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建议:困难群体生活不济 帮扶政策亟需落实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 宏 袁国琴
就业难,是时下大家最关注的焦点之一。可是,当很多大学生、研究生都找不到工作时,残疾人、失地农民、低收入家庭失业人员想要找工作、再就业,又是何等困难。
2010年初,人代会刚结束,陈荣生、徐岚等杭州市西湖区人大代表了解这一情况后,立即向西湖区人大常委会提交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区困难群体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建议》。
代表们认为,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很多,首先是政府开发公益性岗位力度不够,企业参与就业帮扶工作积极性不高,所以能给困难群体提供的岗位并不多;再者,很多困难人员的就业观念也有问题,有的对就业岗位要求偏高,有的则安于享受低保和救助,不愿吃苦。此外,政府对一些鼓励政策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大,比如目前鼓励失业人员自主创业的条件非常优惠,但因为宣传不到位,很多困难人员都不掌握这些信息,使一些有创业愿望的失业人员错失良机。
为此,代表们建议,政府除了要进一步加强宣传,让更多困难人员了解相关政策外,还应帮助困难人员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同时,他们还建议,政府部门应创新方式方法,在现有基础上对症下药,针对不同的就业困难人员提供不同的帮扶工作,并积极引导、激励各类单位多参与困难群体就业帮扶工作,多提供一些适合他们的工作岗位。
办理结果:创新形式对症下药万余人员成功就业
该建议交办后,西湖区政府高度重视,立即召开全区相关工作会议,全面梳理各辖区就业困难人员基本情况,并有针对性地推出了一系列就业服务新举措。
针对就业愿望不强,但有创业意愿的困难人员,西湖区组织成立了“创业者俱乐部”,通过举办“创业课堂”等形式,向困难人员传授一些成功创业经验,帮助他们树立创业信心,并定期为有意创业的困难群体提供一些成本低、操作性强的创业项目。
除此之外,“创业者俱乐部”还举行一些就业“沙龙”活动,邀请俱乐部中一些成功创业的会员,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向其他会员提供一些就业岗位,吸纳辖区内就业困难人员到本单位工作。同时,“创业者俱乐部”还在各社区轮流举办“月月招聘会”,将岗位送到就业困难人员家门口。
针对年龄偏大、自身条件较差或情况特殊的就业困难人员,西湖区政府还建立了就业联络员机制,由联络员通过定时走访就业困难人员家庭,做好就业新政策宣传、了解就业意向、掌握最新动态等。与此同时,区政府还通过定期举行劳资干部联谊会等方式,集中采集用工信息,并及时与就业联络员掌握的就业困难人员最新就业意向进行及时配对,从而提高就业推荐的成功率。
此外,西湖区政府还针对以往部分困难人员因为流动性大,很难及时获取就业信息等问题,在就业服务形式上进行了一些创新。2010年,西湖区特意开通了“数字化”就业短信平台,即时向符合用工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发送就业信息和政策,使他们能在第一时间获取所需的就业信息,并及时反馈就业意向。随后,再由劳动保障部门工作人员和就业联络员根据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工作,大大提高了就业帮扶工作的效率。据了解,短信平台开通以来,西湖区已向就业困难人员发送短信5000多条,收到反馈信息1000多条,已成功帮助100多名就业困难人员走上了工作岗位。
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西湖区的困难人员就业、再就业帮扶工作已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据统计,截至2010年5月底,西湖区已组织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2672人次,全区就业、再就业工作任务也已基本实现“双过半”,其中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6819人,安置就业困难人员2992人,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1565人,动态消除12户“零就业家庭”。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3263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