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帝王专一的爱情也是灾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冲霄

  一
  
  公元1466年(明成化二年)夏天,北京城格外溽热。一个男婴在母亲万贞儿的怀里渐渐冰冷,他年轻的父亲――成化皇帝朱见深,偎依在万贞儿身侧,悲伤而无助,他比那个死去的孩子,更需要温暖。万贞儿的母爱,随着那个幼小的灵魂缠绕盘旋,然后一股脑地投注在这个小她17岁的丈夫身上。
  万贞儿原本是朱见深的祖母――孙太后的侍女。她4岁入宫,在玄机重重的后宫里,身体和心机都一天天丰腴起来。19岁那年,她接受了一个特殊的使命,去照顾刚刚被立为太子的朱见深。那一年,朱见深只有两岁,他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何被匆匆立为太子,更无法预见到,这个湿润的阿姨会是自己钟爱一生的对象。
  朱见深是明英宗的长子,经过“土木堡之变”,他的父皇被俘,叔父监国。祖母孙太后为防万一,立其为太子。3年后,赖在龙椅上不愿下来的叔父,不仅把父亲软禁在南宫,也顺手废了朱见深的太子身份,赶出紫禁城。人生大起大落,竟要这个5岁的孩子品尝。还好,在孤苦伶仃的日子里,万阿姨和他在一起。万贞儿不仅与朱见深共同品尝生命的苦果,在这个孩子稍稍长大后,还给了他一枚甜蜜的禁果。男孩变成了男人。
  10岁的时候,朱见深的命运,随着父亲明英宗“夺门之变”复位成功,再次发生改变,他又成了大明帝国的皇太子。几年后,他到了大婚的年龄。明英宗为儿子选了12位美人,最后留下了吴氏、王氏、柏氏3人。公元1464年,英宗驾崩,朱见深继位,年号成化。吴氏升格为皇后,王氏、柏氏为妃。
  吴皇后生于京城,这个风华正茂知书达理的才女,满心以为会与年轻的皇帝相悦承欢,谁知情况完全出乎意料。每夜坤宁宫的孤灯,始终等不来帝王的温存。
  成化皇帝去了哪里呢?
  吴皇后等不来皇帝,王妃、柏妃同样等不来皇帝。红纱灯只为万贞儿起落开合。
  朱见深登基时18岁,而万贞儿已经35岁,并开始发福。《明史・后妃传》说她“机警,善迎帝意”,但关于她的容貌是否美丽,没有任何记载。皇帝的母亲周太后难以理解儿子如此专注的爱情,不禁发问:“彼有何美,而承恩多?”儿子回答:“彼抚摩吾安之,不在貌也。”年轻貌美的吴皇后也无法理解,更无法容忍这种爱情。她抓住万贞儿一个小小的过错,借题发挥,结结实实地打了万贞儿一顿板子。这顿板子在空中划了一圈,最后落回到了吴皇后自己头上,皇后的凤冠被打落在地,废置别宫。
  按朱见深本意,皇后非万贞儿不可,但在皇帝婚姻大事上真正具有话语权的皇太后,是绝不会让一个宫女出身、年老色衰的人母仪天下的。于是,王氏低眉顺目地做了继任皇后。这位新皇后深知自己的位置其实不过是替万贞儿坐的,所以无声无息地守起活寡。《罪惟录》说:“后终其身不十幸。”
  吴皇后被废,自然不能继续住在内廷。明代宫中有病或有罪的宫女都被安置在北海西侧的羊房夹道(今国图旧馆原址)任其自生自灭。吴皇后被抛到这里,这个地方,有一个动听而又不祥的名字――安乐堂。
  
  二
  
  吴皇后被废的第二年,成化二年(1466)正月,万贞儿以37岁的高龄,产下一子,第一次做了父亲的朱见深大喜过望,派太监大祀山河。万贞儿也因此获得了仅次于皇后的名分――贵妃。
  万贞儿从最底层的侍女做起,30多年苦苦挣扎,终于以皇长子母亲身份,晋级贵妃,可谓实至名归。除了皇帝随时可能生变的爱情,这个皇长子,就是万贵妃一张最可靠的护身符。
  谁知这张护身符比爱情还要脆弱。孩子未满周岁,没等正式命名就夭折了。
  幸好朱见深的爱一如既往。
  然而,皇帝的家事就是国事。帝国无后,皇帝不急大臣急。大学士彭时劝导朱见深:“今嫔嫱众多,维熊(生子)无兆,必陛下爱有所专,而专宠者已过生育之期故也。望均恩爱,为宗社大计。”
  皇帝一句话就给顶了回去:“内事也,朕看主之。”你们管得着吗?
  话虽如此,爱情与江山各自的分量,朱见深还是要掂量掂量的,并且,“均恩爱”似乎更合乎男人本性。这次不愉快的君臣对话过了一年后,柏妃为皇帝生出了第二个儿子。两岁时,这个男孩被册立为皇太子。然而,死神再次降临。
  关于孩子的死因,宫中传言直指万贵妃。真是其所为,还是遭人嫁祸?反正死了儿子的父亲,没有流露出悲痛欲绝、追查到底的决心。
  万贵妃的勇气,像她的体重一样,不可一世地膨胀起来。朱见深每一次临幸其他嫔妃宫女,都有人记录在案;宫中一旦有女人怀上龙种,都有人及时报告给万贵妃。于是,这个还没有成形的胎儿,就被一杯堕胎药结束了生命。“掖廷御幸有身,饮药伤坠者无数”。
  看着自己深爱的女人,一天天变成嗜血的杀手,朱见深没有阻止。他只是更多地留宿在其他妃嫔的宫院,面对一般的宫女,性之所及也不再有什么顾忌。皇帝的精子,和万贵妃的毒药,展开了一场不动声色的竞赛。
  成化十一年(1475),在这场竞赛中显然处于下风的朱见深一觉醒来,面对铜镜,叹息道:“老将至而无子。”其时,朱见深29岁,华发早生。伺候皇帝梳头的太监张敏,就势跪倒:“老奴死罪!老奴欺君,万岁已有子也。”
  《明史・后妃传》接着写道:帝愕然,问安在。对曰:“奴言即死,万岁当为皇子(做)主。”
  这个太监已经清醒地预见到自己的悲惨命运,同时也委婉地质疑了皇帝保护骨肉的决心和能力。
  朱见深还是将信将疑,于是在一旁地位更高的司礼太监怀恩顿首曰:“敏言是。皇子潜养西内,今已六岁矣,匿不敢闻。”朱见深大喜,急忙派人去迎接从未谋面的儿子。
  这个孩子的母亲,就是那个在部族屠杀中侥幸不死,被强征入宫,并被误记为“纪妙善”的女人。以她悲惨而低贱的出身,起初只能充当最下等的宫女。然而,她的美丽和聪慧不会永远湮没,很快她晋升为管理内廷书库的女官,而内廷书库又是皇帝常常驾临的地方。终于在一次愉悦的对话后,皇帝临幸了纪氏。
  纪氏顺理成章地怀孕,万贵妃顺理成章地送来了堕胎药,朱见深顺理成章地保持了沉默。然而,这个未成形的孩子并未顺理成章地死去。纪氏的小腹一天天隆起,太监张敏向万贵妃解释说:那是一种怪病。于是,纪氏也被送到了北海西侧的安乐堂。
  在那里,孩子降生。母亲抱着儿子彻夜未眠,然后,对着赶来探望的太监张敏说:“把孩子抱走,溺死。”张敏说:“皇帝还没有儿子,怎么能就这样丢弃呢?”不久,又一个女人加入了这场极度危险的游戏。几年前被废至此的吴皇后,在这个孩子身上看到了一丝希望。两个未曾绝望的女人哺育孩子一天天长大,在暗无天日的房间里,这个孩子连哭泣都成了奢望。
  这一天,在父亲派来的人前,纪氏抱住孩子哭泣:“儿去,吾不得生!”在为孩子穿上新衣服后,母亲嘱咐道:“儿见黄袍有须者,即儿父也。”孩子张开小手,迎着阳光奔向紫禁城。朱见深抱起孩子看了很久,流泪说:“是我的儿子,像我,像我……”
  以上故事绝非虚构,它被一丝不苟地记录在最权威的官方史书《明史》中。
  
  三
  
  纪氏死了,在儿子得见天日的一个月后。这本是纪氏灾难重重的一生中,最美好的一个月。她和儿子被接回紫禁城,朱见深时常看望他们母子,与她牵手叙旧,共饮美酒。皇帝为她挑选的住所位于西六宫最南端,这里是距离皇帝寝宫乾清宫最近的一处院落,明初叫做长乐宫,后来才易名永寿宫。
  然而,纪氏在这里,既没能长乐,更没有永寿。关于她的死因,《明史》这样写道:“或曰(万)贵妃致之死,或曰自缢也。”差不多同时,太监张敏也吞金自杀了。没有什么意外,他们早已清醒地预言了自己的死亡。
  在皇帝父子相认的那一天,紫禁城欢声雷动,只有万贞儿几近崩溃,她不停地哭喊着:“群小骗我,群小骗我……”一个月后,那些骗她的“群小”接连暴亡。
  小皇子的生命变得岌岌可危。这时,祖母周太后将这个可怜的孩子拉进自己的怀里,偌大紫禁城,恐怕只有周太后的臂弯,才可以挡得住万贞儿的杀手。
  这时万贞儿已经年近半百,彻底失去了再次生育的可能。或许为了改善与小皇子的关系,有一天她主动向周太后请示,想请小皇子到自己的宫中吃饭。周太后不好驳她的面子,但在小皇子临行前,再三叮嘱道:“你只管去,但什么也别吃。”果然,无论万贞儿如何殷勤,小皇子就是滴水不进。万贞儿问其故,只说:“已饱。”再问,就直言:“怕菜中有毒。”万贞儿叹息道:“这个孩子小小年纪就这样,他日必定鱼肉我!”自此,她跌入愤恨恐惧而又无可奈何的精神苦海。
  万贞儿58岁的时候死了。当时她正在鞭打一个犯错的奴婢,“怒极,气咽痰涌不复苏。”
  万氏一死,宫中女人长出一口气,而成化皇帝朱见深,却一下子失了元气,他每日哀叹:“万侍长去了,我亦将去矣。”几个月后,他抑郁而终,时年40岁。
  (摘自《故宫过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686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