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立足教材资源,凸显阅读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日华

  摘要: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阅读活动,并采用多样化阅读策略,挖掘教材深刻内涵,注重语言实践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个性阅读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朗读策略 个性阅读 读写结合
  一、运用朗读策略,激发阅读情趣
  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的字词句段,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激发阅读情趣,让学生在抑扬顿挫的朗读语气里,感悟和体验文本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韵味,品味文本语言运用的精妙,掌握阅读文本的方法,培养个性阅读能力。
  例如,《匆匆》一文开头一段:“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教师可先让学生体会这段话的内涵以及所蕴含的情感,然后要求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朗读。有的学生前面部分以轻快的语气朗读,认为这部分写得十分优美,描写了一幅有静有动、有声有色、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色;后半部分运用质疑的语气朗读,认为描绘日子瞬息即逝,让作者感到十分疑惑,描写得惟妙惟肖。有的学生先以舒缓的语气朗读,读到“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时,语气骤然加重,接着下去带着追问语气朗读,速度比较快。学生用自己的声音读出文本的韵味: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念。
  二、研读文本词句,强化个性阅读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文本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促使学生深入文本对重点词句进行推敲、揣摩、品味、体验,直至感悟文本的中心内涵,获得丰富的语言积累,从而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形成独具特色的阅读见解,培养个性化的阅读能力。
  例如,教学《晏子使楚》时,教师提出:“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学生1:“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让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晏子来到楚国,楚王叫人把城门关了,让晏子从这个洞进去。”学生2:“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学生3:“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学生4:“楚王真是个霸道、专横、不讲道理、不尊重别人的人。”学生5:“对,楚王对晏子的侮辱到极点。比如,挖狗洞让晏子钻,讽刺晏子身材矮小;说齐国没有人,就是侮辱晏子无能,不配访问楚国。”学生6:“从楚王的‘瞅’‘冷笑’体会到楚王根本没有把晏子放在眼里。他故意侮辱晏子,显示楚国的威风。”学生7:“楚王还阴险狡诈,故意在晏子面前审问盗贼,嘲笑齐国人没有出息,这一切都是楚王的把戏。”教师继续提出挑战:“楚王的用意就是要侮辱晏子,侮辱齐国,达到显示楚国的威风。他的目的有没有达到呢?谁能从文中把侮辱晏子的结果找出来?”学生纷纷回答:“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迎接晏子。”“楚王只好赔着笑。”“楚王听了,只好赔不是,说:‘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三句话里有‘只好’一词,我感悟了楚王对晏子不得不甘拜下风。”“我体会了楚王作为一个国王,向别国的使节道歉,这应该是多么没有面子的事!”教师让学生揣摩词句的过程中,经过互动交流、体验、感悟,促进学生深入文本进行解读,形成个性化的阅读见解,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利用文本插图,深化文本解读
  教师要充分利用插图,引领学生对文本插图内涵细读体验,使学生能从插图中寻找问题,培养学生质疑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还要不断提炼学生的观点,组织学生通过对话交流,加深对文本内涵的解读,形成个性化的阅读见解,实现以图促悟。
  例如,教学《桥》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文中插图:“大家仔细看一看插图,你能从图中提出哪些问题?”学生提出:“课文题目是《桥》,插图中为什么没有桥呢?”“图上描画了一幅什么情景?人们的神情如何?”“图中有一个老头揪住了一个青年人,这是什么原因?”“从图中的洪水肆虐,可以看出当时情况如何?”“看到当时情况十分危急了,图中的人们为什么能做到秩序井然?”然后,学生结合图意进行研读。学生1:“倾盆大雨从天上泼倒下来,老汉和乡亲们要通过的桥已被洪水全部淹没了。”学生2:“图上描绘了一幅紧急大脱险的情景,洪水肆虐大地,舔着人们的腰部,人们镇定自如,也许他们心中有了主心骨――老汉,人们依然不慌不忙地依次撤离危险的地方。”学生3:“这幅图表现山洪的凶猛,突出的画面却在于老汉,他从队伍里用力揪出一个小伙子。老汉的神情严厉,凶狠得像一只豹子。我初看这幅图时,以为他揪出一个不按秩序、任意插队或乱挤的群众,读课文后,才知道这个小伙子是他的儿子。我被这一幕画面深深地感动了,老汉就是一个‘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学生4:“看到图中群众秩序井然的情形,说明老汉是群众的心目中获得生命希望的靠山。”教师立足于文本插图,引导学生从插图中质疑问难,然后又让学生结合文本自主解惑,不但有效地利用插图解读了文本内涵,而且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与体验。
  四、紧扣语言训练,实现读写结合
  教师挖掘文本的语言训练点,根据文本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整合文本语言,利用文本的空白处、修辞手段等语言训练点,引发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活动,巧妙地将语言训练与文本解读相互联系,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内涵,可以锻炼学生运用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实现读写相互结合。
  例如,教学《桂林山水》时,教师出示文中句子:“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整体感悟入手,理解和吸收文本语言,体验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学生在品读活动中感悟了漓江水静、清、绿三大特点,了解了作者采用排比、比喻修辞手法把漓江的水形象化、具体化。接着,教师要求学生仿照“ 真静啊,静得 ; 真清啊,清得 ; 真绿啊,绿得 ”的句式练习写话。学生写完话后,在小组里相互交流,然后推荐代表上台展示优秀作品。通过教师抓住文本语言训练点,学生有效地理解了文本内容,又发展了运用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责编 张翼翔)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64537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