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儿科护理风险因素评估及防范措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通过对儿科护理风险因素的研究探讨来发现护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儿科护理质量。方法:针对某医院近段时间来院就诊的334名患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67例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化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风险管理及相应的防范措施护理,观察防范措施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即采用风险管理护理的分组的患儿的身体各项指标明显的要比对照组好。结论:在儿科护理过程中采取了相应风险管理和防范措施必定会提高护理质量,有利于患儿尽快的康复。
  【关键词】儿科护理,风险因素,评估,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198-01
  护理工作的好坏对于患者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儿科护理中,所以,医院的相关单位必须要加强对儿科护理风险的管理,将风险降为最小,保证患儿及其家属的利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选择的对象为在该院儿科进行治疗的334例患儿,随机平均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67例患儿。其中男184例,女150例。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患儿应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加强风险管理并采取防范措施。风险管理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确定儿科患儿护理的风险因素。
  (1)患儿的特点
  由于小儿生理解剖特点与成人不同,患儿往往起病急,病情变化快,而且不能自我表达,如不及时发现则会延误治疗和抢救时机。患儿治疗合作性差,血管壁通透性强,连续输液过程中易发生药液外渗。消化功能差,易发生呕吐而致窒息。呼吸中枢发育不成熟,易发生呼吸暂停。皮肤、黏膜屏障功能差,易发生各种感染以及受各种理化因素的影响。
  (2)家属的特点
  由于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当生病后,家长常常会存在恐惧和缺乏安全感。家长不懂得常规医疗程序,误认为询问病史,必要的体格检查,配药等是有意耽误时间而产生不满情绪,不配合,甚至拒绝接受,当疗效未能按其期望的目标发展时,就到处寻找所谓的“护理问题”,造成护患纠纷。家属对护士的期望值过高,会提出无论出现什么情况都要全力抢救,但在进行治疗、检查、护理时又表现出不理解、不支持的态度,甚至由于疾病过于严重,某些家属容易失去理智,对护士发生过激行为。
  (3)护士的特点
  技术操作不熟练:护士在为患儿做静脉抽血、输液时不能一次成功,会使家长及患儿不满。在住院期间,患儿及家长都希望得到最佳服务,若因护士的技术操作水平不过硬而导致正常的治疗及护理措施不能及时实施,甚至延误病情,是家长不能容忍的,易造成纠纷发生。
  此外,还应针对一些可能出现的急性病症统计出相应的急救措施,当患儿发生急性病症时能将风险降至最低。再次,医院儿科护理工作要预先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制度,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完善合理患儿护理流程。
  (1)患儿护理工作量的调配与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的医护人员交班表,避免在交班时医护人员出现漏报问题。(2)针对不同的患儿制定一个紧急风险防护计划,加强护理人员的风险防护技能训练,同时要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管理责任心。(3)建立一个风险发生的应急预案,明确风险上报机制,在儿科护理过程中曾经存在风险的患儿应采取上报护理详细记录的制度,针对可能会出现的风险的患儿,在上报情况的同时还应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和防范措施。最后,提高儿科护理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强预防风险的能力。儿科医护人员不仅应具有常规护理的能力,还需要掌握更多的医学精密仪器操作。医院应定期安排护理人员进行护理技能以及风险管理培训,有效提高儿科医护人员的专业护理素养。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技术,针对有情绪波动的患儿进行注射时,要认真观察和引导患儿,有效避免针头的对患儿造成的意外伤害,此外,患儿在进行仪器检查时要特别注意防止患儿从仪器上跌落等。儿科护理还要加强护士交接班时对患儿的探视和核查,有效预防患儿胸卡身份错误的发生。
  1.2.2 观察项目:对观察组与对照组一共发生5例风险问题的数量比例进行观察研究,风险状况包括导管脱落现象、用药不当现象、物理性损失现象、患儿护理不严谨细致现象、医院内部感染等。
  1.3 统计方法
  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
  2 结果
  实验组中发生导管脱落问题1例,物理性损失问题的有3例,用药不当问题2例,患儿护理不细致问题3例,医院内部感染0例。对照组发生导管脱落问题3例,物理性损失问题的有8例,用药不当问题5例,患儿护理不细致问题4例,医院内部感染1例。
  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的风险发生率为3.44%,对照组的风险发生率为12.48%,经风险管理采取防范措施的观察组其风险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新生儿科是临床高风险科室,但由于患儿家属对医疗或护理风险认识不足,加之病情变化较快和患儿无家属陪护,且从住院到出院均有护理人员操作进行,所以如果稍不注意某个细微护理环节,就可出现差错,导致潜在护理风险的存在或造成新生儿不良后果。本组通过不断分析护理工作中存在或潜在的风险隐患以及各项措施的落实,及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加强和健全了新生儿科护理风险管理机制,做到了持续质量改进,使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及防范护理风险的意识得到了增强,提高了护士主动查找护理安全隐患和工作中薄弱环节的积极性,都能严格按照护理范围和人性化的服务理念进行护理操作,并有针对性地规避了相关风险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了护理风险的发生,收到了满意效果。
  4 结论
  儿科护理风险管理的应用不仅能提高儿科护理质量,同时有效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从而成功保住了入院治疗患儿的生命安全,应大力在临床上予以推广。
  参考文献
  [1]张红兵.儿科护士慎独教育与管理[J].护理管理杂志,2013,(01):43~44
  [2]殷晓霞.风险管理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2858~285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57519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