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辽宁省城市棚户区改造的经济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永生 张天维

  [摘 要]棚户区改造是辽宁省委、省政府近几年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这项工作改善了百姓的生活条件,改变了城市面貌,提高了各级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增强了百姓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度。本文仅从经济角度对棚户区改造的背景、实质及意义进行分析。
  [关键词]辽宁省;棚户区改造;经济分析
  [中图分类号]F0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08)07-0038-02
  
  一、棚户区改造的基本情况
  
  2004年底,辽宁省委、省政府决定用2~3年的时间,基本完成全省5万平方米以上城市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以下简称棚改)任务,并把这项工作与促进“零就业家庭”等工作确定为全省的重点“民生工程”。
  2005年,辽宁省棚改工作正式开始。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辽宁省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积累下来的城市集中连片棚户区进行改造。据统计,2005年至2006年,辽宁省仅用两年的时间就改造了5万平方米以上城市集中连片棚户区1212万平方米。2007年,又集中力量改造了299.4万平方米5万平方米以下、1万平方米以上城市连片棚户区。辽宁省用3年时间改造了1511.4万平方米的城市集中连片棚户区,有约150万人直接受益。
  辽宁省棚改工程投资高达约300亿元人民币,共建设回迁楼2391.5万平方米,改善了42.3万户、143万棚户区居民的住房条件。目前,辽宁省城市集中连片棚户区已经基本改造完毕。 2008年,辽宁省继续大力实施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工程,开工建设225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和50万平方米廉租住房。此项工作进展十分顺利。
  应该说,辽宁省的棚改工作改善了百姓的生活条件,改变了城市面貌,提高了各级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增强了百姓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度,加快了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这项工作也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热情支持和充分肯定。
  
  二、棚户区改造的经济背景分析
  
  1.棚改是经济发展阶段的必然反映。世界银行曾对全球133个国家进行统计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当一个国家人均收入从700美元到1000至1500美元时,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达到40%~60%,此时住房问题十分敏感并有大量的需求。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也证明,当人均收入在1000~2000美元时,百姓会对住房问题有强烈的需求。2004年,辽宁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8000元大关,达到8008元,比上年增长10%,虽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对本省来说是大幅提高。2005年,辽宁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又有突破性增长,比2004年净增1100元,增幅达14%,年增长额度创历史新高。2006年,辽宁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增幅在全国排第11位。辽宁省的发展阶段正与世界银行、钱纳里所说的阶段相符,百姓的住房急需改善,政府对百姓住房高度重视,弘扬社会公正的棚改在辽宁大地率先兴起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2.棚改是经济尤其是财政状况大幅改善的一个表现。GDP和一般预算收入是表明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的指标。2004~2006年,辽宁连续3年GDP的增长超过1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增长超过20%,一些主要经济指标的增幅,开始达到甚至超过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2005年,辽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673.3亿元,比上年增加143.7亿元。2006年,全省一般预算收入达到816.9亿元,增长21%。2007年,全省一般预算收入将超过1000亿元。由于辽宁财政状况连续几年的好转,省及各市就会有相应的物质基础,拿出相应的资金来大力支持棚改,推动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3.棚改是政府和市场能够均衡发挥作用的结果。2005年3月16日,辽宁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全省城市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实施方案》。方案中测算这次棚改全省总投资需要近200亿元,除国家支持和国家开发银行提供的贷款外,尚有100多亿元的资金缺口。如何筹措这些资金,方案中提出了一种资金筹措新模式:“市场化运作,政府兜底”。经过几年的努力,结果与愿望是一致的,市场和政府在此愉快合作,资金一直没有成为发展的“瓶颈”。辽宁省棚改进行得十分顺利,这里的成功因素很多,其中重要的一点是与现阶段市场经济已经充分运作起来,并能够与政府在很多方面达成一致并带来效益是紧密相关的。例如丹东市通过政府牵头,市场化运作,吸引了8家开发企业,投资2亿多元,土地出让金达7446万元,棚改顺利完成,多家共赢。
  
  三、棚户区改造的经济实质分析
  
  1.社会分配的再调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配置要以市场为主,因此应该满足先富的人追求好的居住环境和居住条件的愿望,但也不能忽视普通百姓的住房问题。这就是说在住房结构上应该是多元化的。具体来说,应建立“四层次”住房体制,即:高收入者购买商品房,中等收入者购买经济适用房,政府为低收入者提供廉租房,对最困难的一部分人由财政出钱进行棚改或减免房租,以此实现人人有房住的目的。在这个消费结构中,政府应积极地站在低收入者和困难的群众一边,从公平的角度对社会成员进行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棚改就是政府用行政手段,在分配中兼顾公平与效益的一种合适的做法。
  2.有效需求和供给的均衡。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在研究商品需求和供给的关系时指出,均衡就是需求和供给达到一致时的价格。棚改之所以能够凭市场化运作筹集到大量的资金,并广受百姓的欢迎,这里的关键问题是这些年以商品住房为代表的房地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开发商和建筑商有开发和建设的积极性,对于百姓来说即使在住房供应方式市场化以后,住房仍然同时具有消费和投资的双重属性,同时政府的积极参与、作为,就使商家和百姓双方的有效需求和供给平衡了起来。
  3.政府管理方式从注重经济建设向经济社会同步建设转变的一个标志。棚改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为什么以往几十年解决不了,目前用几年的时间就基本解决了呢?这里有经济基础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以往政府的管理方式是以政治挂帅,或者是盲目追求GDP,大搞政绩工程,而将百姓的冷暖置之一旁。棚改就意味着政府在管理方式上向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转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
  
  四、棚户区改造的经济意义分析
  
  1.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对全省的GDP有贡献。辽宁省阜新市投入棚改的总投资30余亿元,按房地产业投入与产出1:6计算,30亿元的投入可产生近200亿元的带动效益,全市的建筑、建材、化工、家装、运输等行业都有大发展,相关的二、三产业也得到迅猛发展。据统计,2005年至2006年,辽宁省通过棚改增加基础设施投资25.56亿元,新增道路面积197.5万平方米,公交线路96公里,铺设供水管线381公里,排水管线570公里,铺设煤气管线262公里,新建学校25所。同时棚改作为房地产投资的主要组成部分,对全省GDP的增长有巨大贡献。根据辽宁省建设厅提供的数据,截至2007年2月,辽宁省棚户区改造共投入资金249.2798亿元,采用全国的平均房地产投资带动系数1.416,棚改对GDP的贡献应为1148.34亿元。
  2.推进城镇化建设,改善城市投资环境。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认为,“中国的城镇化将是经济增长的火车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也指出:“城镇化的成功就是国家的成功”。辽宁和全国一样,城镇化建设的任务还很重,尤其是辽宁44个县的城镇化率只有25%,大大低于全国37%的平均水平,应该说棚改能够大力推动我省的城镇化的大规模建设并提升现有城镇化的水平。同时在棚改过程中完善了城市基础设施,提升了城市形象,大大改善了城市的投资环境、生活居住环境和社会治安环境,百姓的生活质量得以大大提高,其他的溢出效应也在不断地产生。据了解,全省各地棚户区回迁楼房建设不仅高质量,而且还十分漂亮。例如,本溪棚改后的程家小区,82栋新楼房质量高,采光好,外观是仿欧风格。
  3.增加就业,大幅提升百姓生活。辽宁目前的就业压力很大,每年大约有170万人需要就业。辽宁的棚改在安居的同时,努力让百姓乐业,棚改与多渠道开发就业渠道相结合。据统计,仅抚顺市棚户区回迁居民中,就有5100人实现了就业和再就业,就业率为83%。同时由于很多棚户区居民只花1万元左右就住上了50平方米的新楼房,拥有了10多万元的房子,资产大幅提升,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明显提高,真正让百姓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成果,居民的生活得到明显的改善。仅抚顺莫地沟社区,在棚改后一年就有21人娶了媳妇,没有发生一起刑事案件,治安案件下降了86%。
  4.节约土地资源,调整产业结构。辽宁的棚改,节约了相应规模的城市发展占用农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和利用效率,还充分利用腾空的土地来发展新兴产业或解决原有企业的问题。如抚顺市就在腾出的土地上建起了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很多高新技术企业聚集到此发展、创业。本溪市利用棚改机会,把横七竖八插在棚户区内的107个小企业搬迁出去,不但使有的“不死不活”的企业从中得到一笔周转资金被救活,还解决了156571名工人买断工龄的资金,社会矛盾得到及时化解。据统计,2005年至2006年,我省共腾空土地2044.02万平方米,这些土地重建后效益大幅提升。
  5.提高政府协调经济、社会以及“相机抉择”的能力。辽宁的棚改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对政府协调经济和社会管理能力的一次大的检验。通过政府主导,落实责任、市场运作、政策优惠、多方集资、公平公正、阳光操作等政策和措施的实施,棚改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了规划、拆迁、施工、补偿、安置、回迁等各个环节的任务,让百姓住进新房,实属不易。经济学讲效率的来源时,有一个理论认为是来自于政府运用政策工具对现实问题解决带来的,这种现象称“相机抉择”。棚改应是政府最负责任、效率最高的“相机抉择”典型案例,今后面对发展的新形势,我们有理由更加相信政府会具有“相机抉择”的能力,会更好解决经济和社会管理中的棘手问题。
  责任编辑 宫秀芬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3243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