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格鲁克歌剧改革成就经典《奥菲欧与尤丽迪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18世纪在旧制度与新思想的碰撞下,文学、音乐等艺术形式也随之受到影响。在西方音乐史上最有影响的事件之一就是歌剧改革,与此同时,喜歌剧的产生也冲击着意大利正歌剧,它的出现逐渐取代了正歌剧,也成为时代的主流。围绕着歌剧的改革,展开了具有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的激烈争论。在改革派中,格鲁克是最杰出、最重要的一位,他创作的歌剧《奥菲欧与尤丽迪茜》作为第一部改革歌剧作品,它为大歌剧等浪漫主义歌剧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也对后世的瓦格纳、莫扎特、贝多芬、斯蓬蒂尼和柏辽兹等的歌剧创作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歌剧改革 格鲁克 生平 背景 《奥菲欧与尤丽迪茜》
  一、格鲁克生平
  克里斯多夫・维利巴尔德・格鲁克(1714一1787),德国作曲家,祖籍波西米亚。出身贵族,幼年时便对音乐有着极大兴趣,1726~1732年在科莫陶入耶稣教会学校学习。1732年入布拉格大学学习哲学,对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大约主要是通过自学;1735年到维也纳罗布利一维茨宫廷任职;1737-1711年去米兰,从马蒂尼学习作曲,意大利歌剧燃起了他创作歌剧的热情,1741年完成了《阿尔哈瑟西斯》;1754年至1770年,在任维也纳宫廷歌剧院指导期间,格鲁克相继创作了《假奴隶》、《不期而遇》等多部法国式轻松风格的喜歌剧作品。1761年热心于歌剧改革的意大利剧作家卡扎比基来到维也纳,格鲁克与他合作了体现改革理想的歌剧,同年完成的新剧《奥菲欧与优朋狄茜》就是他身体力行的结果;1773年在巴黎进一步推进其歌剧改革事业;代表作品有:歌剧《阿尔西斯特》、《奥菲欧与优丽狄茜》、《伊菲姬尼在奥利德》等。1778年,在写完歌剧《伊菲姬尼在奥利德》之后,格鲁克退隐。1787年11月15日格鲁克逝世于维也纳。
  二、格鲁克歌剧改革的背景
  意大利正歌剧发展到18世纪,进入了“没落期”。喜歌剧的诞生是对意大利正歌剧的革命,它不仅创造了一个新体裁,更重要的是它宣扬了启蒙主义的思想观念,表现了民主、平等、博爱的精神。此外,阉伶歌唱家在舞台上占据着主导和支配的地位,这些都成为了格鲁克进行歌剧改革的原因。
  (一)正歌剧的衰落
  到18世纪,意大利正歌剧达到巅峰后,逐渐背离了最初佛罗伦萨“卡梅拉塔”社团追求的艺术理想,演变为一种夸张造作的形式,。正歌剧的情节过于复杂和人为化,这使得歌剧缺乏了一定的真实性;内部结构与角色配备已完全程式化;还有阉人歌手的流行,以及他们随意地改动戏剧的情节和动作,以至于作曲家们必须为他们创作大量炫耀技巧的咏叹调,再加上大量华丽服装和精美的舞台装置,更是令当时的歌剧与人们的距离越来越远。意大利正歌剧的发展期待着适应时代需求的变革,否则,曾经让无数观众为之倾倒的歌剧艺术将面临着被历史淘汰的尴尬局面。
  (二)喜歌剧的诞生
  1728年,英国上演了由盖伊和佩普什共同完成的《乞丐歌剧》,它预示着喜歌剧的诞生。此时,意大利正歌剧正在无条件地接受着来自《乞丐歌剧》的打击,亨德尔歌剧事业的挫败就是很好的证明。随后,意大利作曲家佩格莱西和他的喜歌剧《管家女仆》于1733年出现在歌剧发展史上,并宣布了一种新的歌剧体裁形式―喜歌剧的诞生。
  当意大利正歌剧日暮西山之时,喜歌剧以轻松、戏谑的风格脱胎于正歌剧的“幕间剧”出现,并很快流行于欧洲各国。因为歌剧的内容注重表现社会中的普通人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场景;唱词使用各国的民族语言,得到了欧洲各国观众的喜爱。喜歌剧的出现给歌剧体裁注入了生动活泼的新鲜血液,呼应着启蒙运动所提倡的“回归自然”……这一时期的喜歌剧大致分为意大利喜歌剧、法国喜歌剧、德奥歌唱剧和英国民谣剧,其中尤其以意大利喜歌剧为重。继佩格莱西的《管家女仆》之后,陆续出现了《好女孩切基娜》、《塞维尔的理发师》等优秀的意大利喜歌剧作品。
  三、歌剧改革在《奥菲欧与尤丽迪茜》的体现
  格鲁克一生创作的歌剧作品并非很多,但却透露着鲜明的个人艺术气息。他所创作的歌剧《奥菲欧与尤丽迪茜》是一部纯净、易懂的新型歌剧,充分体现了他的歌剧改革的理念。该作品的主要革新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音乐与戏剧紧密结合
  在音乐方面,要求音乐服从于诗歌,是格鲁克的歌剧创作原则。格鲁克按照自己信奉的理性审美观,“追求一种质朴的美”、“努力避免为炫耀技巧而牺牲音乐的清晰”,他认为“追求新奇是毫无价值的,除非它们是出于情境和表情的自然需要”。格鲁克的歌剧体现出古典主义时期文化人对严肃主题、英雄主题的热切渴望;夫妻之爱、青年男女之恋,或者亲情、友情,都与舍身忘我的牺牲精神相联;高尚的人性最终会战胜一切毁灭性的力量,甚至死亡。
  (二)序曲揭示戏剧主题
  格鲁克的歌剧以其简洁、质朴、自然而令人感动。他力图将歌剧的各种表现手段融为一体,将一切多余的东西删除。他认为歌剧的序曲应该使听众预先知道在他们眼前即将展现的剧情性质,并以多种方式处理序曲。《奥菲欧和尤丽迪茜》的字曲与歌剧间是反衬的关系,与幕启后牧人们和奥菲欧哀悼尤丽迪茜逝去的音乐,在速度和气氛上形成对比。这部序曲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意大利或法国式反复三段体结构,不包含速度或情绪上的再次重复性,而直接导入了第一幕。
  (三)对芭蕾舞和舞台布景进行革新
  格鲁克还对剧中芭蕾舞进行了改革,在此之前,传统歌剧中芭蕾舞只限于一种感官享受,有时还根据某位舞蹈家的特长而临时添加一些特型舞,常常和剧情脱节;而格鲁克请人专为《奥菲欧与尤丽迪茜》创编舞蹈,使其剧情与人的处境和情感相符合。对舞台的布景,格鲁克也要求符合戏剧的整体效果,不再像传统歌剧那样一味追求复杂和豪华。
  参考文献:
  [1]胡立谭,邢艺.西方歌剧史[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2]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3]张弦,徐国弼等.西洋歌剧名作解说[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4]刘新丛,刘止夫.欧洲声乐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16662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