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技术创新生态化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武毅甲 罗德保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7-0098-01
  摘要:科技在我们的社会发展和生活中平提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科技不仅为人类创造的辉煌的物质文明,还不断拓展了人们的认知领域。但是由于人类欲望的膨胀,科技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发挥了对资源与环境的巨大破坏作用,使得地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这些生态问题的出现已经引起了人类的足够重视,为了使得科技发挥其积极的因素,人们逐渐引入了技术创新生态化的概念,本文即基于这一角度出发探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技术创新;生态化;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技术创新生态化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一)技术创新生态化的内涵
  所谓技术创新生态化,即在遵循生态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的同时,通过节约资源和能源,避免、消除或减轻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实现生态负效应最小的“无公害化”或“少公害化”的技术创新。因此,技术创新生态化也被人称作生态化技术创新,绿色技术创新。
  由于技术创新生态化也是生态学向传统技术创新渗透的一种复合型创新系统,通过把生态学观点引入技术创新的各个阶段,从而引导技术创新朝着有利于资源、环境保护及其与经济、社会、环境系统之间良性循环的方向协调发展。
  (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的确定是出自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上的《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一著名报告:其内涵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念和模式,不是指单纯的经济发展,而是生态、经济、社会共同组成的一个可持续发展系统整体,是“生态—经济—社会”三维复合系统的协同发展,能动的调控这个复合系统,使人类在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的前提下促进积极发展并提高生活质量,故这一目标的实现必然要以技术生态化为前提实现。
  二、推进技术创新生态化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阻碍因素
  (一)社会缺乏有效机制,企业缺乏动力
  由于我国立法和政府法规在技术创新生态化领域尚未形成系统的机制,在社会可持续发展规范上还存在相当多的机制漏洞,这给企业逃避责任创造了机会。加上现有环保法规对惩罚力度过小,惩罚范围过窄,既满足不了减少污染和破坏的目的,又减少了破坏者的负罪心理。
  此外,由于政府对环境资源的监管不力,加上对经济效益的过度追求,往往纵容企业的非生态技术行为,同时也纵容企业的发展技术非生态的意识,给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的外部环境影响。
  (二)人才资源匮乏,技术发展后继乏力
  在经济发展中,企业往往承担着市场主体的责任,在这一过程中往往就依附着科技创新的过程。但由于我国的科研力量多数存在于科研机构和高等学府之中,直接效力于企业的反而为少。这就造成了一种怪圈,科技的发展不受生产需求的直接影响,仅是在学理的影响下进行印证参照。企业的科技人员理所当然的认为,保护环境和加强社会效益是供职于公立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的分内职责,从而不自禁的避开技术创新的生态化。
  (三)缺乏绿色消费的拉动
  由于国内消费者的消费层次不够,或者说由于消费者的消费观念还停留在较为初级的阶段,消费者往往乐衷于购买传统的消费品,加上对于参与绿色环保的不够重视,对生态化技术的消费不够带动进一步发展。同时技术生态化初期转变的时候所花费的资金资源等投入较大,一旦不能收回成本,则容易陷入窘境。
  三、实现技术创新生态化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
  根据文前探讨出的阻碍技术创新生态化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笔者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构建出实现技术创新生态化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构建社会生态化观念环境
  技术创新生态化虽然致力于物质层面的改进,但树立一个完整的生态文化观才能够保证技术创新生态化的正确实施。由于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开放的系统,极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进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我们要达到实现社会可持续的目标,从科学的角度来研究生态环境问题,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实现生态环境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
  (二)增强消费者的消费观,提倡绿色消费
  随着消费者越来越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其与人类生存的密切相关性,其消费观念已然发生了变化。在企业外部环境的构成要素中,公众压力主要包括顾客对产品生态化的满意度、环保组织对企业形象的确认。因此,通过市场机制运行原理,改变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从而达到企业技术创新生态化的有效实现,并最终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样的运行机制下,企业产品要满足顾客需求就必须把产品的生态效益放在第一位,切实践行技术的生态化发展。另外,公众的环保意识一旦提高,就会形成强大的舆论和道德力量,监督政府和企业的行为,确保技术创新生态化的良好运行。
  (三)完善管制机制,加强立法
  由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缺乏管理和相关立法的不完善造成的现实社会困境,我们要改变就必然要从政府管制机制改革出发,真正将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容和途径进行有效的考核和登记,并在法律的范围内予以规范。这也在立法的层面上要求我们要不断的加强立法,在相应的技术创新领域进行生态化的偏移影响,引导社会注意向生态方向进行侧重,通过制度上的影响逐渐渲染到文化领域,形成大众的文化意识之后就可以为民众所普遍维护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周鸿著.绿色文化[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版
  [2]张功耀.科学技术学导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安维复.技术创新的社会建构[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
  [4]毛荐其.技术创新进化原理过程与模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32462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