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品德课小组合作学习问题与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郭美琴

  从2004年新课标(实验稿)的颁布到2011年新课标的正式提出,再到2016年新课标实施第六年,小学品德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小学品德教师,应不断反思、探索如何使小学品德这门学科发挥出独特的作用,小组合作便是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即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共同讨论,互相帮助,以此来提升各自的知识水平,把大家的智慧集中起来解决他们自己觉得难解或者不明白、不清楚的知识点。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并且提高学习效果,达到双赢的局面。笔者结合小学品德教学实践,就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一谈看法。
  存在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化,不注重实效性 很多教师在让学生合作学习时会出现这种情形:学生分组围坐在一起,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看似热闹,其实小组成员并没有按教师设定的目标进行讨论,而是每个学生各说各的,既没有认真听取别人的想法,也没有人记录,更没有人整理小组意见。每个人都过分注重自我意见的表达,而忽视了集体意见的形成。这种情况也就导致小组合作学习失去了意义。这种合作学习方式流于形式化,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理解合作学习的内涵,关注合作学习中的深层次问题。
  小组合作分工不明确 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集体意识薄弱,团队组织能力也相对较弱。在小学品德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没有对小组合作学习有一个合理的认知和正确的理解。学习任务在合作中并不能完成,每个学生都不知道围坐在一起需要怎么做,发表看法也是谁有想法谁说,没有想法或者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的学生基本不参与讨论,缺少组织和引导,小组成员一盘散沙,讨论结束后小组成员并没有达成共识,导致小组合作没有发挥效率。
  课堂教学随意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在小学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没有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客观要求,遇上问题就要合作学习一番,根本不考虑问题的难易程度,不考虑学生是否需要合作学习,不考虑学生是否通过思考、探索能由自己解决。很多教师认为学生只有通过小组讨论才算是贯彻执行新课改精神了。在教学中,如果不经过认真思索和细心备课,每个问题都要进行小组讨论,该合作的和不该合作的都合作,就会使小组合作学习走入误区。
  解决对策
  教师要加强学习,树立科学正确的教学观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都得到发展。”所以,新课改亟需小学品德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让每个小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而且使自己的德育观受到良好的熏陶。教师要不断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主要发挥的是主导作用,是为学生牵针引钱的。全方位地发展学生,使其学会不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为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实施起着基础性作用。
  确保组内人人有事做 小学生由于自身问题,比如家庭因素、性格方面等差异,有的小学生喜欢回答问题,有的害怕发言,有的拙于表达,有的参与积极性不高。为了确保小组内人人有事做,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首先要给每个成员分配相关的角色和任务:如“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且他们的任务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时变化的。这就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体验不同的角色,得到不同的收获,强化了团队精神。
  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在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在课前必须要做充足的准备,预设的问题必须要能给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发挥效用,更主要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表达意识等主观能动性,克服小学生年龄小、心智发育不完全等客观因素,对合作小组进行有效分组,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这样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才能够真正掌握主动,做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中生成有价值的问题,提高学习效率。
  结束语
  新课标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它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对小学品德课的兴趣,而且还从侧面提升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德育素养。在新课改不断推进下,小学品德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也日趋完善,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为小学品德课教师,要大力提倡小组合作学习,使小组合作学习得到更广泛的推广,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进步与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开发区实验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74284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