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建设农业推广体系,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马克思的“历史之谜”究竟是什么含义?学界观点不一,通过对马克思文本的解读,我们弄清马克思的“历史之谜”是追问历史生成的根源是什么?,马克思将人类历史的发展看作通过人的活动而不断生成的过程,从“历史之谜”到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探究历史生成论的过程,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过程。
  “历史之谜” 现实的个人 历史唯物主义
  
  一、前言
  在我国,农业推广与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并称为农业发展的“三大支柱”,是农业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1] 2002年以来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农业推广体系改革,农业推广进入体制改革和推广服务的社会化、信息化阶段,如何在新时期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农业推广体系,增强服务功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二、农业推广和农业推广体系的涵义
  农业推广的涵义可以从三个层面去理解:一是狭义农业推广,仅仅指对农事生产的指导,即把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介绍给农民,使农民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并应用生产;二是广义农业推广,指除了推广农业技术,还包括教育和组织农民、培养农民领袖及改善农民实际生活质量等。它是以农村社会为范围,以农民为对象,以农场及农户为中心,以农民实际需要为内容,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的农村社会教育;三是现代农业推广,指在发达国家,农业已实现了现代化、商品化和企业化的基础上,从事农业的农民文化素质和科技知识水平已得到普遍提高,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农民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生产过剩情况下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农业经营的效益。[2]
  农业推广体系指农业推广的各级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农业推广体系作为农业推广和科教兴农的重要载体,是农业推广工作的基础和组织保证,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推广体系的现状
  我国农业推广体系属于政府主导型,政府除了制定有关农业推广发展政策外,还制定农业推广项目计划并组织实施,以及对国家农业推广机构的人、财、物进行管理,国家财政是农业推广经费的主要来源和依靠。乡以上农业推广机构属国家推广机构,机构比较健全,推广人员多,技术力量雄厚,是农业推广的主力军。此外,科研、教学、科协和一些为农服务的群众性组织也从事有关的农业推广工作。从农业部到各省、市、县、乡、村、村民小组分别建立了国家农业推广总站、市农业推广中心、县农业推广中心、乡农业推广站、村科技组和科技示范户,形成了种植业、林业、畜牧、水产、水利、农机化、经营管理七大专业技术推广网络。
  (二)现行农业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1、农业推广机构设置分散,管理体制不健全
  我国现行的各专业推广机构分散设置,相对独立,各部门缺乏有效的协调与沟通,部门利益冲突问题严重,难以发挥整体优势;组织管理上具有双重性,各级农业推广机构既受同级农业行政部门的领导,又受上级推广机构的业务指导。推广项目的选择和推广方式都要服从政府的要求,推广活动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3]上级农业推广机构只能在业务上进行指导,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管理权,不能真正发挥作用。
  2、资金投入不足,推广方式滞后
  我国农业推广投资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直较低,发达国家一般为0.6%~1.0%,发展中国家为0.5%左右,而我国不足0.2%。[4]经费不足导致基层农业推广机构缺少试验基地和必要的科研设施和信息网络,农业推广人员服务手段基本还是凭经验、用老办法指导农民生产, 例如有些地方病虫情报和墒情监测还是用肉眼和经验来观察分析,难以为技术推广和灾害预防提供准确数据。在推广内容上偏重狭义的农业推广,忽视了对农民行为的研究和农民素质的提高,没有充分发挥广义和现代农业推广的作用。
  3、推广人员和农民素质与推广体系的现代化不适应
  由于缺少参加培训的机会,部分推广人员技术和知识单一化,主要从事粮食作物栽培、育种和管理的技术推广工作,而从事园艺、蔬菜等和农产品加工的技术推广人员少,推广人员普遍缺少适应市场变化的创新精神,不熟悉市场,信息不灵。随着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更加低下,缺乏接受新知识、新信息以及应用新技术新设备的能力,缺乏市场意识和科学管理能力。推广人员和农民的上述状况显然与农业推广体系的现代化不适应。
  4、科研、教育、推广、生产严重脱节,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农业推广工作是把先进的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环节,农业推广与科研、教育密切相关,三者同等重要。由于当前的农业推广行政倾向过强,市场导向性差,致使教育功能不突出,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成果转化率低。据有关部门材料显示,我国每年约有6 000多项科研成果问世,而推广应用的只有30%~40%,低于发达国家的70%~80%,大部分成果仍滞留在样品阶段和实验室或者试验田里,不能及时推广应用。[5]
  四、加强农业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合理设置机构,理顺管理体制
  打破目前依附行政体制设置的单一格局,整合社会资源,优化职能分工,理顺县、乡农业推广机构管理体制,建立网络化农业推广体系。由各级政府牵头、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协调管理,使地方政府、农业推广机构、科研机构、教育机构(涉农的大中专院校)以及农业合作组织形成利益共同体,这样就可以保证人才、技术和资金的最佳资源配置,产生效用最大化的大农业推广体系。在信息传输机制上,由过去的“自上而下”转变为 “上下双向”和“网络式”的传输机制,由政府主导各相关主体共同参与建立共享信息平台。
  (二)创新资金投入机制和农业推广方式
  在投资机制上,改变以往单纯以国家投资为主的投资方式,鼓励民间资金对农业推广的投资,促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要改变目前财政资金部门间分割、部门内分割、使用分散、安排重复的状况 ,逐步整合,统一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在农业推广方式方法的创新上,要体现农民至上,农技服务转变为“农民需要什么推广什么”,实行双向的技术信息交流和思想观念沟通。继续发挥搞讲座、办培训班等传统方法和固定电话、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传媒的作用, 实施网络进村入户工程,用信息化带动农业的现代化。
  (三)提高农业推广队伍和农民整体素质
  农业推广人员是科技成果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媒介,要对推广人员进行业务综合素质培训,既要注重产中技术的专业培训,又要开设如农业推广学、市场营销学等相关课程,使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对推广人员进行不同层次的在职深造,基础扎实的可参加研究生班学习,基础较弱的可参加专、本科自学学习,努力提高推广人员的文化素养。在农民技术教育的形式上,采取集中、分散、远程、间接、示范等多种形式,实事求是,讲究实效。在教育内容上,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与市场结合,要进行农业现代意识教育、技术常识教育、绿色证书教育,提高广大农民驾驭市场的能力和整体素质。
  (四)坚持农科教结合,提高服务水平
  农业推广与科技教育同步发展是现代农业推广的必然趋势,我们在强化政府行为的基础上, 要把教育、研究、推广紧密结合起来,继续发挥“三农”协作的优势。农业推广服务要以农民需求为出发点,进一步延伸到农业经营管理、农产品储藏与加工、营销、市场信息、农业区域开发设计、农业观光、农村生活改善等领域。在重点转化国内自有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的同时,还应注重国外引进技术成果的推广转化,要选择一些适应性好、成熟度高、效益显著的技术成果进行推广应用,提高科技转化率,加速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进程。
  参考文献:
  [1]眭克仁,陈红,眭睦. 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安徽农业学,2008,36(11)
  [2]申静,张素辉.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现在问题与创新研究[J].畜牧市场,2009(9)
  [3]秦亮生. 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问题与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09(7)
  [4]戴立新.我国农业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2008 (6)
  [5]孔茨,韦里克著,马春光译.管理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551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