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正确政绩观: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难点和关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孙明奇
[摘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难点和关键。与原有发展观相适应的政绩观,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带来了诸多弊端,不能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在新的形势下必须改正。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进一步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各级干部的观念,确立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和机制,坚持全面发展和以人为本,以正确的政绩观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落实。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政绩观;难点;关键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07)02-0029-02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政绩观是领导干部履行职责的价值取向和态度。发展观和政绩观紧密相关,互为条件,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发展观是政绩观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指导思想。发展观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难点和关键,只有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科学发展观才能落到实处。
一、以GDP论英雄:原有发展观指导下的政绩观的弊端和不足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面临百废待兴的局面,加快发展,成为我们的主要任务。在完成工作中心的转移后,我们就扭住了经济发展这个中心。与此相联系,过去我们在政绩问题上有很大的误区,把“发展”只简单理解为“经济增长”。在这种片面政绩观的引导和驱使下,许多地方政府为追求短期的经济增长大力上项目、办企业、引投资、圈地卖地,甚至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失衡,甚至在当地引发了诸多社会矛盾。其存在的弊端和不足表现为以下几点:
首先,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仅以教育和卫生事业为例: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工作很有成绩,但是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还不理想。资料显示:2000年我国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到8年,我国仍有9%的成人是文盲。我国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城乡之间分布很不平衡。据卫生部的资料显示,87%的农民完全是自费医疗,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十分严重。世界卫生组织在2000年的《世界卫生报告》中指出,全世界191个国家的卫生系统排名,在“财务负担公平性”方面中国为第188名。这同我国经济实力在世界排名第六的地位,实在不相称。[1]
其次,社会管理相对落后,各类事故频发,造成人、财、物的重大损失。一个国家或地区要实现现代化,不仅要有现代化的各类基础设施建设,还要有现代化的管理。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硬件”要现代化,“软件”也要现代化。许多城市遍布高楼大厦、豪华宾馆、宽广平坦的马路、各种名目的广场,铺草坪种大树,硬件都相当现代化了,但就是社会管理跟不上,存在着交通拥堵,儿童上学、老年人就医困难,环境脏乱差,空气污染等问题。
第三,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不协调,发展的成果不能实现社会共享。我国是人口大国,农村人口多,现在又处于社会转型、经济体制转轨的阶段,结构性失业和技术性失业等多种因素导致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这将是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困扰我们的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经济增长并不等同于社会发展。相反,解决社会问题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从巴西的发展历史看:巴西2002年人均GDP超过了3000美元,城市化率达到82%,但贫困人口却占到国民人口总数的34%。一边是现代化,一边却产生了那么多穷人;有增长、无发展,大多数人享受不到现代化的成果,这就是人们常提到的“拉美陷阱”。[2]我们要努力避免出现这样的结果。
二、综合治理:科学发展观对政绩观的新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干部的政绩观提出新的要求,我们必须根据科学发展观,思考如何改变原来的发展思路,如何在政绩观上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首先,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当前,存在于某些地区和部门领导干部头脑里的发展观念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有的依然把“发展是硬道理”简单地理解为“增长是硬道理”,有的依旧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视为“以速度为中心”,还有的不惜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追求产值,甚至弄虚作假,贪大求洋,热衷于大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更有甚者,一些地方借“统筹”之名搞新的形式主义,歪曲和背离科学发展观的真正内涵。这些情况表明,转变发展观念仍然十分艰巨。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标,加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全社会提倡绿色生产方式和文明消费,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全面建设节约型社会,以科技进步为支撑。
其次,各级干部制定政策、进行决策要体现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树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政绩观,体现在为群众切实解决生产生活问题上,体现在以人为本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中。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做好了、做扎实了,我们就能凝聚起齐心协力战胜困难、推进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我们一定要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这个道理,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自觉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从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入手,通过发展经济,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要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根本尺度。
第三,统筹社会全面发展,摒弃片面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这五个统筹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是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当前我国正处在深刻的社会转型过程中,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社会经济结构转变,将是今后几十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向。“三农”问题过去主要是农业生产问题,现在是在围绕“农”字做文章的同时,更要注重从“农”外找出路,通过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促进“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统筹区域发展的实质,是实现地区共同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增进全体人民的福利。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质,是人口适度增长、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的实质,是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顺利实现中国经济的振兴。
三、当务之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科学发展观对各级干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正确政绩观的树立,要转变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的全局;完善考核体系,制定全面的考核指标;同时,进行综合评价。
首先,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传统政绩观。坚持不懈地进行党的宗旨教育,筑牢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思想基础。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自己的一言一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也是衡量政绩必须遵循的科学态度和根本方法。要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切忌浮光掠影,主观臆断。要具备尊重客观事实的勇气和无私无畏的精神,“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始终做到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当老实官。在实践中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端正世界观、地位观和权力观。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其次,建立科学合理的政绩考核体系。在考核指标体系的设置上,不能片面地用经济指标考核干部,指标设计不能过于偏重经济发展的内容,还要有社会人文环境等指标,要建立一套对干部全面考核的科学的指标体系。在经济指标上,既要看增长速度,又要看增长质量和发展后劲;除了经济发展,还要看社会发展;除了城市发展,还要看农村发展;在发展的同时,还要看资源环境等。要把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政绩的考核内容,以有利于促进各地区、各部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相适应,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在政绩考核机制中,把群众意见作为考评干部的重要尺度,用群众的观点衡量政绩。一些地方领导之所以大搞脱离当地实际和人民群众利益的形象工程,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政绩考核监督,因为目前的政绩评价体制,往往是由少数领导说了算。所以,要改革目前的政绩考核制度,在考核上既要注重组织意见,也要注重群众评价,要把最大程度地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衡量干部政绩的重要尺度。
第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综合评价。以科学发展观作为考核、评价和使用干部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检验标准,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明确了综合考核评价的指导思想、遵循原则和方法构成,要求综合运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意调查、实绩分析、个别谈话和综合评价等具体方法进行干部综合考核评价。民主测评主要了解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履行职责情况及领导干部德才表现。对领导班子的民主测评,主要包括政治方向、精神面貌,贯彻科学发展观、执行民主集中制、驾驭全局、务实创新、选人用人、处理利益关系、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以及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民意调查主要了解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成效和形象的社会评价。对地方党政领导班子民意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方面群众直接感受到的工作状态与成效。对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实绩分析,主要通过有关方面提供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情况和群众的评价意见,重点分析任期内的工作思路、工作投入和工作成效,以充分体现从实绩看德才、凭德才用干部。具体包括上级统计部门综合提供的本地人均生产总值及增长、人均财政收入及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及增长、资源消耗与安全生产、基础教育、城镇就业、社会保障、城乡文化生活、人口与计划生育、耕地等资源保护、环境保护、科技投入与创新等方面的统计数据和评价意见,上级审计部门提供的有关经济责任审计结论和评价意见,还包括群众的评价。
参考文献:
[1]中国社科院“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2004年《社会蓝皮书》[R].
[2]中国会滑向贫富差距过大的“拉美陷阱”吗?――访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大勇[N].中国经济时报,2006.03.03.
责任编辑杜福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3248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