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和谐社会话语模式下的生态文明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于荣富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在成为与时代相对应的新话语模式。我们必须准确理解生态文明理念的基本内涵,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现实意义。“诗意地栖居”应该成为全社会共同追寻的理想,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生态优先原则、持续发展原则、公平合理原则、有机整体原则。
  [关键词]生态文明;新话语模式;三个维度;“四项基本原则”
  [中图分类号]C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08)04-0063-02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报告还强调,“生态文明观念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是对人类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和谐发展的深刻洞察,也是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国际化主动承担大国责任的庄严承诺。
  
  一、话语模式变迁:生态文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生态文明承接着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崭新阶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生态文明,关系到人类繁衍生息的根本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支撑点,关系到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达到“四个度”的统一,即改革力度、发展速度、社会的承受度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度的统一。和谐社会应是人、社会、自然三者的统一。没有生态文明,人们将会不断遭受自然灾害、瘟疫等的袭击,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将得不到应有的保障,由此必然引发社会的动荡不安,整个社会难有宁日。因此,可以说构建和谐社会也是对生态文明的呼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只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四个文明”一起抓,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现代文明发展结构理论应把生态环境作为社会结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政治、文化“三领域”框架中加入生态环境,从而建立“四领域”总体框架,因为优良的地球生态环境是人类文明发展与繁荣的基础与前提。人类文明必须把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作为其标志之一。构建和谐社会,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和社会协调等各个方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立在“四个文明”建设基础上的和谐社会,是“四个文明”总和基础上最高层次的社会形态,既不能和“四个文明”相提并论,又不能将“四个文明”任舍其一。只有“四个文明”一起抓,并发挥其内在有机联系效应,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生态文明理念基本内涵的三个维度
  
  对生态文明理念的基本内涵的理论表述,理论界说法不尽相同。笔者以为要准确把握生态文明理念的基本内涵必须要从以下三个维度着眼。
  1.可持续的经济发展观。可持续的经济发展观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面向人类追求真、善、美统一境界的发展观。其根本要义是要求人们从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方式中解放出来,转向新的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式。其基点仍在于“发展”,最终落脚点是人类社会,即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观并不否定经济增长,需要的只是重新审视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观建立在“人是自然主人”这种思想基础之上,强调人类社会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对自然进行无限度的索取和征服,以满足自己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与此相反,现代生态文明的发展观信奉“人是自然的一员”的哲学观点,强调人在经济活动中应该遵循生态学原理,达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现代生态文明的发展观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考虑人的需要和发展,维护“人―自然”系统的整体利益,才能真正导致人类社会自身的持续发展。真正的发展只能属于那种在消耗自然成本的同时有效地保持了自然持续性的人类社会发展。毋庸置疑,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是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前提。
  2.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的建构乃是基于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扬弃,基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特别是对自然价值与权利的重新认知。人与自然和谐,从理论层面上看,它应是人与自然互相适应的辩证统一、互动和谐;从实践层面上讲,它应是人与自然双方均处于既被改造又应保护的关系之中。历史经验表明,当人类与自然处于平等、互利、和谐关系的时候,自然也能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树立符合自然生态法则的文化价值需求应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与共同进化为目标,承认除人类以外的生命和自然界的价值及其存在的权利,把对自然的尊重提升为一种不同于人类中心主义的宇宙情怀和内在精神信念,从而制定新的道德规范。基于生态伦理来导建人类的文化体系,这种具有建设性、积极性的文化将参与人类社会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建构,进而形成一种生态文明的社会范型。可以说,生态文明是在人类生存支持系统难以支撑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极端困难条件下(环境恶化、资源短缺、人口膨胀),对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生态化统一,是现代环境条件下文明进化唯一的正确选择。
  3.健康文明的绿色消费观。健康文明的绿色消费观是人类谋求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而产生的新的消费价值观。它既强调消费的重要作用,又强调消费和再生产其他环节与环境的动态平衡,有利于取得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发展。它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还要满足后代人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的社会消费方式。它有三层含义:一是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者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三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向崇尚自然、追求健康方向转变。在追求舒适生活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实现可持续消费。
  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本质要求,社会的消费模式应当是生态化的,是俭朴、健康而文明的,让人们由追求过分的物质享受转而追求美好的精神境界。应大力提倡“有限福祉”的生活方式。人们的追求不再是对物质财富的过度享受,而是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生活。这种公平和共享的理念,应成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规范。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绿色消费观,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与保护生态相适应的政绩观、消费观,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氛围。
  
  三、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四项基本原则”
  
  建设生态文明社会,“诗意地栖居”应该成为全社会共同追寻的理想。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是一个全新的系统工程,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1.生态优先原则。生态优先原则包含生态规律优先、生态资本优先和生态效益优先三大具体原则。生态优先原则的核心就是建立生态优先型经济即以生态资本保值增殖为基础的绿色经济,追求包括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在内的绿色效益最大化,也就是绿色经济效益最大化。生态优先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不矛盾,而是坚决反对以传统模式的经济建设为中心,强烈主张以生态优先为前提的绿色经济建设为中心。科学发展观的一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以人为本原则,要求必须实行生态优先的取舍原则。

  2.持续发展原则。强调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是生态文明的一个突出特征。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的社会环境对可持续发展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能够将一个可持续的生态环境留给子孙后代,我们应把经济系统的运行控制在生态系统的承载范围之内,实现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良性互动与协调发展。我们还应选择一条可持续的资源发展战略,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增加自然资本的储备及其在国民财富中的构成比例。我们还应营造一个可持续的社会环境,建设一个能够使人们的基本权利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实现的制度文明,适度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质量和人们受教育的水平,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
  3.公平合理原则。生态文明所理解的公平合理是一种广义的公平合理,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合理、当代人之间的公平合理、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公平合理。人与自然的公平合理主要表现为依据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原则考量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的需要,既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又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得到满足。在制定当代人的发展计划时,综合考虑当代人的需要和后代人的需要,将一个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留给子孙后代。从总体上看,当代人之间的公平合理处于公平合理问题的核心。当代人之间的不公平不合理阻碍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合理的实现,使当代人之间难以就全球环保合作达成共识。我们留给后人的不公平不合理的社会环境,将增加他们实现彼此间的公平合理以及与自然的公平合理的难度。因此,实现当代人之间的公平合理是确保公平合理原则得以实现的关键。此外,公平合理的实现也离不开和平的社会环境。
  4.有机整体原则。地球属于所有生命,而不仅仅是人类的,任何生命都有生存权和自由权。各种生命之间不仅相互影响,而且还与地球构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作为这个大家庭中一个晚到的成员,人类虽然依据自己的聪明才智获得了巨大的生存空间,但我们的生存仍然离不开生态系统和其他生命的支撑。今天,随着人类活动越来越深地渗透到地球家园的每一个角落,人类的命运与这个大家庭中其他成员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其他物种敲响的警钟,也越来越成为为人类敲响的警钟。有机整体原则不仅强调人类与自然的有机联系,还展示了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共同面对环境危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全人类的命运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单独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如果其他国家不同时采取相应的行动,任何一个或几个国家的环保努力都将劳而无功。因此,在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时,中国有责任也有能力在更深的层次和更广的范围内采取协调行动,主动承担大国责任,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挑战。
  责任编辑杜福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3244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