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确立高等教育管理新理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胡民众

   高等教育管理是社会管理的一部分,必须与外部社会的环境相适应,也就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当前,我国高校正在进行新一轮的管理体制改革,对新世纪的高等教育应该怎样进行管理,已经引起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高等教育机构作为社会的非赢利组织,不是政府机关的延伸,不能用政府模式来管理。高等教育机构也不是企业,但却必须讲求办学效益。这就是高等教育机构在管理上的特殊性。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模式通常是一切都由政府统筹统配,而现在我国已进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阶段,创新高等教育管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高等教育管理必须确立如下理念。
   确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理念。教育经济学认为,教育是消费品,也是投资品。无论是从消费的角度,还是从投资的角度,市场机制均适用于教育领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与其它社会系统之间进行的人员、资金、设备等要素的交换,以价格为信号,主要通过市场来进行。高等教育的管理直接面对的主要是市场,而不是政府。社会的要求可以直接反映到高等学校,而不一定必须依靠政府作中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高校、教师、学生、用人单位和提供资金的单位等成为高等教育运行机制中的行为者,并构成教育市场、毕业生市场、办学要素市场等主要市场。高等教育的市场调节性主要在两个层面进行:一是市场关系,即高校与学生、社会及政府这些高等教育消费者之间发生的以市场为基础的关系;二是高等教育内部带有市场性质的活动,如教学、科研、管理活动中引入市场机制和调节机制。西方市场经济国家高等教育受市场调节,普遍存在两大法则。一是竞争法则,表现为院校竞争、学生竞争、教师竞争等三种形式;二是交换法则,主要作用于高校与学生、社会和政府的关系方面。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虽然与西方发达国家有所不同,也不能盲目进行市场调节,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这种市场属性将日益显现。我们必须看到目前高校已经开始了激烈的竞争,如果一所高校不关注市场信号,将很难生存和发展。
   确立明晰产权的理念。高校产权是由学校财产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以及与财产所有权相关的其它财产权利所构成,其基本内容包括产权主体对财产的权力或职能以及产权对产权主体的效用或带来的好处。它分别回答了产权主体必须干什么、能干什么,以及产权主体必须和能够得到什么。我国高校产权的界定比较简单,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是基本产权结构。高校投资主要来自国家,国家是高校的当然所有者,高校法人实体行使学校财产的使用权。政府拥有高校财产的最终所有权,高校只拥有法人财产权,即高校财产的现实所有权(使用权、分配权、部分收益权)。我国高校产权界定没有转让权,其弱点是当教育这种共有资源的产品日益面对市场的时候,不利于高校对市场价格作出及时反应,也阻碍了优胜劣汰作用的发挥,导致资源无法向最有效使用它的人转移。另外,我国高校目前的产权结构已与计划经济时期发生了明显变化,随着高校投资多元化,高校产权结构已不再是单一国有,除了政府所拥有的那部分学校产权属于公共产品外,其余如学生的学费投入、社会集资投入、私人捐赠的投入等产权则属于私人产品或准公共产品,但这部分的产权归属尚无准确定位。要管理好一所高校,必须着手对高校产权问题进行适当调整,如我国高校应以独立法人主体的身份拥有独立的产权。在经济上,财产权益不受外来干预,在学校内部设置相应机构,把产权分解,由不同机构和人员分工行使,使利益获得最大化。投资者具有重大经营决策权,具体经营由下属管理,实现权、责、利协调发展。
   确立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理念。上个世纪90年代后,尤其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主体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有的国家包办高等教育的单一体制和模式已被打破。政府投资在高校收入中所占比例逐步下降,高等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新型格局已初步形成。今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的投资路径必然变单一性为多元化。筹资与融资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一所高校要实现迅速的发展,必须确立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理念,增强筹资融资能力。融资方式上可以采取吸纳银行贷款、接受社会捐赠、企业及个人投资等多种方式;在资本运营方式上要引入先进的经营理念,用市场机制、规则及国际惯例来经营学校,创造经济效益。同时要多管齐下,拓宽筹融资渠道。积极争取政府财政拨款;充分利用高校学术优势和科研优势,争取上大项目;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努力多争取一些科研经费;大力开展筹资活动,如为招生开展的宣传活动、为获得校友和企业的捐助而开展的游说活动、举办校庆等等;凭借高校信用融通资金,开展银校合作;开展资本运营活动,运用一定的金融工具使其闲置资金得到保值增值,实现资金的时间价值和资金的使用效率。
   确立准确定位谋发展的理念。高等学校定位是指在科学分析学校外部环境和自身实力的基础上,根据一个或一组定位特征,合理确定学校在某一高等教育市场中的位置。这个系统可以是某个区域、某个国家甚至是全世界的高等教育系统,也可以是以某类学科性质为特征的高等教育系统。准确定位是高校科学管理和谋取发展的关键环节。每一所学校都有提高办学水平、不断发展的内在要求,但各个高校能否准确定位、合理选择自己的发展空间和方向、正确确定发展目标,关系到学校的长期发展,也关系到学科、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的确定、教育内容的安排以及相对资源的配置,如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资金的投放、教学和科研设施建设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准确定位将给高校带来更大的发展动力,在高等教育系统内形成适度的竞争压力,从而激发系统的活力,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过去我国许多高等院校学科专业趋同、专业口径狭窄、办学特色不明显,形成了低水平同质竞争的局面,不利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向高水平发展。同时,一所高校只有准确定位,才能办出特色,创出品牌。目前国际知名大学对自身建设和学生培养,都有自己的品牌定位,并精心打造。比如耶鲁大学秉持“独特的领导者教育”,斯坦福大学则坚持“学术-技术-生产力”的管理与操作,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确立注重效益的理念。高等院校的办学效益从内涵上可分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是指教育过程中人、财、物的投入和产出之间的比值,也称为效率。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高等院校对社会的整体性积极影响。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证明,提高办学效益是高等院校发展的永恒主题之一,它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健康、快速以及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高等院校的办学效益,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是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提高办学效益,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要,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追求。在高等院校内部,效益和质量是密不可分的,质量的提高能够带来更多的效益,效益的提高要以一定的质量为前提,因此,提高质量与效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政府干预过多;高等院校又属于非营利组织,没有破产的压力,缺乏有效的市场考验,缺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内在压力,从而导致管理效率一直较低。要办好一所高校,就要努力提高人力资源利用率、物力资源利用率、财务资源利用率以及人才培养水平、科研能力等。还要提高高校的规模效益,努力提高生师比,实现办学规模的适度扩大;提高高等教育结构效益,在层次结构效益、科类结构效益和组织结构效益上下功夫。目前,要着力进行结构性调整,发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提高教师的资源利用率,进行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功能的有机整合。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 责任编辑:李克海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3116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