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作业成本法在物流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上,我们物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日俱增。如何使企业在极具挑战的大背景下实现可持续发展,成本的有效控制为重中之重。本文即分析物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作业成本法在物流企业的实施必要性、优越性。并介绍作业成本法在物流企业的实施流程。
  【关键词】物流业;作业成本法;成本控制
  一、物流企业成本构成及存在问题
  物流企业资源组成中,服务性资源占较大比重。货物由客户提供,利用物流企业自身的服务性资源通过对作业的完成提供对客户服务的保障,进行自身的价值增值。物流企业一般服务的一般环节包括:采购、配送、仓储、流通加工,完成客户服务等。而根据物流企业的服务,将物流企业的成本划分如下表所示:
  物流成本特点分析:
  1.物流成本效应的直接体现。对物流企业而言,成本削减后,对其利润的增加具有放大效应,具有乘数效应。但在物流企业的会计核算中,因企业对成本归集方式以及管理会计使用方式的不到位,弱化了企业员工成本控制的积极性。
  2.物流成本混合性。物流企业服务的成本多样,费用之间交叉存在,故将各项费用完全区分较为困难。同时,由于对费用的区分不到位,造成费用列示的混乱,传统会计核算难以完整反映物流企业的各项成本。
  3.物流成本的关联性。物流企业服务性环节较多,成本控制分布于各个环节,权责不易明确。部门的分割使得成本管理较为混乱,整体关联性不强,最终导致物流企业成本的上升,整体协调与控制较弱。
  二、物流企业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必要性分析
  通过对物流企业成本核算特点分析,有必要使用作业成本法对物流企业的成本进行核算,具体体现在:
  1.提高成本核算能力。作业成本法通过对作业的核算确立总体的成本目标,据此建立成本责任中心,以成本责任中心为单位进行成本核算,清晰物流成本的计算方式,提升成本数据的核算准确性。
  2.优化企业价值链。以作业为单元对物流的各环节成本进行追踪,查找物流企业的各项成本源,进行业务流程再造,对不增值作业进行时间及效率的改进,优化企业的增值作业单元,优化物流企业的价值链,增加转移给顾客的价值,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3.优化企业资源配置。作业成本法以动因分解物流企业的各项服务过程,对各项成本中心进行考核,在提升各责任中心成本意识的同时,利于从细节认识成本,从全局把控成本,增强物流企业各部门间成本的关联性,提升物流企业整体协调性,达到优化企业资源配置的目的。
  4.进行客户定位分析。对客户赢利性的分析有利于对优质客户的准确定位。现行成本核算对单个客户尤其是大型客户的赢利并不明确,而使用作业成本法核算更明确地对客户进行作业分析,提供客户的赢利能力,从而更好地进行客户选择。
  5.辅助产品定价。在提高成本核算能力的基础上,物流企业根据其预测成本对提供服务的报价提供依据,对其价格确定更加明确,确定其盈利水平。
  三、作业成本法在物流业的实施流程
  作业成本法以作业为核心,连通企业成本资源和其产品与服务。将企业的各项资源向作业进行归集,将作业耗用的资源向成本对象进行归集。对于物流企业,耗用的各项资源将通过作业向物流服务客户进行归集,具体步骤如下:
  1.明确物流企业的各项环节、各个活动,界定物流的价值链,从而确定作业中心。物流企业主要是由采购、运输、仓储、客服等活动组成,这些活动构成企业作业链的基本单位。将相同性质活动进行归并,开成作业中心。
  2.归集服务过程中的各项资源。对于每项作业,必然涉及相关的资源。资源即意味着最基础的成本数据归集。在作业确定的基础上进行资源的确定,是对作业的准确衡量,包含物流企业的直接人工、直接材料以及间接成本等。
  3.将相关资源分配至作业,确认成本动因,计算作业的单位成本。所谓资源动因,即作业决定的资源消耗用量。确定动因可以多方面考虑,但是必须是最重要最直接的因素。可以结合作业层次或者驱动特点进行动因的有效选择。
  4.连通作业与成本对象,进行作业向成本对象的成本分配。向成本对象的分配是根据对象所耗用的作业量以及成本动因率结合得出。
  5.计算成本对象的总成本。对于物流企业,每项服务合同所分配到的作业成本进行最后归集,鉴于作业成本更多是对间接费用的分配,将直接费用与所分配的作业成本费用相加即为服务合同的总成本。
  6.确定单位物流成本,并进行物流成本的整体分析与管理。对单位物流成本进行分析,对价值链进行优化,对业务流程进行重新设计,对物流企业的各项服务进行改善,最终获得在竞争力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海潮.第三方物流企业TDABC物流成本核算体系[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2(3): 195-204.
  [2] 冯文龙.作业成本法在笫三方物流企业中的应用[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28-3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17521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