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打造品牌文化讲坛树立公共服务形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突破传统档案馆的功能局限,构建方便人民群众利用档案的服务体系,全面拓展档案馆的社会服务功能,是目前我国综合档案馆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拓展档案馆社会服务功能的实践中,广东省档案馆从2007年开始,以馆藏名人档案资源为依托,举办面向社会的系列公益讲座――名人名家讲堂,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走出了一条档案馆拓展社会服务功能,服务文化建设的成功之路。
  广东省档案馆自1996年开始建立名人档案库,目前入库名人已近400位,为了盘活名人资源,在拓展档案馆社会服务功能的背景下,广东省档案馆从2007年开始举办面向社会的系列公益讲座――岭南名人名家文化讲坛,每月邀请一位岭南地区的名人名家来馆做专题讲座,讲坛受众遍及档案工作人员及其他机关工作人员,大专院校学生和普通市民。为了吸引社会大众,讲坛首讲就重拳出击。邀请了香港凤凰卫视知名军事评论员、节目主持人马鼎盛先生来馆做了题为《以史为鉴,力争和平发展合作一一中国战争史的起点在还原史实》的讲座,讲座当天,广东省档案馆学术报告厅座无虚席,来自省直机关的档案人员及其他机关工作人员,与省档案馆共建社会实践基地的院校学生,以及慕名而来的市民250多人聆听了马鼎盛先生精彩的演讲,广州的主流媒体均对这次讲坛进行了采访和报道,在羊城引起了轰动。岭南名人名家文化讲坛头炮打响后,广东省档案馆又邀请了著名历史学家张磊、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马明达等名家前来做专题讲座。由于讲坛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梧桐树高引风来”,孙中山基金会主动前来与广东省档案馆谋求合作,共同打造一个高品位的公益性文化讲坛。双方合作后,讲坛名称更名为名人名家讲堂,把主讲人的邀请范围扩大到全国,先后邀请了中山大学“名嘴”任剑涛教授、易学大师雷铎、著名历史学家朱维铮、国学大师张岂之、国学大师季羡林的高徒蔡德贵、钱穆之子钱逊、鲁迅长孙周令飞等国内名人名家来做专题讲座。名人名家讲堂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成为广州地区继广东省委宣传部、广州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岭南大讲坛、广州讲坛之后的第三个具有社会影响的讲坛。
  名人名家讲堂是以弘扬人文精神,普及、传播先进文化为主旨的公众论坛。每年年初,广东省档案馆与孙中山基金会共同研究,根据公众感兴趣和关心的文化、时政热点问题,拟定贴近社会大众的演讲主题,如2008年3月台湾大选前安排《台湾“人联公投”与“三・二二选举”的分析预测》,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安排《广东发展之路改革开放30年回顾与未来展望》和《历史与前瞻:非均衡发展的广东区域经济》,此外,安排了许多老百姓喜闻的主题,如《(周易>与快乐人生》、《民间信仰与岭南文化》、《庄子――国学的异端,心病的良方》、《孔孟儒学的生命智慧》、《真实的孙中山与银幕上的孙中山》、《影视鉴赏的“四个圈”》等。为突出讲坛的名人名家特色,在主讲人的挑选方面,首选社会名气较大、声望较高,具有较深专业造诣,且有演讲才能的“名人”加“名家”式的学者。其次是名门之后、某领域风云人物等社会名气、影响力较大且有一定口才的名人或某学科领域的知名学者。
  名人名家讲堂每月举办一场,时间安排在工作日。每场讲座开讲前,广东省档案馆都积极筹备,采取多种渠道做好听众的组织工作,一是向省直机关和其他文化事业单位以及与省档案馆共建教育实践基地的大中院校发邀请函;二是在广东档案信息网、孙中山基金会网站上发预告;三是在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高校等单位张贴讲堂预告,并采取上门登记、电话、短信预约等方式方便市民订座。
  名人名家讲堂的开设是档案馆拓展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模式的新举措。广东省档案馆新馆落成启用后,其完善的功能设施,优美的环境和充满文化气息的建筑设计,为档案馆突破传统的单一的以查档为主的服务方式创造了条件。广东省档案馆学术报告厅的完善设施成为讲坛的基地。到目前为止名人名家讲堂共举办了讲座20期,每场听众200至250人不等,据不完全统计,开办以来受惠听众约有5000人次,成为向群众传播先进文化,提升大众文化水平的阵地。讲坛也成为大专院校与档案馆建设社会实践基地的重要内容。讲坛开办以来,每场讲座均有来自广州地区的大学生、研究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有的学校把讲坛列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每场都组织学生前来参加讲座。有的机关单位的干部在百忙中想方设法每期都抽时间来听讲座。不少广州市民也成为讲坛的常客,有位家离档案馆较远的老人为了听讲座,一大早就出门坐了近2小时公交车赶过来。名人名家讲堂的开设,将文化的先进性和大众性结合起来,在向公众传播先进文化,提高民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知识水平的同时,也让公众有机会目睹平时难得一见的名人名家们的风采。在每场讲座的互动环节,听众与主讲人进行面对面地交流,现场气氛非常热烈,甚至出现了听众间抢话筒的现象。讲堂搭建了一个公众与名人、专家交流的文化平台,由此吸引了不同层次的听众走进了档案馆,拉近了档案馆与公众的距离。很多第一次走进档案馆的听众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他们说,没想到档案馆有如此优美的环境、完善的设施和良好的服务,他们表示以后都要来档案馆听讲座、看展览。讲堂的开设改变了档案馆以往的行政机关色彩,树立起了公共服务机构的新形象。
  经过两年的实践,名人名家讲堂的品牌效应日益显现,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不仅深受公众的喜爱,还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信息时报》、《新快报》等对讲坛进行了跟踪报道或对主讲人进行采访。此外,主办单位还与《广州日报》理论部合作,开设专栏,对讲座内容进行全文或摘录刊载。广东省档案馆和孙中山基金会也分别在各自的网站对讲坛的情况进行及时的报道。《广州日报》的门户网站大洋网也曾对讲坛进行现场直播。有的讲座经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轰动效应。如中山大学任剑涛教授主讲的《城市记忆与都市认同》,经广州地区媒体报道后,引发了全国媒体对任教授讲座中相关问题的热烈讨论,网易、搜虎、腾讯等网站也纷纷转载,一时间成为媒体的焦点话题。
  名人名家讲堂的开办,也促进了档案馆的业务工作。广东省档案馆开办讲坛的初衷是盘活馆藏名人档案资源,反过来,讲坛为名人档案资料的收集提供了途径,许多名人名家来馆做演讲的同时,把个人的资料如手稿、著作、论文、照片等赠送名人档案库收藏。有的名人之后还把其祖辈、父辈的资料也赠送名人档案库收藏。如马鼎盛先生的父亲是著名的粤剧表演艺术家,他来馆做演讲并参观了档案馆后,将其仅存的珍藏了多年的其父马师曾的一副对联无偿捐赠省档案馆名人档案库。鲁迅先生的长孙周令飞先生来馆做演讲后,也把其祖母许广平的一些资料捐赠省档案馆名人档案库。此外,广东省档案馆也对讲座进行录音、录像和拍照,这些音像资料也纳入了名人档案库的收藏范围。
  与广州地区同时期举办的其他讲坛相比,档案馆举办此类公益性讲坛还存在一些软肋。由于档案馆长期以来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主要围绕着国家机关开展工作,社会大众对档案馆的了解和认知度远不及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机构,另外,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名人名家讲堂举办的时间段只能安排在工作日,与省委、市委宣传部举办的周六在图书馆举行的岭南大讲坛、广州讲坛相比,号召力和便利条件不及这两个讲坛,广东省档案馆需花更大的力气来进行宣传和组织听众的工作。在经费、主讲人的邀请方面,档案馆与其他两个讲坛的主办机构省委、市委宣传部也有一定的差距。
  为继续把名人名家讲堂办成广州地区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广东省档案馆与孙中山基金会在新年伊始便谋划新一年的工作。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公众对讲座内容的需求,并加大宣传力度和进一步规范讲坛的管理工作。2009年名人名家讲堂将继续其公众性、公益性、文化性的路线,加强与报纸、网络、电视等媒体的合作,并争取结集出版讲座内容,进一步扩大讲坛的覆盖面和社会影响力,为广东的文化建设服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3073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