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武当山的古建筑文化价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武当山雄奇瑰丽,古迹众多,是世界文化遗产、我国重点风景名胜区。雄踞华中,历尽人间沧桑,却仍保存着众多美妙神奇的自然风光和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这是人们的共识。本文就古建筑方面的文化遗产展开探讨其文化价值。
  【关键词】古建筑;文化价值;武当山;建筑构造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参上山、谢罗山①,是我国道教发祥地之一。它标奇孕秀,凤立中华腹地,位于湖北十堰市汉江南岸。这里古建筑素称“补秦皇汉武之遗,历朝罕有;张金阙琳宫之胜,亦寰宇所无”。其宏伟的建筑规模,巧妙的设计布局,严格的规制法式,精湛的造型技艺,达到了皇帝所需要的宏伟、壮丽、威严、凝重的艺术效果,形成道教所追求的“仙山琼阁”、玄妙超然的最高意境。
  武当山道教建筑群时间跨度长,空间延袤广,建筑品类繁,构造技术全,蕴涵丰富,影响深远。任何以似乎“言简意赅”的说法来概括武当山建筑特色的企图都会被证明是徒劳的,真正是“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功,焕乎其有文章”②。以下就时间跨越、空间延袤、建筑品类、构造技术、蕴涵和影响诸方面,分而述之。
  一、时间跨越
  武当山道教古建筑的历史,源远流长。一般说法,作为皇帝在武当山敕建庙宇,始自唐朝。历唐、宋、元、明、清五个文化成熟的朝代,武当山建筑文化的积淀当然深厚。而且,武当山距离历朝政治中心都很远,只是个宗教圣地,具有超越性,即使遭遇战乱,也与改朝换代的京城遭遇不同。
  封建统治者在武当山敕建的道教祠宇即使只始于唐朝,武当山作为道教清修胜地也决不止始于唐朝。早于唐朝必有清修之士在此结庵清修。武当山号称三十六岩,其实不止此数,但几乎每个岩穴都早有人迹。中国古人本有穴居习惯,但武当山的深山岩穴显然是“神仙窟宅”。道教以宗教形式出现的起源地东汉汉中郡与武当山较近,武当山作为道教胜地至少与道教同其古老。
  二、空间延袤
  武当山道教建筑群从来就不只是一座地方小庙,而是声教远播的朝圣中心。庄严隆重的朝山神道,包括兼作朝山之用的古盐道、韩粮道,共计九条之多,可从四面八方登金顶。在明代鼎盛时期,道教五岳(泰、华、衡、恒、嵩),佛教四山(五台、峨眉、九华、普陀),在朝山规模上,都不能与武当山相比,武当山不愧为至高无上的“大岳”。明朝倾五省(两湖、河南、陕西、四川,一说南方十三省)财力、赋税径解武当山,历时十年以上,建成这座空前绝后的朝圣中心。五省道教信众,就成了香客主体。全国乃至海外道教信众,如果要推尊一处终极朝拜点,无疑首选武当山,道教之“朝武当”,无异于回教之“朝麦加”。基督教之“朝耶路撒冷”,而武当之宏伟瑰奇,实非麦加、耶路撒冷堪与比肩。我们若说武当曾一度是世界宗教朝圣中心之“最”,委实无可争议。
  三、建筑品类
  武当道教建筑,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品类丰繁。下面将详述各类建筑形制。
  第一是道宫。“宫”是武当山宗教活动的主体空间。在明代鼎盛时期,一般号称“八宫”,实际不止此数。
  第二是道观。“观”比“宫”的级别稍低,自天子至庶民皆可为道观施主,规制比较自由,所以形态比宫更为丰富。武当山虽被明代朝廷不伦不类的称为“皇室家庙”,却从未垄断武当山的建筑权,相反,大开各种“投资渠道”,欢迎建观,于是道观林立。皇室建观,气概当然不同,如今保持相当完整的太子坡(复真观),其豪华实不亚于宫,而建筑构图之活泼则胜于宫,所以是观中翘楚。由于明朝对观的建筑采取开放态度,所以道家不分门派,都被允许到此建观,形成了道教的统一战线,增强了明朝的凝聚力,真正收到了道教威灵的庇佑之效。
  第三是庵、祠、堂、庙、楼、阁、寺。这是把宫、观品级降低,进一步向民间扩散。建庵者最高只到藩王和大学士,例如周王建周府庵、襄王建襄府庵、申时行建申府庵。有的庵是历史形成,如冲虚庵。明代所建庵则多备显贵们朝山时享受,其余祠、堂、庙……也每每起同样作用,颇似现代旅游点的度假别墅。明朝的南北二京乃至湖北显陵都未盛建“陵邑”,武当山之盛建庵堂起了类似西安长安陵邑的作用:增加“人气”,聚集财力,加强朝山气势,扩大武当山知名度――予人以永乐皇帝在关注西南半壁的印象。
  第四是岩庙、洞庙、石窟。武当山已知纪年最早的石窟是北宋天圣九年(1031年)开凿的太上岩石窟。看过太上岩石窟的人大概都会感觉道教石窟仿自佛教。中国道教石窟并未得到充分发展,武当也不例外。倒是岩庙值得注意。武当岩庙为数众多,全是利用天然岩穴,至今只有少许人为加工,但每个岩穴都有古人痕迹,可信古人早已光顾,把岩穴作为修炼之所应是中国原始宗教活动的形式之一,所以道教至今艳羡“洞天福地”,把散见全国的名胜“洞天”都编起号来。
  第五是门、殿、坊、亭、台、坛、关。这些都是“小建筑”,或者可称为“无空间建筑”。所指“殿”不是宫中大殿,而是独立小殿。正是这些小建筑,丰富了武当山的建筑辞汇。
  第六是古道、古桥。武当山最宏伟壮观的宗教活动场面就是朝山,道路和桥梁主要是为朝山服务的,其重要性不待言宣。每到朝山的季节,四面八方会聚武当的香客,成群结队,焚香顶礼,旌旗招展,鼓乐齐鸣,诵经吆号,山鸣谷应,沿各条神道登上金顶。这种景象,不但为中国各大名山的朝圣场面无法相比,就是世界其他宗教朝圣场面也难以企及。
  第七是庄、村、镇、铺、堰、塘、官界。这些本都应归于民用的建筑物或构筑物,但都与武当山的宗教建制有关。有些还是明朝遗物,已经十分珍稀,深具文物价值,应当妥善保护。特别是各处界碑,划定了“神区”范围,有助于研究当年官山、庙产、宫观供养等等制度。
  第八是塔、古墓葬、古城、古窑、古石场、仓厂、古渡口。武当山位居中国古代文化中心,所以一切经过人工构筑的事物常饶“古意”。
  如此数量众多、品类丰繁的建筑,如果随便摆在任一座山上,能成为千秋赞叹的建筑群吗?
  四、构造技术
  武当山古建筑全面展示了明朝的技术成就。明朝南北二京、中都凤阳和武当山四大建筑群本是明朝建筑精华所聚,但都遭受过不同程度的破坏。但惟独武当,远离人世,基本不介入朝代更迭的革故鼎新之类的破坏。最大的破坏者倒是自然腐朽。因此,武当山古建筑大部分还能保持明代原貌或者原貌的“基因”。对明代建筑的研究是中国建筑学术的薄弱环节。宋有《营造法式》,清有《工部做法》,唯明代无权威著作,如果不从实物取资,明代建筑技术将成空白,所以武当山是中国明代建筑研究的宝库。
  在传统木构方面,武当山都采用最高规格且品类完善。玉虚宫大殿七间(已毁),在武当山品级为最高。紫霄宫大殿五间,重檐歇山,品级也高,巍然尚存。遇真宫大殿所用斗拱是真昂,全国尚存的另一例是北京社稷坛大殿,可信遇真宫是明代遗构。
  武当山明代大木构架品类齐全:抬梁式、穿斗式,实例尚存很多。更值得珍视的是武当山大木构架已见土家建筑影响,也就是巴文化遗风尚存。太子坡(复真观)道院的“一柱十二梁”就是十分宝贵的罕例。
  五、蕴涵和影响
  大多数人以往的想法,以为是道教发现了武当山,占领了武当山,利用了武当山,建设了武当山;很少有人设想,是武当山孕育了道教、造就了道教。一旦运用“逆向思维”,从两个方向设想自然与人类之间的互动作用,立即会感觉到中国“天人合一”的学说既“尽精微”,又“致广大”,的确能无所不包地解释宇宙中的物质和精神现象。武当山对于人类的作用,当然更原始、更先天。
  参考文献:
  [1]谢罗山:《水经注・沔水》解释:“普咸和中,历阳谢允,舍罗邑宰,隐遁斯山,故亦曰谢罗山。”
  [2]《论语・泰伯》孔子赞尧:“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功,焕乎其有文章。”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15828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