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担保业的国际经验及对重庆的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中小企业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构建市场经济主体、吸纳社会就业的基础力量。近年来,作为缓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有效途径之一,担保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政府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的加大,担保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在分析发达国家担保行业特点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重庆市担保行业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发展担保行业提出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担保;国际经验;重庆;启示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9-0162-02
  一、发达国家担保行业的特点
  (一)信用担保体系构建完备
  日本是最早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国家,早在1937年就建立了东京信用保证协会,后来逐步扩展到全国52个地区。1958年成立日本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成立,专门为信用担保机构提供保险。美国的联邦小企业局成立于1953年,是归属于美国政府的独立运作机构。此外,韩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的担保体系运作时间较长,也比较完备。
  (二)担保机构政策性较强
  发达国家的信用担保机构已经进入到专业化发展阶段,除由政府支持的担保机构从事特定的政策性贷款担保业务以外,商业性的担保机构不再从事贷款担保业务。
  首先,就出资模式来看,大致可分为政府出资、政府和社会合资、互助基金三类,代表国家有美国联邦小企业局(SBA)、韩国信用保证基金和意大利的互助担保组织。其次,担保对象群体较为确定,持续专注为中小企业服务。如美国联邦小企业局的服务对象为小企业,不收高额担保费,不以盈利为最终目的,不服务大型企业。再次,担保费费率较低,实行风险定价。一般来讲,国外担保费率大多控制在0.5%~2%左右,始终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收费则按照风险定价或者政策导向进行相应调整。
  (三)风险分散机制完善
  一是通过再担保分散风险。如日本中央政府成立了信用保险公库,为信用担保机构提供再保险业务。二是风险分担机制。担保机构、合作银行、再担保公司(再保险机构)、政府等部门之间进行分散配置。如在德国,担保风险由发放贷款的地方银行、担保银行(即德国的担保机构)、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共同承担,担保机构承担的风险仅为全部奉献的28%。三是损失分担机制。政府、金融机构等主体出资承担担保机构部分代偿损失,如德国联邦政府建立担保补偿资金池,每年规模约为3 000万欧元;若担保损失率超过3%,则可请求政府提高损失承担比率。此外,还可以申请采取增加担保费率、请求投资人增资、减免新增业务税费等方法解决。
  (四)担保杠杆运用合理
  由于有良好的风险分摊和损失分担机制,国外的担保机构放大倍数和杠杆率可达较高的倍数。如日本和韩国的杠杆率可达60倍和20倍,使担保机构有限的资本金得以发挥作用。相较而言,国内的担保机构放大倍数平均只有2~3倍,杠杆运用远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同业水平。
  二、重庆担保行业的现状及问题
  (一)行业环境
  中国经济受到外部环境恶化的冲击,同时还受到三期叠加的影响,进入结构性调整期。中国经济在2015年呈现了L型回调状态,经济下行影响显现。重庆市充分利用自身的地理和政治优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对外窗口和经济辐射作用,为地方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在全国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2014年重庆GDP增速10.9%,位居全国第一;2015年重庆GDP增速11%,继续领跑全国。目前看来,重庆融资担保业发展的区域经济环境处于全国较好水平,但在全国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监管部门和从业人员仍需保持高度警惕。
  (二)行业现状
  经过近年来的高速发展,重庆市共有150余家融资担保机构,担保行业呈现了几大特点:一是资本实力和担保规模继续增长。户均注册资本和放大倍数均位于全国前列。国有和民营(外资)公司经营情况出现分化,国有担保公司在保余额及放大倍数占比明显高于民营(外资)担保公司。二是行业增速有所放缓。在保余额、新增担保额的增速均有所下降,利润率有所下滑,国有和民营担保公司的经营情况出现分化。三是积极开展业务创新。有逾30家担保公司开展了互联网融资担保业务,债券担保、基金担保金额不断增加,诉讼保全担保、履约担保等非融资担保业务齐头并进,为融资担保公司扩大业务规模起到了补充作用。
  (三)存在问题
  1.市场定位不明确。担保行业风险和收益不匹配是一个业界公认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明晰担保公司的市场定位。从重庆的情况来看,一是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的风险大、收益低,担保公司如果定位不准,极易陷入因风险大而不敢担保,因收益小而不愿担保的尴尬境地。二是中小企业行业涉及面广,种类繁多,重庆的担保行业虽然也有教育、科技、文化、农业等专业化机构,但是真正实现业务差异化的不多。同质化竞争现象存在,不利于合理分配担保资源。
  2.分摊补偿机制未建立。一是再担保体系的分险功能缺失。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全国有近30个省份成立了再担保机构。重庆市再担保公司于2015年8月建立,注册资本为10亿元,覆盖全市范围的再担保体系也亟待完善。按照全市担保余额粗略测算,需建立资本规模在50亿以上的再担保公司,再担保体系建设任重道远。二是未建立有效的分摊机制。担保公司往往承担了全部风险,导致行业负担过重。三是由于财政投入不够,对融资担保业的资本金和代偿没有定期补充和长期支持机制,限制了担保公司杠杆的合理运用。
  3.公司治理亟待加强。部分融资担保机构内部职责权限不清,“三会一层”制度履行不到位,风控制度不健全,尽职调查及风控流程难以满足风险管理要求。监管部门在对日常检查中发现有内控制度执行不到位和治理结构不健全等问题。
  4.人才队伍仍需培养。重庆的担保业发展已十年有余,但与其他金融业态如银行、证券业等相比,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数量仍显不足。市融资担保业协会成立之后有针对性地开展了行业人才培训,部分担保公司也建立了人才培养体系,得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总体上融资担保业的人才培养体系还比较薄弱,行业吸引力不够,人才水平和储备还不能达到金融同行业中的较高标准。   三、重庆融资担保行业发展思路及建议
  (一)总体思路
  1.整合国有股权,完善全市担保和再担保体系。2015年8月,国务院43号文要求:“省级再担保机构三年内基本实现全覆盖,研究设立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完善银担合作模式,建立健全融资担保业务风险分散机制。”目前全市担保体系已较为成熟,但再担保体系尚未真正建立。建议:一是整合国有担保公司股权,将其转入市再担保公司,充实其资本金实力。二是根据全市融资担保规模测算,再担保机构的资本金规模需求为50亿左右。可每年由市财政增资,支持再担保公司继续做大做强,争取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将市再担保公司打造成为一家实力较强的大型机构,使其能够与全市担保市场规模和业务需求相匹配。三是通过股权投资方式,在控股国有大型担保机构的基础上,以再担保公司向区县国有担保公司增资,由区县地方政府参股,搭建覆盖全市的“再担保+国有大型担保+区县国有担保”全方位的担保体系。
  2.突出自身特色,国有和民营担保公司错位发展。目前重庆专业化的担保公司有教育、科技、文化、交通等,初步建立了多层次、广覆盖的担保网络,但各部门主管的担保公司各自为政,条块分割,业务同质化竞争比较严重。建议:一是鼓励国有担保机构发挥自身特长,发挥主要作用,打造核心竞争力。大型国有担保集团可根据自身条件,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参照安徽担保、中投保、深圳高新投等模式进行定位。二是通过逐步规范,鼓励中小担保机构优胜劣汰,夯实民营担保机构的运营基础,引导民营担保公司严控风险、做专做精。三是探索组建市级担保资产管理公司,灵活处置不良资产,增强风险应对和处置能力。四是创新互联网融资服务平台,推行“担保+”合作模式,探索“投贷联动”、股权众筹、投资银行等直接融资和咨询服务,畅通社会融资渠道。
  (二)发展建议
  1.坚持国有担保公司政策性功能定位。目前重庆融资担保机构中的国有公司占比仍然不高,国有公司在政策性方面的考核业较为弱化。担保具有高风险低收益的属性,商业化的经营模式在发达国家已被证明不可持续。因此,应按照扶小微、广覆盖、低费率、可持续的原则,引导国有担保机构回归政策性。国有担保公司主要以服务小微企业和三农为对象,建议取消或弱化各国有担保公司的盈利性指标考核,变为对小微、三农等中小企业户数、户均余额的考核。通过制定相应的限制和鼓励政策,严格控制年化担保费率和单户融资担保在保余额,制定小微企业担保户数比重标准,使国有担保机构切实履行政策性功能。
  2.建立健全再担保体系,完善长效补偿等扶持机制。再担保机构是全市担保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建议:一是在市再担保公司的基础上,完善再担保功能,大力发展再担保业务,进一步增强分险、增信能力。二是建立多方风险分散机制,加快形成多层次的再担保体系。三是综合运用财政奖励、财政追加资本金、税收减免、风险补偿等方式对再担保公司及符合条件的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进行扶持,建立长效扶持机制。四是鼓励符合条件的担保机构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不断提升担保能力。
  3.创新银政保合作模式。目前受银行“零风险”政策的影响,担保机构几乎全部承担了所有的风险,使银行能够免于风险,致使风险过于集中在担保机构。不利于担保机构和银行合作控制风险,还可能诱发银行的道德风险,这种模式不可持续。应由监管部门和协会牵头协调,促进银政保合作,共同分担担保贷款的代偿最终损失。可参照安徽担保模式探索建立银政保合作试点,即担保机构、市级再担保机构、贷款银行、地方财政各按照约定比例承担代偿最终损失,积极推动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与银行业金融机构体系与体系对接,建立新型的银政担保合作体系。
  4.提高运营能力和队伍水平。担保公司的运营能力与担保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全市融资担保公司需要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吸引和培养优秀的金融人才队伍。监管机构也应提高服务水平,防范行业风险,优化行业发展环境,保证重庆融资担保体系持续健康有序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11384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