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三山五园建成前各园佛教元素概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三山五园是清代北京西郊皇家园林的统称,在三山五园建成之前,这五个园林的旧址之中是否存在佛教文化元素,如果存在有那些特点,三山五园中的佛教文化元素是继承还是创新,目前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成果并不丰富。以明代描写北京西山风土人情的重要著作为基础,结合清代《日下旧闻考》的记载,对清代三山五园建成前各个地方的佛教文化进行简要概况,并归纳其特点,最后分析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三山五园;佛教元素;明代佛寺
  中图分类号:B9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0-0177-03
  一、历史传承型――香山静宜园、清漪园
  (一)静宜园建成前佛教概况――历史悠久、佛教盛行
  香山自古就有着“神京右臂”之称,它本是太行山的余脉,以山顶的峰乳石上翻云吐雾类似香烟缭绕而称为香炉山,简称香山。乾隆皇帝于乾隆十年起开始修建静宜园。很多建筑是在旧时的行宫的基础上建造的,而第二年就已经建成。
  清乾隆十年,乾隆皇帝下令在原康熙行宫基础上大规模修建皇家园林,并于次年7月建成,命名为静宜园。翻阅明代笔记,发现明代香山上有如下几座比较重要的寺院。
  首先,香山寺。《金史世宗记》中有着明确的记载:“大定二十六年3月,香山寺成,幸其寺,赐名大永安寺,给田二千亩,栗七千株,钱两万贯。”这段记载明确地表明了香山寺始建于金世宗大定二十六年(公元1186)3月,当月金世宗即临幸香山寺并赐田两千亩,栗七千株,钱两万贯,香山寺坐落在静宜园内垣偏南部的半山腰。
  据《日下旧闻考》记载:“香山寺在璎珞岩之西。前建坊楔,山门东向,南北为钟鼓楼,上为戒坛,内正殿七楹。殿后听宇为眼界宽,又后六方楼三层,又后山巅楼宇字上下各六楹。”这段记载讲述了香山寺的大概布局,即香山寺山门朝东而开,门前有石坊,门内有钟鼓楼,往后是戒坛,后面是正殿,正殿面阔七间,殿后有亭宇名叫眼界宽,再后面有一座三层的六方楼,再后面山巅处有上下共12楹的殿宇。紧接着,《日下旧闻考》有更加详细的记载:“正殿前石,中刊金刚经,左心经,右观音经,后恭请皇上御笔燃灯古佛、观音、普贤诸像,并御制赞语。殿曰圆灵应现。六方楼上层曰光明连届,中曰无住法轮,下曰卜香林。山巅楼宇上曰鹫峰云,下曰青霞寄逸。皆皇上御。
  其次,洪光寺。明人沈榜《宛署杂记》对洪光寺有着简要的记载:“在西山,太监郑友建。”这里仅仅记载了洪光寺的位置和由谁所建。
  《帝京景物略》则详细记载了洪光寺的情况:“寺香山之最上,洪光寺,犹夫山夫寺耳。所繇径也奇,径以外不见径也。柏左右葺之,空其间三尺,俾作径。”从枝叶隙中指相语:上指玉华寺,再上指玉皇阁,下指碧云寺,再下指弘法。从这段记载我们知道,洪光寺在香山的最高峰,寺中多柏树,而且曲径通幽,在香山寺的上方还有一个玉华寺和玉皇阁,从玉皇阁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洪光寺的位置确实在香山的顶部。香山寺下边是碧云寺,碧云寺的下面是弘法寺。洪光寺为太监郑同建,郑同侍奉宣宗,出使过高丽国,回国后修建了洪光寺。
  之后,碧云寺。关于碧云寺的始建年代,《日下旧闻考》引《冬夜笺记》中的记载:“西山碧云寺,元之碧云庵也。耶律阿勒弥所建。明正德中内于经拓之为寺,而立蒙域于后,土人呼为于公寺。嘉靖初,于下狱死。天启三年,内魏忠贤重修,亦立蒙域其后。崇祯初,魏亦戮尸。二皆立蒙而皆不得其终,岂名山有灵不为奸竖藏魄耶!”这段记载明确地指出了碧云寺始建于元代那时为碧云庵,并不能称为寺,耶律阿勒弥所建,明正德年间太监于经将庵扩展为寺,并在寺后建立了自己的墓冢,然而嘉靖年间于经下狱而死。崇祯年间,魏忠贤也在碧云寺后建立了自己的墓冢,但是死后也被皇帝所杀,也没有葬在此处。两位太监都是在此处修建了自己的墓冢也都没能善终,于是就有了香山有灵性不容奸臣埋葬在此的说法。
  另一处香山的佛教建筑在清代虽说没有列入静宜园中,但是在香山一带还是久负盛名的,那就是卧佛寺。《帝京景物略》对卧佛寺有如下记载:“寺,唐名兜率,后名昭孝,名洪庆,今曰永安。以后殿香木佛,又后铜佛,俱卧,遂目卧佛云。”卧佛寺在唐代就已经建成,名叫兜率,又叫昭孝、洪庆,明代是名叫永安寺。
  综上所述,香山佛教文化元素的梳理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今天的卧佛寺早在唐代就已经建成,名为兜率。之后金代在香山就修建了香山寺,金世宗亲临游幸,赐名大永安寺,明代时,香山更是修建了众多寺庙,明成化年间,郑同修建了洪光寺,之后太监魏忠贤有修建了碧云寺。可以说香山一代佛教比较流行,修建历史也很悠久,静宜园中的佛教寺院也大都在此基础上扩建、修缮而成,可谓继承了香山地区悠久的佛教文化传统。
  (二)清漪园建成前佛教概况――景色优美、瓮山十寺
  清漪园是三山五园之一。清漪园始建于乾隆十四年,建成于乾隆十九年。清漪园修建在万寿山和昆明湖上,而在清漪园建成之前,万寿山和昆明湖分别被叫作瓮山和瓮山泊。瓮山和瓮山泊组合在一起因其优美的景色自古以来就是游览胜地。从元代起,瓮山上就开始修建寺庙,有着“瓮山十寺”的说法,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功德、圆静两寺。
  功德寺始建于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据《帝京景物略》记载:“际湖山而刹者,功德寺。”
  圆静寺始建于明弘治七年,位于瓮山南坡中部。据《日下旧闻考》记载:“瓮山前有仁慈庵,入门三百步,两旁椿树夹之。登石磴二十级,有堂三楹,两庑翼之。两庑前为楼庵,左为圆静寺。寺门度石桥,大道通湖堤,门内半里许,从左小径登台,精蓝十余。室之西殿三楹,左右精舍一间,据山面湖。”
  清漪园中的佛教寺院在乾隆年间主要是其为太后祝寿而修建的大报恩延寿寺,虽然也是寺院,但修建的原因更多是由于清漪园地区独特的水文条件而建,并没有太多的继承历史上“瓮山十寺”的传统。
  (三)后世影响
  自唐代佛教传入中国起就流传着“寺随山建”的说法。中国目前也有很多佛教名山,例如嵩山、五台山、九华山等等。所以说作为北京地区风景优美的香山和翁山,自古便有建寺的传统。所以,我们看到清朝皇帝在这两座山中修建园林的时候也考虑到了这一特点,保留了一些重要的寺院,清漪园中的大报恩延寿寺和后来颐和园的整体的佛国世界的修建更是佛教建筑的鼎盛时期。可见,清朝皇帝尤其是乾隆皇帝无论在修建静宜园还是清漪园的时候都是遵循了依山而建佛寺的传统,把自己的佛教理念都体现在了这两座山上。   二、开拓创造型圆明园、畅春园
  (一)圆明园建成前佛教概况――康熙赐园、因村而来
  圆明园为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祯的赐圆。根据《日下旧闻考》记载:“圆明园在挂甲屯之北,据畅春园里许”;“圆明园在畅春园之北,朕藩邸所局赐园也。”由此可知,圆明园的旧址在明代时是在一个叫作挂甲屯的北方,至于这个挂甲屯的来历,《日下旧闻考》在卷九十九郊垌一章中有所记载:“畅春园迤北旧有前华家屯、后华家屯,世宗宪皇帝潜邸时,圣祖赐园于后华家屯,赐额曰圆明园。”说明这个挂甲屯就是华家屯。华家屯的名字始见于明代。圆明园建于一座村落之上,想必在建成前除了当地人民的宗教信仰外不见其他皇家的佛教文化元素。但是由于其建造者雍正皇帝以及后来乾隆皇帝本人对于宗教的热爱,圆明园中佛教文化元素可谓十分丰富,这完全是后来创新的结果。
  (二)畅春园建成前佛教概况――李伟遗园、佛教存疑
  据《日下旧闻考》记载,“畅春园本前明戚畹武清侯李伟别墅,圣祖仁皇帝因故址改建,爰锡嘉名。”可见,畅春园为在明代神宗万历皇帝的生母李太后的父亲李伟的清华园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万历朝李伟得势,富甲一方,修建的畅春园更是规模宏伟,极其考究。所以,要找寻畅春园建成前的佛教元素就可以直接对李伟的园林进行探讨。
  (三)后世影响
  圆明园和畅春园都是从一片村落“拆迁”而来,本身并不具备丰富的佛教文化元素,因而建成的园林中也是“儒、释、道”皆有。而圆明园中还包含了大量的民间信仰建筑,例如刘猛将军庙、关帝庙等等。可见,清朝皇帝在修建园林的过程中也是参考了当地的风俗,尊重了民间信仰。
  三、因地制宜型――静明园
  (一)玉泉山静明园建成前佛教概况――以洞为基、寺由洞建
  《日下旧闻考》对于玉泉山的早期的情况有如下记载:“静明园在玉泉山之阳,园西山势窈深,灵源浚发,奇征趵突,是为玉泉。山麓旧传有金章宗芙蓉殿,址无考,惟华严,吕公诸洞尚存。”
  《帝京景物略》记载:“(望湖亭)又南,上下华严寺,嘉靖庚戍虏阑入,寺毁焉。寺存者二洞:华严、七真。洞壁刻元耶律氏词也.山旧有芙蓉殿,金章宗行宫也。昭化寺,元世祖建也,志存焉,今不可复迹其址。”
  《长安客话》对于玉泉山上的寺院也有记载:“玉泉山有古台基三,即辽金元主游幸之地,故名上下华严。登玉泉之颠,望华严在云烟飘渺中,神秀巍然,山为增胜。嘉靖庚戍,为虏火所烧。”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晚明至清初年间玉泉山上的寺院有上、下华严寺,金山寺、昭化寺和观音庵。而且玉泉山的寺院大多是“因洞而建”,有了华严洞才有了华严寺,有了龙泉洞才有了金山寺,有了吕公洞才有了观音庵。然而静明园期间新建的几座寺院或佛塔例如妙高塔、妙峰塔并没有在原址的基础上扩建,只是保留了其遗址,当然这种做法也是值得称道的。
  (二)后世影响
  玉泉山的地形相对特殊,山中洞很多,自明代起就是“寺随洞建”,以至于清代以来无论是康熙皇帝还是乾隆皇帝都没有大规模在静明园中修建佛教寺院,只是在有限的山顶处修建了妙高塔和妙峰塔,可以说也是沿袭了明代的传统。
  四、结论
  三山五园中的佛教文化元素是整个文化元素谱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结合史料,我们对三山五园各个园林的佛教元素历史进行了追根溯源,得出了三种类型的佛教文化来源,即以香山静宜园、清漪园为代表的历史传承型,以圆明园、畅春园为代表的开拓创新型和以玉泉山静明园为代表的因地制宜型。并分析了其形成的原因,大多是根据了现实的条件而形成的。有意思的是,清代以来,皇帝在修建三山五园的时候也沿袭了各处的传统,形成了“三山五园”这五个园林别具特色的佛教文化。可以说,清朝皇帝在修建园林时是在充分考察了当地的历史风俗下才动工的,这一点值得后人钦佩。
  参考文献:
  [1] 脱脱,等.金史世宗记:本纪第八,世宗下[M].北京:中华书局,2013:230.
  [2] 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六[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230.
  [3] 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卷八十六[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1446.
  [4] 沈榜.宛署杂记:卷十九[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197.
  [5] 蒋一葵.长安客话:卷三[M].北京:北京出版社,1960:48.
  [责任编辑 王晓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12370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