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微博时代,你孤独吗?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赛

  伊薇特・威克斯,《花花公子》的前模特、好莱坞女明星,在加州的家里孤零零地死去。一年后,老太太风干的尸体才被邻居发现,经法医鉴定死于心脏病。在她死之前,没有给任何家人或朋友打过电话,而是在与通过网络找来的“粉丝”通信。老太太年轻时经常演恐怖电影。现在她的死成了新时代的恐惧符号:对孤独的恐惧。
  2012年3月18日,一个叫“走饭”的女孩儿在新浪上发了一条微博:“我有抑郁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没有什么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离开。拜拜啦。”
  翻阅她过去的博客,你会发现,她一直在微博上求救,只是我们没有“听到”而已――“我想紧紧抓住你的手,而不是我的鼠标。”“世上只有一个我,是濒危动物,死了就没有了,可是依然不值钱。”……
  我们当然不能为她的死而指责互联网,但至少我们应该警惕,如果她当时寻求的是真实世界中真实情感的支持,会有什么不同的结局吗?
  孤独是现代人的基本特征,几乎每个人都会在生命中的某个时刻体验到孤独袭来的痛楚。它可以是简单而表面化的,比如成为球队里最不可能上场比赛的球员,或者派对上永远坐在角落里的女孩儿;也可能是尖锐而剧烈的,比如失去了配偶或者亲密的朋友。
  孤独是一种内心深处的感觉,它与连接的人数和频率无关,而与连接的质量和意义有关。你可能在高朋满座的喧哗中仍然感到深刻的孤独。婚姻会减轻一个人的孤独感,但前提是你的婚姻是幸福的;信仰也会减轻一个人的孤独感,前提是你的上帝是一个抽象、温暖的存在。
  人类的关系复杂,需要技巧、精力和耐心才能处理。但在网络时代,我们最缺乏的是耐心,而最吝于付出的是注意力。分手的情侣只需在主页上轻轻点一下“删除”,就可以让对方在自己的世界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但你能跟刷来的“粉丝”推心置腹吗?
  一个人在社交网站上等待回应的心态,像极了一个孩子想要得到大人的关注。孩子总是高估别人对自己的兴趣,所以他们发明出想象的观众。人们在Facebook、微博上不断更新自己的状态,就好像全世界都在倾听自己一样。
  我们在社交网络上的种种行为,无非是为了让自己“被看到”。在别人的目光中,确认自我的存在,得到理解、关注与爱。为了得到肯定和印证,我们处处展示最好的自我。于是存在变成了表演――晒幸福的、晒恩爱的、晒豪车豪宅的……种种表演,一旦没有得到回应,就陷入巨大的失落或者焦虑之中。
  当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的时候,独处与冥思是对自我的探索,以获得自我的完整性。网络时代的价值观是“我分享故我在”――我们并不想在真正亲密的意义上靠近一个人,但一旦断开连接,切断分享,自我也就随之消失。
  (选自《中华儿女》2013年第3期,有删节)
  【赏析】
  不可否认,每天刷着微博、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时心情的确是兴奋的、满足的,甚至于会滋生出幸福感来。但是只对着清冷的机器,孤独仍然会如嫩芽般时不时地探出身来。网络只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我们不妨选择与人对话,更多地关注大自然,关注身边所爱的人,在现实中追求我们的幸福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64554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