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贾谊的行政伦理思想刍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雪莲

   [摘 要]本文主要论述贾谊行政伦理思想的思想属性,评析贾谊行政伦理思想对西汉行政伦理思想的影响,阐述贾谊行政伦理思想对中国行政伦理思想史的贡献,并通过贾谊行政伦理思想的思想贡献引发的相关思考,主要包括最早将儒家思想真正运用到政治领域――引发对公共行政伦理向度的思考,最早提出并使用“伦理”概念――引发对行政伦理与公共伦理现代价值的思考,最早通过“制度”将礼治与法治结合――引发对“制度”与“礼”“法”关系的思考等来揭示贾谊行政伦理思想的现实理论意义。
   [关键词]贾谊;行政伦理思想;思想属性;影响;贡献
   [中图分类号]D0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3 ― 0061 ― 03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最重要的经典源远流长,而作为西汉著名思想家、政治家的贾谊,是对从秦重法到汉崇儒这一思想转折起到过度作用的关键人物,是把礼治思想付诸社会实践的第一人,在西汉历史上第一位以儒术治国。学者前辈对贾谊思想的研究涉及方方面面,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经济思想,但目前对贾谊行政伦理思想的研究还尚在空白,所以本文研究贾谊的行政伦理思想有一定理论意义.
   一、贾谊行政伦理思想的思想属性
   伦理,就是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处理这些关系的规则。而行政伦理是指行政人员其内心对国家、对民众、对机关、对单位和在机关内对长官、同事、部属认为应有的角色扮演与相互关系的分际。无论是从“伦理”的概念推敲还是对“行政伦理”概念诠释的理解,涉及到的伦理问题就离不开对关系内涵的把握,而在贾谊的言论中,他关于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都是围绕关系展开,涉及到的问题离不开君臣关系、君民关系、吏民关系,而这些关系以及贾谊认为的君主和臣子应有的角色扮演、君主应有的治国理念中所渗透的对道德标准的寻求,恰恰是对贾谊行政伦理思想的解读,也是贾谊思想的精华部分。
   如果把贾谊的行政伦理思想加以提炼,贾谊行诸言论的“君臣之道”中蕴涵着“以民为本”、“坚持仁政、不废法治”、“以礼治国”的本质思想内涵。例如贾谊论君之律己,认为君主除了要有清正严明的礼仪观外,还须具备“虚述接物”的处事之道,贾谊在《道》中提到,“道者,所从接物也,其本者谓之虚,其末者谓之术。”意思是说道是用来接触处理外物的,它的根本叫做虚无,它的细枝末节叫做术。“虚之接物”是贾谊认为君主处事的根本原则,而它的具体约束及外在表现就是“术之接物”的律己方法。贾谊说;“凡权重者必谨于事,令行者必谨于言,则过败鲜矣。”凡掌握重要权柄的人和推行政令的人做事说话一定谨慎,这样一来过错就少了,在应对变化时能将“术之接物”之理运用自如,君主也就可治理好国家,安抚好百姓。再比如贾谊论君之用臣,提出“体貌大臣而厉其节”的行政伦理思想,就是劝诫君主要以礼对待群臣,并鼓励他们的节操,大臣们便会自爱自重,并用廉耻来激励自己,做到公而忘私,所以人人都崇尚有节操有义行,圣明的君主也就会有了金城之固。再比如贾谊提出“明上选吏焉,必使民与”,塞乃民之望,以盛德与天下“、“吏以爱民为忠”、“吏功在于治民”等爱民、礼民思想以及治民之道,有对先贤的继承与丰富完善,但也有其自己独特的体会和见解,或者说将先贤的思想在自己立意的基础上有了更透彻、清晰的表达。
   二、贾谊行政伦理思想与西汉行政伦理思想的交锋
   贾谊推崇的行政伦理思想符合时代发展脉络,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前行,这也奠定了他不可取代的历史地位。
   (一)对陆贾“以仁义为本”思想的借鉴
   陆贾,汉初思想家,政治家,曾随同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刘邦即位之初,自矜于“居马上得天下”,陆贾认为刘邦以武力自盛的治国方略并非良策,他以能言善辩的口才说服刘邦重视儒学,“行仁义,法先圣”,提出“逆取顺守,文武并用”的治国之道,并遂受命总结秦朝灭亡及历史上国家成败的经验教训,著书《新语》,它也被后人称为开启了贾谊、董仲舒的思想,成为汉代确立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先声。①诚然,贾谊的儒家思想的确受到陆贾的影响,包括对秦亡教训的总结,而贾谊在陆贾研究借鉴的基础上,做了更细致的分析,更鞭辟入里的讨论,得出《过秦论》中“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也开启了汉代从崇武到尚儒的历史篇章。
   (二)与晁错“法术”思想相互影响
   晁错,是与贾谊时代相差不久,于汉文帝、汉景帝朝代的思想家、政治家。②晁错最早学习“刑名之学”,而后又被选拔去读《尚书》,学贯儒法的他在汉文帝时为太子家令,因口才雄辩、思维敏锐所以号称“智囊”。他不仅与贾谊所生年代差不多,而且作为政治家的洞察力和匡正时弊的敏锐视角,也与贾谊殊途同归,他们的很多思想相互影响。例如晁错的法术思想与贾谊对“法”的认识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晁错在做《贤良文学对策》论述国家大体时,他积极总结古代圣王治世和秦朝覆亡的历史经验教训,与贾谊一样,都曾以高屋建瓴、审时度势的态度来回顾和审视历史;此外,同在朝中的两人,在关心国计民生、政权安危等重大问题的策略上,思想相互交融,取长补短,理论联系实际,常常不失时机地提出切实可行的主张和具体的行政办法,对现实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三)对董仲舒行政伦理思想的启发
   贾谊认为礼作为统治工具具有重要作用,强调规范礼仪,“塞乃民之望,以盛德与天下”使百姓安居乐业,“养臣而厉其节”用礼仪去鼓励臣子的节操,进而治理好国家。而董仲舒认为应以德治国,定制度,宽民力,与民休养生息,缓和地主阶级和农民之间的阶级矛盾,施行“更化”,教化国民,布施仁德,稳定社会秩序。贾谊主要是从统治者的角度出发,用以礼治国的方法来更好的处理与臣子百姓的关系;董仲舒则是主要是从百姓的利益考虑,用以德治国来与民休息,缓和矛盾,进而稳固统治。虽然二者出发的角度不同,但都是要通过一种柔性措施来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也就是说贾谊的这种将伦理与政治嫁接的方式,是对稍后时代开启“新儒学“的董仲舒是有所影响的,或者说董仲舒的行政伦理思想中有对贾谊行政伦理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三)最早通过“制度”将礼治与法治结合――引发对“制度”与“礼”“法”关系的思考
   几千年前的贾谊为什么通过制度把礼治和法治结合起来?从制度的涵义出发,制度是节制人们行为的尺度,也就是制度是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规程或行动准则,那么通过什么来实现制度对人的规约呢,也就是节制人们行为的“尺度”到底是什么呢?贾谊认为是“礼治”与“法治”,贾谊在《二十二子・新书》中说“礼者禁于将然之前”,是说在人们的过错未产生之前,通过礼教将其觉醒,从而做到未雨绸缪。“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说当罪恶已经发生之后,就需要施以刑法,不可草草了事。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手以“德”、一手以“法”,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依法治国,这共同构成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现现代化的两大支柱。
  那么“制度”与“礼”与“法”到底是什么具体的内在关系?“制度”与“礼”的关系,就是“礼”能从思想上对人进行约束,使人们按照某种标准(制度的潜在涵义)行事,它是一种柔性的措施,教导人们应该符合礼的规范。礼治是一种方式,通过这种礼教来培养人们好的德行,进而使人们在思想上认识,并内在自发的觉悟,进而共同遵守办事规程和行动准则(制度的具体指向)。而“制度”与“法”的关系,就是通过“法”这种硬性的措施来保证实现某种功能和特定目标的社会组织乃至整个社会的一系列规范体系,而且法律和制度在制定的过程中需要相互适应,符合国家的政治现实与政治实践,否则,制度不符合法律,就会陷入合法性危机,法律不适合制度,就会无法落实,就会导致利益纷争、相互倾轧,人民形式上有权,实际无权等一些现象。法律会对制度的实施起到保障作用,而只有制度真正发挥作用,法治的方略才能层层推进。
   本文研究贾谊的行政伦理思想,探讨贾谊行政伦理思想的思想属性,阐述贾谊的行政伦理思想对西汉思想家行政伦理思想的影响,恰当肯定其历史地位,论述其行政伦理思想对中国行政伦理思想史的贡献,填补贾谊行政伦理思想研究的空白,希冀能为行政伦理学科建设倾注自己的绵薄之力。同时,通过对贾谊的行政伦理思想现代理论价值的相关思考,揭示出贾谊行政伦理思想的现实理论意义,以求古为今用,满足在政府行政过程中,对法律、制度等硬性标准要求的前提下,更加实现对行政伦理精神的诉求。
  〔参 考 文 献〕
   〔1〕贾谊.新书〔M〕.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
   〔2〕王兴国.贾谊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
   〔3〕周桂钿.如何评论贾谊〔J〕.湖南社会科学,2003,(06):165-168.
   〔4〕李克建.西汉儒学改造对中华传统民族观的影响〔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06):6-12.
  〔责任编辑:史焕翔〕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67589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