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科尔沁沙漠水稻纪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在沙漠里种满水稻,初夏的夜晚,倾听蛙声一片。这不是妄想,而是被唤醒的大漠金梦。
  滕飞是开着宝马Z4来沙漠的。
  当他洒在天蓝色西装、米白色马甲和浅蓝色衬衣上的香水,终于挥发在羊膻味的水稻基地时,近在咫尺的科尔沁大漠已经暮色四合,起伏的沙丘殷红一片。
  那辆蓝色两座跑车,从黑龙江省大庆市出发,经过整整8个小时,才进入曾作为古代大辽都城的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而要在白音他拉苏木希勃图村刚修的水泥路上,辗出这个“重点贫困村”史上最贵的一道车辙印,还要在怪柳夹道的公路上再跑上半个钟头。
  希勃图村水泥路终止的地方,已是科尔沁沙漠腹地。滕飞带着40个人,用700多天,在荒芜了1 000年的黄沙里,辟出了一片相当于667个足球场大小的5 000亩稻田。
  沙漠里的稻田?确实新鲜。
  李绍华失踪了
  当意识到丈夫李绍华失踪的时候,妻子李月惊讶地发现,一同失踪的还有公司账上的100万元现金。一个月后,这个经营着三家建材厂的建材商人终于拨通妻子电话:我在内蒙古投资农业!
  根据他提供的地址,李月独自开车来到项目所在的村庄,而她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大漠翻滚着热浪一望无际,丈夫手脚并用爬上四十米高的沙丘,声称这就是他要种水稻的地方……
  李绍华和滕飞是拜把子的兄弟。滕飞决定在沙漠里种水稻,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要拉老李入伙。他只问了李绍华一个问题:1亿元怎么挣?
  “你做工程、倒腾建材,1年能挣100万元,这样不吃不喝100年,刚好挣1个亿。但你有100年吗,能不吃不喝吗?”滕飞最擅长“忽悠”:“我们都40岁了,扪心自问,可曾做过一件真正有意义的事?人生不应该这样过。我有一个项目,如果成功了你就是亿万富豪,而且还能改造一方水土,造福后世。干吗?”
  老李想了想,干!
  沙漠农业的第一道槛,正是把高低起伏二十多米的沙丘铲平,而李绍华的强项在工程建设。此时已近5月,一年中唯一的插秧期只剩十几天,工期非常紧张。
  滕飞给公司起名“新中农”,寓意“新时代的中国农民”――体面、有知识、懂科技,骨子里是现代企业家。这时刻提醒正和着沙粒吃饭的李绍华们,得用企业思维干农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李绍华租来十几台大型机械,很快就把大沙包铲平了。但他很快察觉,看似平整的地面,其实波浪起伏。老李立刻查资料,发现以色列有种激光校准仪,就立刻买来攒在土地精平机上,无意中发明了世上独一无二的激光土地精平机。
  以前他们每天工作十六七个小时,只能平整10亩土地;现在他们每天只需工作十个小时,却能平整60多亩,而且误差控制在3cm以内。
  沙漠里之所以能够种水稻,在于人们对水的巧妙利用。
  首先是获取水源,这个反而比较简单。科尔沁荒漠实则是由草原沙化而来,地下不足10米处就存在丰富的地下水,在每块田里打上一口70米深的机井就能满足灌溉了。其次是保持水分,这个就难了。沙漠气温高、日照长,水浇灌到地里,不但渗漏快而且蒸发也快,怎么办?
  其实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有个叫严哲洙的农业专家就发明了一种技术:在地下80厘米处埋防水薄膜,就能解决漏水问题。而李绍华又发明了一种拱形防蒸发薄膜支架,架在每垄稻田里,既能防蒸发又能提高地温。
  规模农业充满细节,尤其是在沙漠。他们和大风抢插秧期,和大雪抢收割期,和烈日高温抢水分,和冰凉地下水抢温度,和松散沙粒要土壤……有一天大风暴,李绍华们甚至要在沙粒稠密到不能呼吸的户外,把身体扑在薄膜大棚上保护秧苗。
  从第一期实验性质的500亩沙漠水稻,到第二期5 000亩沙漠水稻,滕飞们收获的除了水稻本身,还有15项专利和4项发明。
  人心最难
  李绍华常开玩笑说,是滕飞“忽悠”自己来吃沙。滕飞说自己也是被人“忽悠”,那个人就是刚刚退居二线的通辽市农业局副局长张果伦。
  当初滕飞来沙漠考察,正是这位有着30年农业经验的“老大哥”劝说并打动了他。从上世纪90年代起,张果伦历任通辽市水利局、农牧业局等农业部门领导,既亲口尝过农产品低质竞争的恶果,也参与了数十年沙区生态拉锯战。张果伦希望正式退休前,在自己干了一辈子的领域,能给家乡带来一点改变。
  沙漠里种水稻,要与天斗,更要与人和。沙区人对“那些城里人”始终提心吊胆,尤其不相信沙漠里能种水稻。
  滕飞第一次签土地流转合同时,本打算先承包300亩沙漠,县长不答应:“不承包500亩不足以表明决心!”而且还得把工期写进合同:何时平整土地,何时种植作物。而村民们则干脆持“三不”策略:不相信,不支持,不上工。等自己那不长一根草的沙包被流转,就跑到施工现场“一哭二闹三上吊”。
  张果伦献计三策:让闹事村民来基地上班,聘请村里的意见领袖当骨干,自给自足不拿政府一分钱补贴。
  以前,希勃图村村民一年收入不到3000元。用了30年的村小学还因房梁腐朽,不得不和村委办公室互换。新中农水稻基地落户,村民变身农业工人后,不用天天吃大饼苞谷,工作朝九晚五,月收入就能超过3 000元。
  随着项目越来越出名,来基地考察的领导也越来越多。以前没人知道的希勃图村,一下成了通辽市模范村。上千万元专项资金被拨到了村里,修路、通电、改善村容村貌。2015年,滕飞的500亩水稻扩大成了5 000亩,希勃图村有史以来的第一条硬化路面――宽4米的村级水泥路通车了。
  “俺们家在村最边儿上,前几年家里电压总不足,日常还凑合,一到农忙浇地,用电饭锅焖饭得提前3个小时做。逢年过节,家里基本只能点蜡。”滕飞们进驻以后,家住村最东北角的莫志坤就不再愁用电的事了,“电力设备换了个遍!”
  从500亩到5 000亩,从5 000亩向梦想中的无限大,滕飞知道单靠雇用村民是不能承载那么大规模的。他设计出了“合作社+订单农业”的方式――   每1 000亩土地成立一个合作社,每个合作社由十户农民组成。公司为他们提供土地治理、播种育苗、机械收割等服务,农民只需按要求日常维护即可。收割稻谷后,公司再统一收购。
  按照这种模式,合作社只需投入极少成本,就能从水稻种植到收割的短短5个月内,至少收益50万元。而新中农则无需增加一名工作人员,现有40名技术员只需每天巡逻、提供统一技术指导等,就能料理无限大的土地面积。
  “金融思维和实业思维的不同在于,前者不先让公司挣钱,而先让公司值钱。”滕飞已经开始布局农业金融,打算通过申请银行授信,实现类似“担保机构”的功能,为农民作担保向银行申请贷款,以解决他们加盟的资金问题,降低进入门槛。
  大漠蛙鸣
  李绍华的妻子最近又来了一次沙漠。她带了几个帮手,还带着麻绳,要把丈夫绑回去。
  有“好心人”给李月打电话算了一笔账:大米最贵也就每斤2.5元,把基地生产的所有大米卖完,不但当年不可能盈利,还得巨亏!你们家老李肯定上当啦,出钱出力不说,最后还得赔钱呢!
  没给妻子手中的麻绳任何机会,李绍华拉开抽屉,摸出了厚厚一沓快递单。
  原来早在收割前,新中农第一年种的500亩稻米,就通过众筹、预售等电商渠道卖了个精光。而这个被叫做“沙米”的新品牌,售价不是每斤2.5元,而是15.9元!
  第一年,沙米种植规模为500亩,土地投资费用为每年200万元,包括人工在内的种植成本为每亩1 500元。按1亩地产350斤大米测算,1斤沙米的成本为8.4元。如此,这500亩沙米的利润有131万元。
  为了让市场接受“沙米”,滕飞提炼了几个品控和营销记忆点――
  比如,最高积温3 200℃。这源于水稻生长有个著名的“积温带”,全年有效积温越高,水稻品质越好。著名大米产区黑龙江省的最高积温是3 000℃,而沙米所在区域则高达3 200℃。
  比如,第一代沙漠稻种。沙米的种子是五常大米中最好的“稻香一号”,经过两季播种进化后,下一轮沙漠水稻收获的种子,就成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批沙漠稻种。
  比如,买光一个县的粪便。沙米施有机肥,滕飞们就从当地牧场买动物粪便。“搜刮”完附近的村子,他们又开车去更远的地方买,不知不觉就买光了一个县。
  比如,有机绿色食品要做到全产业链可追溯,于是滕飞们购置了航拍器、单反相机和高清摄像机,由专职工作人员每天录制影像资料……
  滕飞不愁“沙米”的销路,让他思考更多的是如何让沙米成为爆款。大米是中国人消费最多的商品,但只有区域品牌如五常大米,却没有产品品牌。而且五常大米因频陷“假货门”而毁誉参半。
  目前,农产品真正的爆款只有一个――褚橙,而业内人士并不认为它的成功可以复制:农产品难以标准化,农产品品牌难以持续。而滕飞除了做好产品,做好服务,似乎也别无二路。
  说来简单,但当沙漠水稻的种植面积从500亩扩大成5 000亩,从5 000亩向无限大扩张的过程中,麻烦和漏洞也会以同样的倍率扩大。比如,如何在种植面积翻倍的同时保证产品质量稳定,如何管理更多的人力,如何让每一个新消费者感受到稳定如一的服务,如何不迷失于资本而轻视实业,如何解决越来越重的包装和物流问题……最迫在眉睫又最直接的,如何将每千克31.8元的天价降到人人消费得起的“10元档”,就足以让滕飞摸索2~3年的了。
  但滕飞琢磨着,如果自己能成功,哪怕只是让公司上市,就足以把荒凉的沙漠变成人人投身的掘金热土,“毕竟中国可种植沙漠有3亿亩啊,谁也不可能独自吞下”。
  事实上,在这个摸索过程中,他得到的不只是金钱。最近,滕飞翻出气象局提供的资料:以前当地一年下两次雨,5 000亩稻田种上后,一年就下了26场。“我们开垦的沙漠,现在已经积淀了3~5厘米厚的土壤了。”
  2015年春夏之交,滕飞邀请台湾常觉法师来基地游玩。俩人坐在褐色沙丘上,望着下面一望无际的碧绿,他问法师:“千百年来,这里是寸草不生的荒漠,但我们种上水稻以后,稻田里却出现了水鸟、蝌蚪和野鸭,晚上满天繁星下面是一片热闹的蛙鸣,它们从哪里来?”
  法师答:“滕飞,你唤醒了沉睡千年的大漠。”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13955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