底的变革,教育信息化时代正向我们走来。
(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必将引起传统教育观念的革新
只有建立起现代的教学观、学生观、学校观,才能实现全面的教育改革。传统的教学观是教师教书本知识,学生学书本知识,教学功能只有一个,就是传授书本知识。而新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多种能力,如学习能力、信息处理技能、解决问题能力等,还要培养品德;传统的学生观是把学生看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而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新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客体和主体的统一。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使得教学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信息时代,科学技术革命飞速发展,新兴科学大量涌现,知识更新过程空前加快,出现了“知识爆炸”现象。为了顺应这一形势,学校课程在传授一些基础性知识的同时,注重创新性和适应性能力的培养。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社会形态全面变更和信息社会的知识经济发展的全新要求,信息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材必须具备很强的信息获取、分析和加工的能力。因此,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课程将信息能力的培养纳入到各种层次的课程范围之内。
(三)信息技术在教育过程中的广泛应用,使得教育的方法和组织形式发生了巨大变革。为个性化教学的实施提供了条件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的改革,是在沿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应用多样化的信息技术手段,使教学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随着学习理论和课程理论的不断发展,发现法、探究法、合作学习、支架式教学、情境性教学、真实性问题解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已经应用于学科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解决了大信息量的记录、存储、传输、显示、加工等问题,为课程编制和课程实施提供了崭新的理念和技术,使实施个性化的课程方案成为可能。全球化的网络课程,为学习者提供了许多可以选择的机会,学习者可以通过国际互联网络跨学校、跨地区甚至跨国界寻找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课程。
[责任编辑:陈梅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89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