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主体性德育观下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蒋玉华

  摘要:主体性德育就是充分尊重高职生在思想道德形成中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有助于使思想道德规范真正内化为高职生自身的需要,使得德育摆脱做无用功的尴尬境地。本文探讨了主体性德育观下高职思政课教学的困境,提出了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路径。
  关键词:主体性德育 高职思想政治 理论课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170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对培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面对着社会价值多元化的冲击和主导价值引领作用削弱的价值失衡困境,面对着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高位徘徊”和“低位失效”的尴尬局面,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建设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实践课题。面对这样的现状,如果思政课教学依然我行我素,不从高职生的发展现状出发,忽视他们主体意识与内在需求,那么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将走入流于形式的境地。因此,有必要从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建设的整体着眼,系统探寻高职院校教育主体建设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有益方案。
  1 主体性德育观下高职思政课教学是“以生为本”的嬗变
  主体性德育是一种全新的德育思想,它相对于传统德育而言,是对传统德育的扬弃和超越。主体性德育认为尊重高职生人格是教育成功的前提,尊重高职生人格就是尊重教育,我们不能把高职生当成容器来盛装道德知识,而应在教育过程中充分认识到高职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尊重高职生在思想道德形成中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有助于使思想道德规范真正内化为高职生自身的需要。
  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的是教学过程中高职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高职生的全面、真实的本质。首先,一切教学都必须以“学生为本”。因为教学在本质上是人的教学,是一种“人为的”且“为人的”活动,这种活动以促进高职生自身的完善与发展为根本目的。“以生为本”要求教学从有利于高职生发展的角度来设计教学,坚持高职生是教学的最高价值,让每一个高职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而全面的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所赋予的时代精神和核心价值观在教学中的体现。其次,就教学过程来看,高职生是教学的主体,这是由高职生的主体地位所决定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以高职生为核心的组织系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的对象始终是高职生,高职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体。
  2 主体性德育观下高职思政课教学的困境
  2.1 出勤积极性大打折扣
  相比于专业课,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出勤率显著减少、出勤积极性明显降低――迟到、早退现象屡见不鲜,有些高职生经常晚上在网吧上网,白天回宿舍睡觉或是在课堂上睡觉,课堂教学的内容几乎不懂,学期结束考试十门课有七、八门不及格。高职生同样呈现“占座现象”――但占座性质并不是像专业课那样提前许久到教室占取最好的前排座位,而是先到者抢先占后座,后到者被迫坐前座。
  2.2 “课堂补觉”情形见惯不惊
  许多高职生无压力,无推动力。他们不违反校规校纪,没有高标准、高目标,以读三年书领个文凭为目的,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没有积极进取的精神。一方面,专业课学习、社团活动参与、娱乐休闲沉迷,花费了过多时间和过多精力,客观挤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课堂学习;另一方面,高职生们主观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管理松懈和无需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堂长久被冠以“思休课”之名。
  2.3 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现实效用开发不足
  这源于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德育资源开发观念受限和资源开发动力缺乏,出现“红色资源过时了”、“王进喜铁人精神教育无用了”等模糊认识。基于此种认识,教学团队总是将教育资源局限于“课堂教育”,不愿主动开发利用具有鲜活生动的红色文化资源和职业教育资源,造成资源“闲置”。由于缺乏鲜活生动的历史教材和实践感悟,削弱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2.4 思政课教学队伍的专业素养亟待提升
  虽然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素质有所提升、结构不断优化,但从总体看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理论素质仍欠缺、知识结构不完善、业务能力还薄弱、合理梯队仍未形成。
  出现此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是:一是部分高职院校轻视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有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定额比例配备,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定额比例配备的政策没有严格执行;二是缺乏积极有效的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且大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难以通过校外其他途径进行创收,由此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受挫、工作身份认同较低和人员流动性较大。
  3 主体性德育观下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路径
  3.1 更新教育观念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逐步确立和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也就是要塑造和建构学习主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由于其内容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要积极为现实社会服务,这易使教师对学生过分强调整齐划一,忽视个性发展。要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品质,思政课教师首先要树立创新教育观和发展性教育观,以培育学生的主体性人格和健全的个性为价值取向,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能力为核心。因此,教学过程应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激励他们自主选择、自主探索、自主获得、自我提高、自我发展,使他们学会选择、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并能随着不断变化的社会要求和自我发展需要进行终身学习。
  3.2 创新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是根据高职生成长规律、思想政治素质提升规律和易难程度,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整合,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教学过程的模式。例如,我校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进行系统整合后,形成“增强高职生大学适应能力、帮助高职生确立理想目标、提升高职生思想道德素质、增强高职生法律素养”四大项目,每个项目下设立若干任务(至少三项),每项任务都提供要求标准、完成建议、考核方式和拓展资料,学生可以从多个任务中任选三项任务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然后,按照选择的任务对学生进行分组,同组同学在虚拟或仿真的教学环境中,灵活选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等方法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和同组同学参与评价,形成项目成绩。这种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起了学生主体性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探究式学习蔚然成风,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51870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