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建红

  一、黔东南刺绣简介
  黔东南州民族刺绣由苗族刺绣和侗族刺绣两大刺绣体系组成,刺绣风格各具特色。本文以苗族刺绣为例,黔东南少数民族刺绣技艺针法共有挑花、平绣、插花、锁绣、破线绣、锡绣、蚕丝绣、辫绣、疙瘩绣、两针绣、短针绣、堆花、盘线绣、打籽绣 、贴花、针织绣、滚边17大类,其中锡绣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使用金属进行刺绣的技艺,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在中央政府门户网上发出通知,批准文化部确定的321Ⅶ-22苗绣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苗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外的一大绣种,在“辞海”中紧随四大名绣之后。由于四大名绣高度艺术升华,发展成为高端欣赏性的艺术品,被人们所推崇,然而,黔东南苗族刺绣的原生态产物——绣片,相对于四大名绣,独特鉴于精妙至上,具有广阔的百姓群体实用价值市场。譬如破线绣类似于苏绣,绣品华丽高贵,可用于高档服饰和景物山水的制作。锁绣、挑花绣品结实耐磨,适用于家居用品如靠垫、桌布、窗帘、鞋帽等。打籽绣、堆绣、绉绣、锡绣都是苗族特有的绣种,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可用于民族工艺品开发,特别适合于包类产品。贴布绣、短针绣可用于儿童布艺玩具产品。手编工艺如盘扣、流梳、辫带、滚边可用于生产服装的辅料和绣品的装饰。传统的蜡染图案、刺绣图案、剪纸图案和黔东南的风景名胜可通过印染工艺,用于T恤衫休闲装,布料用侗布和家织布。
  513 Ⅹ-65为苗族服饰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黔东南苗族服饰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等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服饰发展史上的五种形式,即编制、织制、缝制、拼合和剪裁,在黔东南服饰中均有范例,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流光溢彩,雍容华贵,显示出鲜明的服饰艺术特色。黔东南由于文化地理上的错落分布,3000多个独立为主体的自然村落,构成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服饰支系,以至形成了服装款式纷呈的奇特服饰艺术宏伟景象。刺绣造就了100余种民族服饰。黔东南民族刺绣文化是中华民族刺绣文化的一朵奇葩,是目前我国乃至世界保存古老绣法最完整的地区。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开觉村农村妇女刺绣文化传承专业村建设
  (一)项目建设地址开觉村简介
  开觉村是我国最大最典型的苗族吊脚楼村寨聚居群落雷山县西江镇的一个行政村,全村563户,3126人,家庭年均货币收入1600元,属国家级贫困标准。该村群山环抱,重峦叠嶂,梯田依山势而上,自然环境十分优美。贵州省第三届旅发大会配套工程公路修通后,距自治州首府凯里30公里,四十分钟车程。虽然二00四年政府投资修建了旅游设施芦笙场,但目前村两委对如何发展旅游尚未有明确的思路和措施,迫切需要扶持,是典型的城市边缘化村落。开觉村周边尚有平寨、东引、也东、羊排、乌嘎、也薅、水寨、南贵等村寨,以开觉村作为文化传承专业村示范点,有利于辐射周边村寨。
  该村妇女有着牢固的刺绣传统,其刺绣特点为:
  1、辫绣——首先以彩色丝线编 成小辫条,丝线最少五根,多则二十根,数量不论单双。辫条辫好后,将辫条照着纸花的纹样平铺在纸花上,一圈一圈的由外向里,用一根同色丝线钉紧。这种技法非常细致,费时费工,制作一对衣袖花需要三个月的时间。
  2、绉绣——绉绣是在辫绣的基础上,将丝线辫条依照纸花纹样,由外向里用丝线将每一折绉钉牢,折折紧紧相靠,做出的图案高出底布五毫米左右,图案具有强烈的浮雕感,形成一种朴实厚重的效果。绉绣只用作服饰上的袖片花,图案多为龙凤,植物图案以石榴为主,寓意多子多福。绉绣是雷山开觉、台江九摆周边地区所特有的绣种,具有较高开发经济价值。
  3、贴花——顾名思义就是把所绣的花纹图案贴在底布上。贴花分彩色和素色两种。把彩色缎子或棉布剪成所需刺绣的纹样如青蛙、蝴蝶、牡丹、飞鸟等等,将边缘滚好,然后贴在底布上钉牢。贴花在多数情况下是与其它绣法结合一起运用的,最常见的是平绣。素色贴花多用在服饰的裙边、领口、袖边、裤边、鞋口等部位,一般多用家织黑布剪成连续镂空的几何纹、如意纹、云纹等,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
  4、平绣——平绣是苗族服饰刺绣饰片使用最多技法,一般是先把纹样图案描绘在布上再进行刺绣。雷山、舟溪一带,则是先把剪好的纸花贴在绣花布上,进行刺绣,色彩比较丰富艳丽。平绣多见于花边、围腰、鞋子和花条裙上。
  开觉村男女老幼都衣着盛装,姑娘、媳妇们身着精心绣制的右衽花衣,头挽螺型发髻,戴着本地银匠制作的银角、银雀、银花、银梳、银钗;耳戴银耳环;颈项上戴着单股的、双股的银项圈,挂上银压领。绣花围腰上系着银铃,花衣上缀着银泡、银片、小银铃;手上戴有银手镯。下装为百褶长裙,外围24条精绣的条裙,琳琅满目。
  (二)项目建设——黔东南州太阳鼓苗侗刺绣有限责任公司
  太阳鼓刺绣公司成立于2007年6月(此前为杨建红苗绣工作室),经营范围为刺绣加工、文化陈列,是黔东南州委、州人民政府批准的文化旅游重点扶持民营企业。公司文化窗口“太阳鼓苗侗服饰博物馆”(项目资料库),共有展品200多套苗族侗族服饰、1000余件(张)刺绣绣片、2000多张苗族服饰剪纸和30件纺织器具。2011年5月,黔东南州文物局组织了专家进行了评估,2012年7月已获国家文物局注册。2010年11月29日,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田进在太阳鼓苗侗服饰博物馆近距离欣赏苗侗服饰,了解了苗侗服饰文化的历史,深刻感受独具魅力的苗族服饰文化,对太阳鼓苗侗服饰博物馆藏品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责成贵州电视台拍摄了“守护苗绣”专题片,中央电视台二频道也同时作了专题片“针尖下的传奇”。公司现为: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保护项目“苗绣”传习基地。⑵、贵州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⑶、黔东南州“阳光工程---特色产业苗族刺绣”培训基地。⑷、贵州省妇联“女大中专生实践创业基地”。⑸、《贵州省旅游商品产业振兴计划》创业基地⑹、黔东南州旅游定点单位。   (三)项目建设达到的预期效益 1、经济效益:目前该村妇女刺绣技艺水平可操作的约400人,每月最低收入450元计,每年人均纯收入可达2000元,2011年整村实现刺绣收入80万元。2、社会效益:①、传承、保护、开发苗族刺绣文化。②、实现农村妇女刺绣技能的商业转化,向产业化道路发展,作为旅游产品开发,进入消费市场,转化为商品。③、能够以个人或家庭为单位,让妇女们在家里一边劳作养殖,哺育孩子,照顾老人,利用生活闲瑕时间来进行剌绣加工。让广大妇女们知道,自己的手工技艺不仅能自给自足,还能转化为商品,增加经济收入,以此达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其核心“生产性”释义
  “生产性方式保护”,是针对非遗中具有生产性质的项目而提出的保护方式,在不违背传统手工生产规律和运作方式,保证其本真性、整体性和手工核心技艺的前提下,使传统技艺、传统医药、传统美术类非遗项目在创造社会财富的生产活动中,得到积极有效的保护。生产性方式保护的终极目的,是在生产与经营流通等环节中,使其得到有效健康的发展,最终达到科学保护。生产性方式保护的非遗项目,承载着千百年历史的古老技艺,古老技艺之所以能够具有生命力,除了人们有意识地保护与传承,还有就是被后人不断赋予新的时代气息,使自己在保留传统基因的同时,被注入新鲜的元素。
  笔者作为“开觉村农村妇女刺绣文化传承专业村”建设项目负责人,就开觉村在生产性保护建设工作中,有以下认识和体会。
  (一)生产性保护基础——刺绣村建设(基地)培训
  由于审美情趣、制作工艺、地域文化等诸多因素,黔东南苗族刺绣忠实秉承了传统理念,这固然对传承保护苗族刺绣文化至为重要,但是,绣品无论从布料、丝线、色彩、规格等方面,都与时尚存在一定差距。黔东南农村妇女的绣品,都为自己制作穿戴,极少作为商品出售,因此,妇女们空有一手好针线,却难以找到增收的路子。
  若要实现农村妇女刺绣技能的商业转化,向产业化道路发展,原始绣品作为产品开发,进入消费市场,转化为商品,必须要与市场接轨。作为刺绣者的农村妇女,必须经过短期的培训,更新观念。
  针对培训对象为农村少数民族妇女,有传统的手工技能而无文化(基本不识字),因此,培训的形式将打破“课堂式教学”模式,无必要的“理论”教学将取消。通过具体实际操作示范,手把手、面对面进行培训,目的是让培训对象易学、易懂、方便、管用。使认知狭隘的妇女们能够粗略认识传统刺绣与现代时尚需求市场的差距。教案注重介绍黔东南地区刺绣产品的消费群体及不同消费群体对刺绣产品在色彩、成本、刺绣工艺、产品品种、产品规格等方面的要求。培训内容结合企业刺绣产品绣种开发方向,主要有破线绣、打籽绣、堆绣、皱绣、平绣、挑花、蜡画剪纸、色彩搭配等。
  师资以多彩贵州“两赛一会”刺绣专家评委杨建红和全省“两赛一会”能工巧匠刺绣特等奖邰老新等5名阳光工程培训教师成员组成。
  培训形式:⑴、普及型培训,以已开发和即待开发旅游业村寨为单位,方便培训对象居住地交通不便以及培训对象农忙时节生产和照顾家庭生活。⑵、重点培训已具备一定水准的刺绣妇女,目的是生产高尖端刺绣品,填补黔东南州刺绣品“好手艺,滥产品”的空白。
  因此。苗族刺绣非遗生产性保护首先是:1、利用丰富的民族服饰刺绣文化资源,采取刺绣村(创业就业基地)+公司的生产模式,通过对农村少数民族妇女的思想观念、综合技能、文化保护理念的培训,让妇女们成为最基本的生产单位,不出家门,实现就地就业。公司通过整合产品和销售产品,达到农村妇女增收的目的,最终,让文化拥有者、保护者——农村妇女寓保护、传承于实惠之中,实现文化与产业双赢。2、通过对民族服饰刺绣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开发利用、传承发展,融合现代元素,依托国际知名品牌,占据更大的开发空间和市场空间,走出跨越发展之路,把文化转化成商品,达到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文化资源的永续利用。
  (二)原始非遗刺绣品——创新
  充分挖掘珍贵的民族手工艺及其文化内涵资源,利用市场时代增强非遗的影响力,对原始非遗刺绣品融入现代设计理念,进行重新设计整合,及时转换产品功能,使其与现代大都市流行时尚元素完美结合,创新出既有苗侗民族风格又不失现代都市时尚;既有实用价值又有收藏价值的刺绣工艺品等系列产品,并使之向产业化道路发展。
  产品工艺毫无置疑定位为“手工”。手工刺绣的主要艺术特点是图案工整绢秀,色彩清新高雅,针法丰富,雅艳相宜,绣品精巧细腻绝伦。就苗族刺绣针法而言,极其丰富而变化无穷,共有17大类50余种,风格独特,图案纯朴、色彩艳丽、构图简洁、造型夸张、针法多样、绣工精致,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性强,是我国顶尖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产品均以苗族刺绣文化元素为主流。
  近年来一些国际知名大牌开始利用我国的非遗技艺开发产品,获利非浅。因此,通过创新,让古老的技艺产品在不失传统的基础上充满时尚,在迎得消费者喜爱的同时艺人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就能专注感觉技艺,学艺者也会自觉加入,现代设计理念将在非物质生产保护中发挥积极作用。
  1、新材料创新。拟选用新材料(如亚克力、PVC材料、高档混纺棉纺丝绸、真皮等)取代传统材料,解决传统材料色彩单一、固色差、不易定型等落后工艺(如侗族亮布固色落后工艺)。
  2、设计创新。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设计出符合现代都市人们消费观念,拓宽产品用途,满足市场需求。
  3、新工艺创新,采取传统纯手工与现代加工成型工艺相结合,如选用刺绣与亚克力镶嵌制作成钥匙扣;真皮机械打磨(打薄)再进行刺绣等,解决纯手工制作产量低、美观度不够等方面的不足;PVC餐垫、茶垫解决洗涤上的不便。
  4、包装创新。采用低碳环保材料(比如石桥土纸),并融入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包装设计,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5、突破传统民族刺绣工艺仅用于服饰的局限,进行刺绣书签、屏风、抱枕、香包挂件、披肩等新产品开发。
  四、政府扶持及政策支持
  1、政府采取“项目资金”方式,给予非遗的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做到资金有的放矢,卓有成效使资金真正用到项目开发上,也更利于资金的管理。
  2、非遗传承人目前的困境年龄老化,后继无人。手工产品陈旧,创新不足,产品滞销,导致产品收入入不溥出。引响到艺人的生计,学艺者看不到希望价值,导致弃艺另寻生计,而艺人生计条件的改善是延续技艺的重要手段。因此,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要大力支持以非遗为主的各种手工业协会,给予3----1 0人的公益性岗位名额,按规定给予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
  3、进一步建立非遗生产基地,加大民族手工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严品研发人才、民族手工艺传承人及生产队伍的建设,提升民族手工产业发展水平。
  4、加强宣传。由于消费群体对产品的认识程度和自身的宣传力度,产品目前急待解决的是国内外市场营销。市场营销可以通过政府牵头,搭建发展平台,参加最为行之有效的广交会、义乌小商品博览会和大连国际服装博览会,提高社会产品知名度。
  五、非遗生产性保护税收政策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大部分企业、个体和个人,都处于发展初期,刚刚起步,国家定当与予扶持,就税收按可操作性原则,笔者有如下建议:
  1、税务机关根据纳税人两年的纳税额度、纳税诚信度、财务制度管理等指标,比照当地其他纳税人情况,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非遗部门与予资金奖励(补助)和给予政治荣誉,五年为一周期。
  2、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企业、个体和个人对“生产性保护”项目的传承规模(人数)、投入资金、传承质量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文化非遗部门会同诸如农委、妇联、旅游、劳动、工会等相关部门与予认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相关部门、文化非遗部门给予资金奖励(补助)和政治荣誉,三年为一周期。
  3、为了更为准确系统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企业、个体和个人在除了税收与予优惠外,其他诸如土地、融资、信贷、经营(人工、材料、销售、场所、地理区位)等等指标,按“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和非“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企业、个体和个人9:1的比例,作一个全国性的问卷调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38249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