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后路椎弓根螺钉治疗腰椎爆裂骨190例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2
  摘要:目的:对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应用后路椎弓根螺钉治疗的临床效果与价值展开探讨。
  方法:取190例腰椎爆裂骨折病人为研究对象,术前对患者Cobb角、椎体前缘相对高度行X线片检测,并在术后1周与第8月时进行复检,对术前术后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在术后8~15月对所有患者实施随访。术前患者椎体前缘为42.1%±7.2%,术后第一周X线片显示为98.2%±1.4%,术后8个月则为97.6%±1.7%。与术前相比,患者椎体前缘高度在术后第一周和第8月时的改善均较为明显(P<0.05);术前患者Cobb角为19.3°±6.2°,术后第一周与第8月时均有明显改善,分别为2.5°±1.2°、3.2°±1.5°,术前与术后相比差异较为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未出现后凸畸形再发和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
  结论:在腰椎爆裂骨折的治疗方法中,后路椎弓根螺钉治疗方法是较为理想的一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脊柱骨折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4-0172-01
  笔者选取2008年3月~2013年2月期间在院治疗的腰椎爆裂骨折病人19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行后路椎弓根螺钉治疗后的临床效果与价值进行分析和探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情资料。本组190例患者中,男98例,女92例,年龄24~72岁,平均年龄(45.5±2.8)岁,患者骨折节段范围:L.117椎、L.212椎、L.36椎、L.42椎、L.51椎。参考Denis标准患者骨折分型为:118例为B型、42例为A型、18例为C型、12例为D型。术前依据Frankel标准对患者神经功能分级为:15例A级、15例B级、45例C级、50例D级、65例E级。自患者受伤至救治开始间隔时长为7h~6d,伤后至施以手术之间时长为11h~6d。
  1.2治疗方法。患者取俯卧位,以患者受伤椎体为中心在后正中部位切口,伤椎椎间小关节与上下椎板各一均呈常规暴露。将4枚椎弓根螺钉置入上下椎体,并确保位置适当,安装连接棒后撑开复位。以CT片下观测骨块侵入椎管的实际位置为参照,咬除骨折上位椎椎板的下1/2部分以及骨折椎上椎板的1/3~1/2部分,保证椎弓根连续性得到有效保留。轻柔触摸硬膜囊或对患者椎管前壁应用神经剥离子进行探查,确定前方骨块的复位状况;若骨块复位效果未达到预期,则在对神经根加以保护的前提下,采用嵌打器对椎管前方骨块轻轻打击,使椎管前壁恢复至解剖形态。对患者伤口进行冲洗,并在固定小关节和节段横突部行植骨术。术后3d给予患者常规抗生素应用,术后第3天可进行肢体功能锻炼(被动型),卧床2~4周后患者可在辅助保护器具的支持下作下床活动。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本次研究数据的分析处理,用t检验计量资料,用X.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用(X±S)表示统计数据,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术后8~15月对所有患者实施随访。术前患者椎体前缘为42.1%±7.2%,术后第一周X线片显示为98.2%±1.4%,术后8个月则为97.6%±1.7%。与术前相比,患者椎体前缘高度在术后第一周和第8月时的改善均较为明显(P<0.05);术前患者Cobb角为19.3°±6.2°,术后第一周与第8月时均有明显改善,分别为2.5°±1.2°、3.2°±1.5°,术前与术后相比差异较为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下表1。治疗期间未出现后凸畸形再发和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52436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