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电影海报的多模态话语意义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作者简介:李珂(1989.9-),女,陕西铜川人,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王凡(1989.4-),女,陕西安康人,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陈媛(1989.10-),女,陕西西安人,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西安710000)
  摘要:本文以Kress&van Leenuwen提出的视觉语法理论框架为指导,结合认知隐喻学理论,对电影《后会无期》的宣传海报进行系统分析,研究海报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以及这三者在同一多模态语篇中的整体意义,从而验证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分析电影海报语篇的可行性与操作性。
  关键词:视觉语法;多模态话语分析;认知隐喻;电影海报;后会无期
  一、电影《后会无期》
  《后会无期》作为公路电影延续了美国公路电影的以下几个特征,即情节随着主人公在路上的情节展开,展现主人公在旅途中的奇闻轶事;全篇贯穿“告别――寻找――归宿”的文学主线;艺术风格多诙谐反讽;可笑情节多伴有小人物生存的妥协、无奈、绝望等情绪(余艳,2014)。
  二、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
  多模态话语分析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Kress&van Leeuwen(1996)在《意象读释:视觉设计的语法》一书中,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基础,比照韩礼德的三大纯理功能,创立了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及构图意义。
  三、电影海报《后会无期》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本文选取了该电影最典型的宣传海报――《后会无期》概念款海报,也就是出现频率最高的,最能代表影片主旨的海报作为分析预料。
  (一)海报的在现意义
  这张海报在实景层和隐喻层两个层次上体现意义。从实景层上看,海报上的六个人物和一条阿拉斯加犬站在一望无际的公路上,其中浩瀚和江河的人物图像比其他几位稍大,从视觉上让观众觉得这两个人离观众比较近,暗示着这两个人物是本片的主人公,所有的故事情节也是从这两位主人公的身上展开的。海报上六位演员的眼神都看向观众,是一个叙事图像同时表现一个向量,向量是由六位演员的目光构成的,因此它是一个及物的、表示反应过程的叙事图像。反应者是海报上的六位演员,被感知的对象时观众。从隐喻层上讲,绵延的公路代表人生的旅程,充满了诱惑与未知。江河(左二)是一名志愿者,在旁人看来他不追求上进,但是他对人生有自己的理解,因此江河代表了“理想”。浩瀚(右三)早年在外打工代表了“现实”。电影里的角色“胡生”在两位主人公刚刚启程时就与他们走散了, “胡生”代表的童真,寓意着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们急于追求、急于告别,最先丢失的属于自己的童真。周沫(左一)是浩瀚儿时心中的“女神”,见面后发现已经物是人非,所以周沫代表了人生中的“舍弃”。苏米(左三)代表了人生中的“诱惑”与“欲望”、刘莺莺(右二)、阿吕(右一)代表了“欺骗”与“失去”,而那只阿拉斯加小狗代表了我们在人生旅途中的得到。
  (二) 互动意义分析
  第一,接触。接触指图像中参与者通过目光的指向与观看者之间建立起来的一种想象中的接触关系。该海报中主人公的视线直接对着观众,属于“求取”类的图像。主人公表情茫然,眼神深邃,透露着无奈的情绪。
  第二,社会距离与权势关系。图像中参与者与观看者之间的亲疏关系取决于图像的社会距离,它通常与镜头取景的框架大小有关系。该海报采用的是社会近距离,海报呈现的效果好像这些人物真实地出现在观众眼前。权势关系式通过视角来体现的,表达参与者所持有的主观态度。该片采用的是正面角度,给观看者带来的是感同身受、融入其中的感觉。
  第三,情态。作为互动意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情态指的是人们对关注的世界所作出的陈述的真实度或者可信度。这幅海报大部分使用了中饱和度的不同程度的灰色色系,灰色具有最高的情态,给人们以真实可信的感觉,同时灰色又象征着阴郁、悲观、沮丧、失望的感情色彩。
  (三)海报的构图意义
  第一,信息值。根据Kress&van Leeuwen的理论,任何特定的元素在整体中的角色取决于它是被放置在左边还是右边,中间还是边缘,或者图片空间的上方还是下方。该海报中将影片的名字《后会无期》与人物的面部特写以及影片的导演韩寒的名字放在海报上方,属于理想的信息,放在海报醒目的位置,交代了电影的主要信息。
  第二,取景与突出度。在这张海报中,清晰的前景和模糊的后景把整个图像分为两部分。置于前景的是影片中的几位主人公,表明了该影片的情节主要是围绕这几个人展开的,从他们的面部特征以及色调的运用可以让观众体会出这并不是一场简单的旅行,其中夹杂着复杂的感情。模糊的后景是一望无际的公路,象征着人生的旅程,漫长而未知,让人们在对未来感到期待的同时也充满了对未知的迷茫。
  四、结论
  本文在视觉语法框架下,主要探讨了电影《后会无期》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以及这三者在整部电影中是如何协同一致,互相照应的。海报中的元素经过合理的排列与整合共同体现了影片的主题,即“告别――寻找――回归”的心路历程。同时,本文的研究也验证了多模态分析理论在分析电影海报语篇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为海报更好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M].London:Arnold,1978.
  [2]Kress,G&T.van Leeuwen.Reading Images[C]。London:Rouledge,1996.
  [3]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外语学刊[J]2007.5
  [4]胡壮麟.社会符号研究中的多模态化.语言教学与研究[J]2007.1
  [5]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2009.1
  [6]袁艳艳,张德禄.多模态电影海报语篇的社会学分析[J].济宁学院学报,2012.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84897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