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素质教育背景下学校武术选项课的课程体系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晓利

  摘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以人本主义课程理念为基础,以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为出发点,初步构建了适合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课程的体系。
  关键词:武术 课程体系 构建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8-0067-03
  素质教育从人的身心发展的素质结构入手,以全面培育和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而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也提出要培养“具有科学和人文素养,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是把教育定位在人的发展上,把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发扬人性、完善人。这正是现代人本主义教育的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目前,各国体育课程的发展也正沿着人本主义课程方向发展,并处于不断完善和探讨阶段。
  因此,当前的学校体育教育,应以素质教育为依托,构建一个更为完善的课程体系;武术作为高校体育课程的一个重要分支,在体育课程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各普通院校并没有统一的教材,一些学校并无完整的教学体系,教学目标尚不明确,教学内容陈旧,评价标准有待更新,以滞后于时代发展对人的要求;因此,构建一个适合普通院校武术选项课课程体系,实现教学目标、内容等不断深化,使学生更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是当前武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收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进行认真分析和归纳,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 调查法
  对部分普通院校的武术课程设置及教学进行了实地调查访问,为本文的课程体系构建提供参考。
  1.3 专家访谈法
  就有关武术课程设置等方面走访了专家学者,收集本研究相关问题的看法或建议。
  2 构建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程体系的理念
  “人本主义”是构建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程体系的理念。什么是人本主义?简单的说就是“以人为本”。我国古代儒家“人本”教育传统思想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即:人的价值、人的潜能及人的个性。西方的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本主义的学习与教学观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是与程序教学运动、学科结构运动齐名的20世纪三大教学运动之一。
  中国武术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与“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相一致。随着新的课程改革,普通高校的武术课程的技术教育所需要的教学内容要具有综合性,不但能作为强身健体的手段,还能作用于对人精神、意志品质以及与他人协作起到一定的培养作用,真正使学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在武术教学中要突出“以人为本”就是要强调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学生的人格、自由、权力和价值的尊重和认同。武术学习要求“内外兼修”,达到身心统一。对外要求人体的速度、力量、灵巧、耐力、柔韧。对内能理脏腑、通经脉、调精神,经常练习能收到壮内强外的健身效果。因此,武术运动是将人的身、心等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并使之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人生哲学。所以只有倡导能够使人身心和谐发展的“以人为本”的体育健康理念才能促进武术教育的发展。
  3 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课程体系的构建
  以人为本理念为前提,以“健康第一”的思想为指导,以学生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整体健康观为课程目标,注重学生身心等全面和谐发展,并体现出新课程体系设计的人本追求倾向。
  3.1 课程目标体系
  认真贯彻《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它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多目标,在《纲要》中,把“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能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作为我国大学体育教学目标的首要任务。将目标分为五个领域,即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纲要》把课程的隐性目标“显形”化了。将课程目标层次化、具体化、细化,使课程目标更加具体、明晰。更加注重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突出了课程目标的多元化。因此课程目标的制定,应按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进行确立。
  3.2 课程内容体系
  高校武术课程教学是体育教学的一部分,由以下五个部分组成:基本功训练、基本技术训练、身体素质训练、综合素质训练以及理论知识学习。(见表2)
  基本功训练指为适应套路技术需要,以提高各关节、韧带的柔韧性和灵活性,提高肌肉的控制能力为目的。在肩部、臂部、腰部、腿部、站桩方面的功力练习。基本技术训练指武术套路技术中常用的、典型的各类单个动作训练和组合动作训练。身体素质训练指为提高力量、速度、弹跳、灵敏、耐力而进行的训练以及与专项动作、技术紧密联系的专项身体素质训练。
  从武术基本功的学习开始到成套动作的掌握,包括徒手和器械,不同拳种的学习和训练,教学内容的安排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建立课程体系的逻辑性、实用性与科学性。
  3.3 教学方式
  著名心理学家赞可夫曾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样的教学法就会变的高度有效”。所以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有效的沟通教学情感,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开发学习潜能,从而使学习变的高度有效。教学方式要能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运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要具有灵活性和先进性,与时俱进,本着对学生真诚、信任和理解,使学生在一种自愿、积极、愉快的环境下进行学习,最大限度的体现“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采用学生互相指导,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的方式进行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互帮、互学,相互配合,共同提高,完成动作,在心理上得到愉悦和满足。使学生身体素质不断得到提高,身体和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不断上升,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4 课程评价体系
  教育部在2002年颁布的《全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建立将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将定性与定量评价结合,将教师评价与自评、互评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依据纲要的精神,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终身锻炼的习惯。因此,在课程评价方面,我们将致力于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课程建设这三方面建立评价体系。
  3.4.1 评价标准多样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武术课的教学中,对学生的成绩评价应采用多种方法。(1)评价内容多元化,对学生的能力、态度、心理、方法等从整体出发进行综合评价。(2)评价标准发展性,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以促进每个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的价值。(3)评价结果等级制,也就是将学生的学习成绩按照差、合格、中、良、优秀这五级制进行评定,这是一种比较粗略的评价方法。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更能反映出学生的实际运动能力,更合理公平。
  3.4.2 建立教师自评体系,有利于教师业务提高
  课程的评价体系建设中,应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可设计自查量表、周期性工作总结和自我反思总结表等。同时,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3.4.3 建立课程建设评价体系
  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并不是说为了减负就取消考试,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我们的目标是通过考试来诊断教育的成果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完善的评价体系,应是当前教学的另一个重点,教师应以最优的方式将课程内容展示给学生,而不是照本宣科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做到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53182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