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农民”就在身边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胡永鸣

  杨明珍同志:
  你好!你来信反映缺乏“新农民”,这确实是一个非常现实而紧迫的热点问题。前几天我参加一个有关农村工作的座谈会,几位发言者也提出了同样的担忧。
  不仅重庆如此,就全国范围而言,也存在这一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去年在全国13个省的1600多个行政村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农村30岁以下的青壮年劳动力60%以上都外出打工;74%的行政村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已经出去了。此调查结果,与你所调查的先锋村情况大体吻合,这说明你的这一担忧具有普遍意义。
  造成农村劳动力青黄不接、人力不济的现象,说到底还是因为农村留不住人。因为靠着一亩三分地找不到几个钱,为了养家糊口,为了给子女挣学费钱,为了给老年人挣医药费,大批青壮年被迫外出打工挣钱。青壮年劳力一走,留在农村的自然就是老人和小孩。靠他们,显然是挑不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梁的。
  面对当前“新农民”匮乏的现状,不少基层干部和你一样都非常着急,这充分体现了你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那么,到哪儿去找“新农民”呢?“新农民”既不会从天下掉下来,也不会自己长出来。不过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我们的基层干部敢于解放思想,用心去抓这项工作,我们就能点土成金,让“泥腿子”们转化为“新农民”。
  首先,要统筹规划劳务输出,确保农村基本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为关键的因素还是人。因此,各地在组织劳务输出时,一定要统筹规划,内外兼顾,在保证农村基本生产力的前提下,输出无法就地消化的富余劳动力,千万不能一说输出劳务,就不顾一切地把劳动力往外送。否则,“挣了外面的钱,荒了家里的田”,甚至以荒废孩子学业、拖累留守妻子、父母为代价,换来一时的经济改善,是得不偿失的。
  其次,要加大农民技能培训,提升农村现实生产力。目前,我市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5年,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了45%以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只有8%左右,整体文化素质低于全国和西部平均水平。劳动者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劳动生产率的高低。目前我市农业从业人员人均增加值只有非农产业人员的19%左右,也就是说,5个多农业劳动力创造的价值,才等于1个非农产业劳动力创造的价值。因此,当务之急是要花大力气抓好农民技能培训,让他们尽快掌握提高农业生产率的技能。永川区从2003年开展农民培训活动以来,已累计培训近8万农民,有效地提高了现实生产力。去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720多元,比全市平均水平高840多元,而参加过技能培训的农民的收入,则比全区平均水平高400多元。
  其三,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保障农村未来生产力。目前在校的农村小学、初中和高中生,除了将来高考升入大学的外,其余大都是农村的未来生产力,他们的素质能力如何,决定着农村的发展和未来。因此,市里已经初步规划,要加快全市职业教育基地特别是三峡库区职业教育基地建设,积极培育一批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和农村职业学校,尽快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职业教育体系,为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专业型人才。同时,市里还将调整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结构,扩大招收农民子女规模,并加大对农林专业学生的助学力度,适当减免其学习费用。随着这些新举措的逐步实施,相信今后走出校门的农村青年,每人都会掌握1―2门实用技术,成为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其四,要兴办特色支柱产业,聚合农村生产力。农村之所以留不住人,主要原因是本地产业发展太差,就业机会少,就业空间小。因此,必须在优化当地创业环境、发展特色支柱产业上做好文章,用环境留住人,用产业聚合人。近些年忠县在发展壮大柑橘产业的过程中,就有效地聚合了当地大批劳动力。从1997年施格兰・三峡柑橘产业化项目落户忠县以来,该县已经建成高标准基地果园7万余亩,有约10万农民从事柑橘产业化相关工作,人均年收入2000元。到2015年30万亩基地果园建成投产后,吸纳的劳动力将达20万人。
  其五,要鼓励打工者返乡创业,引回先进生产力。劳务转移输出的目的,不光是转出劳动力,减小本地就业压力,还有一个“种子”引回生产力的目的。我市劳务输出大县开县,率先创建“返乡创业园”,打造良好创业平台,先后吸引了4000多名外出打工成功人士回乡创业,投资总额超过1亿元,有效地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由此可见,劳务输出往往输出去的是“孔雀”,引回来的是“凤凰”;输出去的是劳动力,引回来的是生产力。因此,基层在做劳务输出工作时,就应该有“引回来”的意识,与外出打工成功人士保持经常联系,鼓励和引导他们回乡创业,为家乡建设作贡献。这样不但做了“减法”,而且还做了“加法”和“乘法”,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情。
  一句话,“新农民”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我们上下用心,一定会跨过这一横亘在新农村建设大道上的坎,让新农村的快车跑得更顺畅、更稳健。
  重庆市委研究室农村处胡永鸣
  2007年3月16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3028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