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刺绣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高雅

  摘要:刺绣是指用针线在布料、丝绸等织物上进行穿刺,绣制一些装饰图案,是中国传统的手工艺之一,在我国有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刺绣业运用的非常广泛,而且充分融入传统和现代的设计风格,呈现多元化的运用和发展态势。
  关键词:服装设计 刺绣 运用
  刺绣,古称针绣,是指用绣针牵引不同颜色的彩色线,在棉布、丝绸等纺织物上绣于花纹等图样,是我国传统的手工艺之一,距今已经超过2000年的发展历程,被广泛运用于中国传统服饰的装饰之中。其中,苏绣、粤绣、湘绣、蜀绣并称为“四大名绣”。刺绣的针法很多,有错针绣、乱针绣、网绣、锁丝等。刺绣对工艺的要求是直线要直,曲线要圆润,针距一致,边缘整齐等等。
  在现代,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服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仅要求穿着好看,而且要穿出个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刺绣这种民族性的服装装饰工艺得到了更多人的喜爱,并且在多种服装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和发展。
  1、刺绣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般情况下,刺绣以点、线、或面的主要形式在现代服装设计中进行表现,当然也有综合使用的表现形式。点的表现,比如衬衣的点状刺绣装饰,能起到吸引视线的醒目。线的表现,比如条纹刺绣体现庄重或者安静,而螺旋的刺绣体现动感和活力。面的表现,一般在服装的前面或者后面进行平铺图案的刺绣,是整个服装个性或者设计主题的表现,一般绣于图案,提升服装的设计美感。刺绣的点、线、面的综合表现,可以以点、线作为装饰,面作为主题,形成主次有序、错落有致的精美装饰效果[1]。刺绣工艺变化多、运用广,既可以产生富贵、华丽的美感,有能产生青春、活力的动感,达到服装美化和主题表达的艺术效果。
  2、刺绣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主要表现运用
  2.1汉字刺绣。汉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中国的伟大发明,以方块字的书写形式,能很容易和西方字母进行区别。汉字除了书写进行表现运用,还可以在布料中进行刺绣。不管是在传统还是在现代,汉字刺绣一般是以吉祥文字为主,体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精神寄托,如我们经常可以在唐装等衣服上看到福、寿、喜等字样的刺绣。汉字的不同书写方式产生了书法艺术,而刺绣同样能把纸张上的书法进行艺术化的表现,就以寿举例,可以绣成圆形,也可以绣成方形,还可以根据书法不同的体例进行刺绣等等,据统计有近300种的绣法变化。汉字通过刺绣,进而艺术化的再创造,很好地融合了服装设计和书法艺术,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进行了碰撞,这是任何其他一种文字和服装设计方式都无法比拟的。
  2.2 以图案刺绣。图案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图案刺绣也是其表现方式之一。在现代,人们使用的刺绣图案一般以吉祥图案为主,在服装中刺绣花瓶,表示平平安安;刺绣桂花,表示大富大贵;刺绣莲花,表示纯洁高雅;刺绣金鱼,表示年年有余。其他的再如仙鹤、龙、凤等动物,有松、梅、菊等植物,还有日、月、星辰等,都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祝愿,表达了不同的思想含义。除了这种复杂的图案之外,还有另外的一种刺绣图案,那就是装饰纹路,可以为直线,也可以为其他装饰纹样,在服装的领子、袖口、衣摆等部位进行刺绣,作为服饰的装饰进行使用,与文字或者图案相互配合,作为点缀,体现设计的整体感,展现出浓厚的中国特色。
  3、刺绣在中西服装文化的交流中发展
  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增多,必然会推动刺绣在中西服装文化的碰撞中发展,这种发展就是对传统刺绣表现形式和表现运用的突破,而不是简单的西式东用,或者传统的重复。一是传统和现代、中国和西方风格的搭配、拼接,把现代西方服装设计中自由、简洁的设计理念进行有机融合,产生了很多新颖的刺绣款式和花样,一改传统刺绣讲求对称,图案千篇一律,款式大同小异的状况,更加凸显出服装的立体效果。二是将中国刺绣同西方的雕绣、花边等工艺融合,产生中西合璧的效果,表达更为丰富、新颖、多变的装饰效果。中西合璧是服装设计的潮流,西方代表时尚的流行,而中国元素代表个性和特色,刺绣在现代服装设计的使用也必须充分利用这一点,在继承传统中打破陈旧观念的束缚,推动刺绣技艺在服装设计中得到更为广泛地使用和发展。
  刺绣工艺是我们国家在服装设计工艺方面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服装装饰的主要方式之一,能产生非常好的立体效果,同时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寄托。随着中西服装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人致力于推动现代刺绣工艺发展,这一中国特色也越来越得到西方的喜爱。因此,我们要重视刺绣工艺,继承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并在此基础上吸收西方营养,不断研究和创新,增强刺绣工艺的运用空间,进一步展示东方服饰的个性魅力。
  参考文献:
  [1]余珊,中国传统刺绣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艺术表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第36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34567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