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打造公共文化服务特色品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芳

  文化,激发着城市活力,体现着城市品格。近年来,张家港市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抢抓文化大发展机遇,在构建普惠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资源向基层拓展、激发文化创造等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先后推出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文化民生建设品牌。
  一
  围绕挖掘地方文化特色,构建城乡一体公共文化服务新格局,着力打造了一系列文化品牌。
  长江文化品牌影响深远。从2004年起,张家港连续九年成功举办中国(张家港)长江文化艺术节,长江流域戏剧艺术节及民族民间艺术节两大活动每年轮替举办,并有全国性的书画展、文艺表演、研讨会等分项目同时举行,将灿烂辉煌的沿江特色文化汇聚在张家港,促进流域内经济文化的共同发展与繁荣。长江文化艺术节作为全省重点培育的三大地方特色文化品牌之一,写入了省委省政府有关文件,有关项目“长江流域文化资源的整合、共享和利用”荣获第二届文化部创新奖。
  特色文化品牌深入民心。张家港连续八年坚持开展“村村演”、“月月映”、“周周唱”、“天天说”、“镇镇办”等文化民生品牌活动,成为全省乃至全国起步早、坚持久、质量高、影响广的一块靓丽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大力发展河阳文化、暨阳文化、东渡文化、香山文化、沙上文化等特色文化。广泛开展“一镇多品、一村一品”及“民间(特色)文艺之乡”、“文化示范镇”建设,地方特色文化得到全面的传承、保护和发扬,全市八镇均创建成苏州市级以上特色文化之乡,2008年、2011年,连续两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戏曲、书法、山歌)。
  网格文化品牌形成体系。2012年,张家港市建立体系化文化活动带动机制,推出“幸福港城”网格化系列活动17项,贯穿全年,覆盖城乡,“幸福网格乐翻天”才艺PK赛、“沙洲韵味”民间文艺之演唱比赛、“感受变迁·分享幸福”摄影比赛、“流动的花朵”新市民子女才艺大赛等深受群众喜爱。“幸福港城”网格文化系列活动将群众文化需求分众化、归类化,激活了群众的文化热情,使他们成为文化活动的参与者、创造者,变成文化服务的提供者。
  全民阅读品牌初显成效。率先开展全民阅读基线调查,设立国内第一个覆盖城乡的“书香城市”建设指标体系,成立民间阅读组织联盟,建立全民阅读推广指导中心,倾力打造民间阅读组织、社区阅读活动站、“宝贝启蒙行动”、“家在港城”新市民阅读活动等全民阅读品牌,广泛激发市民“阅读自觉”和文化创造力,积极营造崇文向善、理性平和的社会文化环境。将“数字图书馆”建设列入市政府实事工程,投入470万元,重点打造集分布式公共文化资源库群、数字图书馆虚拟网以及优秀文化集中展示平台于一体的现代阅览平台。
  二
  品牌建设带动了整个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品牌的形成,是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成就的集中体现。
  文化人才资源进一步丰富。立足服务基层,强化人才支撑,张家港市通过实施文化英才计划,举办文艺招贤赛等方式,着力培育了一支结构合理、门类齐全、梯次分明、素质优良的文化人才队伍。目前,市文化馆、艺术中心共拥有国家一级演员4人,国家二级演(奏)员6人,二级编剧1人,二级作曲1人,具有中级以上职称36人,先后获得上海白玉兰奖、中国曲艺牡丹奖等重要奖项。全市中心镇文化中心专职文化工作人员5名以上,非中心镇3名以上,每个镇办事处配备2-3名专兼职文化管理员,每个村(社区)配备1名以上专兼职文化管理员。群众文艺团队不断壮大,至2012年底总数达430支。全市文化工作者和文化义工超过1.2万人,文化人才的中坚力量和基础力量互为补充,共同引领港城文化民生事业发展。
  艺术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结合张家港地方特色,积极推出一大批符合时代要求、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并荣获了多个省级以上荣誉。其中锡剧小戏《吴二赖讨田》、《喜搬家》分别夺得第十四届和第十五届“群星奖”群星大奖和金奖。我市还被中国剧协授牌成为全国各县(市)首家小戏小品创作基地。2012年大戏《一盅缘》以全省第二名的成绩入选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资助剧目。在省、苏州市“五个一工程”奖和省“五星工程奖”评比中,多个作品获奖,位列苏州市第一,创下历史新高。
  城乡文化氛围进一步活跃。随着文化民生品牌活动深入基层,群众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创造的能力得到了增强。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进一步提高,2012年,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接待群众177万人次,各镇(区)文化服务中心接待群众79万人次。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1万多场,参与群众超过500万人次,各镇(区)均可自行组织“村村演”,基层文艺人才和群众文艺团队创排节目超过500个,成为基层文化活动的主角。
  三
  打响文化品牌,需要研究和加强若干体系建设。
  政策保障体系。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十二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关于张家港市深入推进文化民生工程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不断加大文化事业投入,“十一五”以来,市、镇两级财政用于重大文化工程和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资金累计达10多亿元,近三年平均每年文化投入增幅达27%。充分调动社会参与积极性,鼓励各机关、企事业、社会团体创新管理体制、组织形式、活动方式,进行地方文化资源普查,积极拓展文化资源,群力群策,全民共建。
  设施网络体系。以文化民生为导向,以均等便利为目的,坚持项目建设和运行管理并重,全面构建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投资8亿多元新建了集大剧院、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场馆于一体的市文化中心。改造长春园书场、群众演艺大舞台、河阳山歌馆,扩建张家港博物馆、鉴真东渡纪念馆等。规划建设市少儿图书馆、艺术中心、音乐厅等新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在全省率先完成有线电视“户户通”和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程,广电网络双向化改造率达95.7%。全市村(社区)文化设施“八个一”工程实现全覆盖,各级文化阵地每周免费错时开放不少于56小时。启动新一轮区镇、办事处文化设施建设标准化工程,2012年,全市新增公共文化设施面积10.89万平方米,人均达0.37平方米。建成市、镇、村(社区)三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和“五位一体”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加快实施家庭信息化(云媒体电视)工程建设,全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数字化、现代化水平。
  网格服务体系。在全国率先探索实施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延伸政府公共文化服务层级,充分激发基层群众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依托村、社区,按地域将全市划分为955个文化网格,选聘1075名网格文化员,坚持多元互动,建立服务项目动态调整机制,根据群众需求,实现有针对性地项目供给。推出菜单、预约、数字、定向“四大服务”,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的精细化、均等化和便利化。健全文化活动辅导机制,充分发挥文化单位的辅导职能,组织群文工作者和专业文艺骨干对全市文化网格实施分片包干、一对一辅导。开展示范文化网格培育,充分挖掘网格文化特色。通过以强带弱、以点带面,促进了文化建设经验的交流互通和文化服务产品的交互供给。
  责任编辑:刘卫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46453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