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喜看兵团新职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岩红

  他们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农民兄弟,在西部大开发热潮的涌动中汇聚到了祖国最西部边陲的农五师九○团,在创造自身财富的同时也为西部建设、屯垦戍边作出了贡献。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转成正式职工
  “没想到打了两年工我也成了老板,每年收入一万五六千元,要是早来几年就好了!”
  2001年初,25岁的孔德玉、23岁的李素华夫妇从河南省睢县平岗乡来到了九○团十一连。
  “2003年3月,团场放宽政策,允许部分表现好、有能力的外来务工人员参加连队的土地承包,我和妻子商量后,拿出了1.4万元积蓄作为押金,承包了56亩棉花地,采用的是节水滴灌。当年苗情很好,风害也小,可没想到就在花铃期棉花遭受了罕见的蚜虫危害。那时我心里就甭提有多难受了。多亏连队干部职工的鼓励帮助、妻子的劝说安慰,我才打消了回家的念头。在技术员的指导下,经过辛勤劳动,当年实现籽棉亩产301公斤,加上连队补助的2600元,共收入了1.42万元,我高兴得抱着怀孕的老婆直掉泪。”
  “有了2003年的成绩,2004年我的干劲更大了,收入了1.62万元。今年3月份,我们又拿出1.5万元作为押金扩包了40亩棉田,采用的是节水渗灌。看今年的苗情和市场行情,我那96亩棉花估计收入个三四万元不成问题吧。”
  “思想上我也有了变化,喜欢帮助别人、关心别人了,帮别人扛个棉花包、施个肥、喷个压膜水、参加个向‘贫困母亲捐款活动’啥的,还喜欢上了参加团场、连队举办的农业科技培训。不学不行呀,种地不讲科学是要吃亏的。”
  “我最大的心愿就是今年把户口迁到九○团,等到来年有招工的机会转成正式职工,成为一名光荣的屯垦戍边战士,为西部建设作出一点贡献吧!”
  干上十年,挣上个十四五万
  2002年初秋,49岁的刘振东和51岁的妻子石凤兰随着浩浩荡荡的拾花大军从河南省郸城县来到九○团四连,在拾棉花的同时,他看到了另一个商机:抓住团场退耕还林、还草的机遇发展养殖业。
  “说来也巧,在2003年7月份,四连有个叫王洽中的职工承包了60亩棉花地,又养了45只羊,实在忙不过来,于是我就找他商量定了3年的放养合同:放牧前3年产出的羊仔归我,我每年支付他1000元钱,3年后再归还他的45只老羊。这样我一年至少可收入32只羊崽。另外我又拿出7000元积蓄买了20只羊一块放养,一年的时间我的羊群就发展了62只,加上卖羊毛的收入共有1.3万元。你算算,我干上它个10年还不挣个十四五万。”
  说起养羊的事刘振东决心很大。
  “我和老伴计划好了,每年至少发展40只羊,老伴负责打草,我负责喂养。”
  现在老刘的生活很舒心,还喂了一只小毛驴打草代步。老伴还养了40多只鸡,时不时给老刘改善一下伙食。
  开个饭馆咱也当老板
  2004年4月,在九○团打了6年工的宋学刚、黄兰荣夫妇,看到团场小城镇建设不断发展的良好商机,拿出了4万元的积蓄,又借了2万元,购买了一间37平方米门面房,开办了“宋氏面馆”,每天能收入300元左右。
  “我一直想利用自己的厨艺开一个饭馆,特别是近几年九○团的飞速发展更是鼓舞了我,于是就和妻子开办了这个以我的姓氏命名的面馆。”
  “干这一行人得勤快,更要服务好、讲信用。我们每天六点钟起床,开始准备早餐,之后准备午餐和夜市用的面食、小菜之类的食品。尽管一天下来忙忙碌碌的,人却活得挺充实。”
  “要说我们的生活也算可以了,妻子在前堂招呼顾客,我在后厨炒菜,儿子也送到了团场幼儿园,比起我们刚来时强多了。人们不是常说殷实的日子最幸福吗,我们就是。”
  (作者单位:农五师九○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3367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