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秦汉古道话沧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志超

  烟花三月的江南,正是多雨的时节,我们选定的这个采风的日子,也未能避过风雨的眷顾,漫天的雨线织成一张巨大的罗网,把低矮的天把苍茫的地,密匝匝的笼罩在雨雾中,但是我们的车子却誓不回头地迎着风冒着雨,一路向北,决心要冲破这重重罗网的封锁!终于到达目的地——大路边镇顺头岭南天门村时,天空忽然云收雨歇,一片晴明,是天公对我们一片苦心痴情的褒奖吗?无人知道,但是大家内心的喜悦都写在脸上了,欢呼雀跃地进入南天门村,开始了此次秦汉古道的采风之旅。
  风雨过后的粤北,天朗山青,空气清新,景色怡人。眼前的南天门村,青山环抱,绿水环绕,老屋相连,古风犹存,仿佛重现了孟浩然在《过故人庄》所描写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情景,整个村子散发着客栈建筑格局的独特韵味。一条古色古香的秦汉古道浮现在我们眼前。这条秦汉古道,几乎全部是用青石板镶砌而成的,据说有800多级石阶,从南天门村开始向山下蜿蜒延伸,逶迤在骑田岭南麓苍翠的顺头岭上。
  古道两旁,芳草萋萋,树木苍翠,群山连绵,轻风送来山野雨后特有的清香气息,沁人心脾。大家拾级而下,一边聆听文史专家们讲述秦汉古道所蕴藏着的人文历史、珍闻掌故,一边遥想着两千多年来,那些中原的军民官吏,或为征伐,或为迁徙,或被贬谪,沿着这条古道,踯躅前行,号角呜咽,马蹄声碎,或成群结队,或形单影只,高高低低,坎坎坷坷,下连州,往广州,那是怎样一种艰苦卓绝的历程啊!而连州,因了这条古道,在岁月的长河中逐渐声名显赫,在历史的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连州,就在古道的尽头,是中原通往岭南的门户,有“岭南第一州”之誉,扼守住南北交通的关隘要冲,因其重要的战略位置,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公元前223年,大秦为统一江山,派任嚣、赵佗两大将率秦军分三路跋山涉水,挥师岭南,其中一路就是取道连州顺头岭下连江,进军番禺(广州)的。赵佗的军队在顺头岭披荆斩棘、开山凿石,成了开通秦汉古道的第一功臣。
  公元前112年,为粉碎南越国丞相吕嘉的叛乱,汉武帝派遣路博德为伏波将军,率领十万楼船水师,走过顺头岭秦汉古道,“出桂阳,下湟水”,攻陷番禺(广州),一举平定吕嘉的叛乱。后来,东汉大司农郑宏,为方便兵马行走,奉命把秦汉古道深浅不一的沟槽填平,铺砌青石板。“兹路一开,中原之声近矣,然后五岭以南人才出矣,财货通矣,遐陬之民俗变矣。”连州是广东乃至整个岭南开化最早的地方。
  可以说,我们脚下的每一块青石板,都浸透了无数路人的血泪和汗水,见证了悠悠岁月的风云变幻、争斗杀伐。一条古道,就是一部无声的史册,记载了千百年来国家的兴替、江山的沉浮、民族的变迁、百姓的悲欢离合!
  行走在秦汉古道上,我的脑海浮现出许许多多踩着这条古道,从中原来到连州的历史人物,他们或者是新官赴任,或者是戴罪贬臣,不远千里万里,或拖家带口,或只身独往。他们来到连州,带来了中原先进的文化,也让边陲蛮荒的连州与中原的联系从此紧密起来。他们为连州的教育、文化、经济的繁荣,为连州的发展,为连州的扬名立万,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其中有唐代政治家、哲学家、“诗豪”刘禹锡。刘禹锡当年从长安被贬到万里之外的南蛮连州任刺史,带着老母妻儿,就是从这条秦汉古道,一步一步走到连州上任的。刘禹锡为官一任,泽润一方,他做到“功利存乎人民”,自然得到连州人民的敬仰。他为连州“科第甲通省”立下了不朽功勋,为连州的文化教育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还有,那个唐代大文学家、连州郡阳山县令韩愈,也是从这条秦汉古道来到阳山上任的。他关心民情,勤政忧民,兴学堂,重教化,传播中原仁政礼教文化,推广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促进了阳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清代诗人李调元留下了这样称颂韩愈的诗句:“白云自千古,可望不可寻。阳山终不穷,天下知韩公”。唐代宰相、邑人刘瞻,还有中书侍郎崔仁师,吏部员外郎王弘中,殿中侍御史凌准,御史中丞裴休,翰林学士蒋防,谏议大夫王大宝,抗金统帅张浚,等等,他们都曾在这条古道走过,留下过足迹。
  今天,我们在这条古拙沧桑的青石古道上信步行走,是以一个旁观者一个旅游者的角色来感受来凭吊曾经的历史,心情自然是轻松、惬意与闲适的。我们依次观赏了老伙铺、南天门、广荫亭、碑刻、饮水石槽、怀远驿、怀清亭、姐妹岭等人文景观,希望能够从这些遗迹中去感知古道的历史和故事。毋庸置疑,这里每一处景观都曾有过自己的故事和功用。老伙铺,村民称之为“竹筒屋”,即门面不宽而内进深长,临街为铺面,内进为客舍。由此可以想见,当年的顺头岭古道商贾云集,店铺林立,是何等的繁华!经营店铺者大都来自周边湖南临武、宜章一带,他们于此定居繁衍,渐成顺头岭村。饮水石槽,是村里乐善好施的人,从村里的水井挑水至此,供过往客商饮用的。古道上的每个凉亭,是为来往的过客途中休息建造的,它们均为石头结构,异常坚固,虽历经数十数百年的风雨依然屹立不倒!
  在怀清亭右侧,我看到一股清泉从岩石间汩汩流出,这泉名谓“老人泉”。可以想象得到,当年的挑夫商贩、过往行人,人疲口渴的当儿,见到这股清泉,该是多么的欣喜啊,于是他们放下担子,卸下包袱,待喘息甫定,便解下腰带或取出汗巾,洗手洗脸,然后掬上几棒清洌的泉水,轻轻地吮咂,让甘甜的泉水慢慢滋润干渴的喉咙,这也是难得的享受!然后到亭子里坐下,在清风吹拂下,或就着泉水,或就着自带的烧酒,吃上几口干粮,补充一下能量,再歇息歇息,待旅途的疲惫稍稍消失,又再开始下一段新的旅程。
  除了迁客骚人,其实当年行走在这条古道的,更多的应该是客商贩卒,特别是那些湖湘挑夫,他们把花生、茶油、桐油、马蹄、莲子、冬菇、药材、三鸟等挑到连州而船运广州,又从连州挑回食盐、海味、洋纱、布疋、火柴、黄糖等回到湖湘去。就是因为这些商贾贩卒、湖湘挑夫的熙熙攘攘、往来不绝,使得连州成了一个省际商品贸易集散地,成了南北商贸流通的桥梁,秦汉古道在其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巨大的作用!
  山脚到了,顺头岭的秦汉古道走完了,眼前出现一个小村子,名叫百土脚。大家齐集于村子前,拉起一条写有“秦汉古道”字样的横幅,合影留念,让照片来见证我们此次的风雨之行,采风之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49171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