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化解焦虑的密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乐国安

  我们应当承认,人人都体验过焦虑。可是,一般人在谈及焦虑时,并没有做细致分析,而是把焦虑统统归入“消极”之列,认为必须消除才行。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焦虑是一种情绪状态,它对于个人的生活和工作所起的作用是双面的。
  一方面,正是由于有了某种焦虑,可能会促使人去奋进,取得事业和生活的成功。例如,人们赞佩的“忧国忧民”、“先天下之忧而忧”之士,正是焦虑国家、人民和天下之士,他们常常是会干出一番利国利民的大事业来的。
  但是,另一方面,长时间的过度焦虑又会伤害自己的身体并影响工作和生活。在现代社会中,如果社会成员大多数都处于较为严重的焦虑之中,对于社会稳定和发展显然也是不利的。
  要消除和减少这种焦虑,首先要明确它是怎样产生的,也就是要回答焦虑源自何方这个问题。
  通常人们在找寻这个问题的答案时,都会想到焦虑是社会造成的。诸如教育费用的上涨,看病难、看病贵,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的现象,由于房价飙升而买不起房,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看来真是社会问题造成了人们的焦虑。
  然而,面对相同社会现实的人,为什么会有不同程度的焦虑甚至没有焦虑呢?即使是同一个人,又为什么在不同的时段面对同样的社会现实焦虑程度会不一样呢?心理学中的社会认知理论告诉人们,焦虑并不是直接由人所遭遇到的负性的、消极的事件引起的。在一个人遭遇到这类事件之后,通过对这类事件的认知而产生某种情绪。
  由此看来,人们对事件的认知决定着他是否出现焦虑和焦虑的程度高低。理性的认知和非理性的认知,都有可能产生焦虑情绪。例如,在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集中交织表现出来,社会问题增多,对这些社会现实的认知,如果是理性的,会觉得它们是社会在变动较大、较快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现象,需要做的是想办法减少社会发展因此而付出的代价。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焦虑情绪。我觉得此属正常现象,即是正常焦虑。也有一些人,对这类社会问题有非理性的认知,觉得我们的社会无论如何不应该出现这些问题,联想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虽然贫穷却较为公平的社会经历,甚至觉得今天的问题是因改革所致,等等。伴随而来的,是情绪的焦虑。这种基于非理性认知的焦虑,由于与社会发展规律相悖,改变不了社会现实,更阻止不了社会前进的脚步,所以只能是使自己进一步陷入焦虑痛苦之中。前一种基于理性认知的焦虑,可以促发进一步改革的决心,对社会发展有益。不过,就个体而言,焦虑程度如果过重,会影响自身身心健康。后一种基于非理性认知的焦虑,则是对社会发展和个人身心健康都有害处。
  既然非理性认知引起的焦虑有害,当然就要设法让它较少或消除。办法是清晰的:如果你改变不了社会现实,能够改变的就只能是你的认知。世界不是只为某个人而存在的,我们不要“作茧自缚”。一句话,想让自己快乐起来吗?想让自己少些由非理性认知而带来的焦虑吗?如果想,那好,你就靠自己去救自己吧――因为,解开心头疙瘩的密码原本就掌握在你自己手中!(作者为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系教授、博导)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612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