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桃 白晨 廖露

  摘要:四川省雅安市荥经县的荥经黑砂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而荥经砂器在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逐渐边缘化,便导致了传承后继无人,器型和技术相对原始等系列问题。
  关键词:荥经黑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K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6-01-01
  荥经县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当中原经历夏、商、周时,这里先后是古蜀虫氏――鱼凫氏的古国及杜宇、开明两相继王朝的领地。
  近些年从古城坪严道遗址附近出土的大批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的珍贵文物,在众多出土文物中,有一大批造型各异的生活陶器,从制作原料、制作方法、火候特征、造型风格、生活用途等都与现今荥经砂器极其相似。研究人员对这些出土文物陶器进行考古分析发现:由于当时运输条件有限、运输成本较高,这些作为生活器皿的砂陶器不可能来自中原,大批简单生活用具就只能就地取材,就地制造。研究人员因此推断:荥经砂器的历史应该有两千多年了。
  一、紫砂与黑砂的相似与相异
  说到砂器,不得不提的便是紫砂。
  紫砂壶原产宜兴,属陶,比之瓷器,更具古风。起于宋兴于明的紫砂壶逐渐受人青睐。它不假釉饰,没有彩绘,以手工捏制烧成,造型别致、古朴典雅是其艺术特色,而且具有良好的保味功能,适宜泡茶,香味醇郁。诗、书、画、印常常作为紫砂壶的画面构成因素;松、梅、竹、石,常常成为紫砂壶的基本造型。对于其他古陶瓷来说,紫砂虽出现的时间较晚,但它的发展历史起点高、重文化、讲品质,使得紫砂带给人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愉悦。黑砂虽说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和紫砂同属砂器,但是文化的厚度不如紫砂高。同时,黑砂在发展过程中,展现在人们眼前的一直以来都是粗陋、笨拙,以大器型的炊具为主,并不如紫砂那般小巧精致,使得黑砂的发展一直处于低端市场,难登大雅之堂。
  功能上来讲,黑砂不如紫砂那般透气,保温性强,不适宜炮制大部分的茶,但适宜炮制红茶,红茶在焙制中经发酵过,适合深闷,且深闷使得红茶越发浓香。虽说紫砂具有冷热急变之性能,寒天注入沸水,不会胀裂,温水炖烧、烹蒸也无需担心开裂,但却不能用火烧。而黑砂却没有此禁忌。
  二、荥经黑砂的发展
  据荥经县志记载:荥经六合乡古城村多粘土,砂器生产历史悠久。荥经砂器,在不同的时期以不同的形式融入了荥经人的生活。1958年,用砂器烧制成圆筒状,作为风箱链接装置。洗脸用黑砂盆、刷牙用黑砂杯、熬药用黑砂罐、炖鸡用黑砂锅,甚至用废弃的黑砂锅作为建筑材料砌墙。1981年,荥经县砂器产品参加美国费城工艺美术产品展览,赢得盛赞。1985年,荥经砂器运往澳门试销,并在广交会上展出,受到国内外人士普遍好评,日本客商提出批量订货的要求。
  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天然气、电磁炉等新型烹饪设备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煤炭炉具,不再适合与导热性较差等问题的黑砂制品配套使用。曾经盛极一时的荥经黑砂产业,便逐渐冷清下来。相对于在上世纪80年代荥经砂器最鼎盛时期,全县有超过40家专业的砂器烧制厂家,现在荥经全县仅有3家具备一定规模和生产能力的砂器厂――朱氏砂器、曾氏砂器、 庄王砂器。其余均为零星的作坊式生产。
  荥经砂器在经历了历史的辉煌后,在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逐渐放慢了脚步,甚至一度停滞不前。归结原因,从客观上看是受到了新型炊具的冲击,自身的转型速度没有跟上市场需求的变化;从主观上看,是缺乏宣传、缺乏创新,缺乏工艺上的突破和后续人才培养。主要表现为:专业从事砂器生产的厂家数量稀少;工艺水平低下,作品器型缺乏创新;人才培养、储备不足,无“大师”、“专家”;本地市场萧条,外部市场渠道虽较广,但订单量极小;缺乏有效的对外宣传。
  三、荥经黑纱的传承与创新
  在荥经出土的陶器作为砂器的前身,具有人类文明发展、器皿的诞生与进化、饮食方式进化等方向的研究价值。从陶器的类型、材质、工艺、流通方式等,又可以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生活习俗、风土人情,具有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和殷实的考古价值。荥经砂器基本保留了原始烧制工艺,是真正意义上的古法传承。从选料,到塑模,基本都是纯手工完成。入土窑的烧制过程,更是演绎出了纯粹的“黑”与跳跃的“红”相互交错,“土”与“火”两大自然元素交融迸发的视觉艺术盛宴。原始、古朴、厚重,是黑砂具有的本质特征。这些使荥经黑砂获得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盛誉。近年来,专家学者们认同了黑砂的工艺美术品价值,将砂器归类于民间工艺美术品类。荥经本地的部分黑砂匠人们,也获得了“省工艺师”、“省民间一级艺术家”、“中国民间艺术家”等殊荣。
  朱庆平,一个土生土长的古城村人,被授予“省级非遗传承人”。可以说,朱庆平是砂器市场的早期变革者。在古城村安于现状时,他就开始琢磨,如何改进原料配方,生产方式等。在砂器上烧制腾龙浮雕,把园把手改成盘龙把手……经过上百次的配料、烧制,他发现用纱布将砂土反复过滤,烧出来的砂器光洁度明显提升。这一系列的改动,让一直以来都是粗大笨拙的黑砂也透出精致和光滑。
  另一位把眼光落在高端砂器艺术品上的严云杰,也是荥经黑砂的非遗传承人。他对黑砂的器型进行全新设计,将各种中国元素融入其中。最让他满意的作品便是“泉壶”系列,创意来自邓通铸钱,将邓通钱与古代钱币造型巧妙结合在一个壶上,冠以“金玉满堂”、“招财进宝”等民间吉语,古朴中透着精致。2008年,“泉壶”为严云杰捧回中国人文奥运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最具中国特色”金奖。在文化内涵上下功夫的严云杰,其黑砂作品跳出了器具的限制,走向了高端艺术品的殿堂。
  技艺因人而存在,没有了人,技艺便无处可寻。荥经黑砂,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却出现了后继无人的尴。不仅因为现今了解黑砂的人少之又少,而且当地人轻视其在所具有价值,便抛弃了这一传统的非物质文化,转而从事更有前途的职业。从而导致年轻一辈中没有人愿意投身到黑砂的传承中去,致使黑砂传承出现断层。虽说,如今黑砂的传承人,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了成就,获得了殊荣,而且在2010年6月初,在政府的支持下,朱氏砂器成立荥经砂器传统制作技艺传习所,承担着荥经砂器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的抢救、传承和生产性保护等重要职能。但是还没能从根本上改变,传承人这一严重问题。
  荥经黑砂千年来一直秉承传统手工作坊生产方式,尽管制作工艺历史悠久,已自成一系,但是相对于现代,在工艺上难免有一些缺陷,而且器型的创造上也太过单一和古板,这就必然要有技术上以及设计上的改动。在保留传统手工作坊的精髓以及黑砂特性的同时,借鉴现代完善的技术工艺,使黑砂脱离原先的粗大、笨拙,凸显黑砂的古朴、自然,使之成为黑与火的工艺结晶。虽说现今,荥经黑砂在工艺与设计上,有着大的改观,但是还不够成熟。工艺上,为了使得黑砂不在如传统黑砂那般粗糙,便用纱布将砂土反复过滤,减少粗糙的颗粒,同时,在后期打磨中,对制作出的茶具进行多次的打磨工艺,增加细滑度。设计上,不在局限于传统的器型和传统的功能,而进行新器型新功能的开拓,适宜泡茶的精巧的茶具,独具特色的黑色餐具,极具观赏价值的艺术品等,都成为荥经黑砂的发展创新之路。
  2000年历史的技艺传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艺术鉴赏价值,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都是加冕在荥经黑砂头顶的华丽冠冕,是其发展潜力的有力佐证。
  现今,政府的重视,黑砂传承人的期望与不懈努力,在不久的将来,黑砂终将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参考文献:
  1、荥经县志编委会[M]《荥经县志》
  2、徐秀棠、山谷 [M]《宜兴紫砂五百年》
  3、高福华、王永[J]《古城烟云“土与火”――荥经黑砂的千年孤独》
  4、四川日报(第20787期)[N]《荥经砂器:两千年黑砂的“窑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61813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