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我国城市污水再利用现状与发展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保护水环境,节约水资源,加强污水再利用是当今势在必行的有力措施之一。针对目前我国城市污水再利用建设中存在问题的现状分析,提出了有利于我国城市污水再利用事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污水再利用;城市污水;污水回用;污水处理
  Shallow of urban sewage recycling in our country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Tian Wen-long 1 Zhu Lei2
  (1. Guangdong-based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chongqing branch, chongqing 401122;
  2. Ministry of machine building the third design institute, chongqing 400039)
  Abstract: the protection of water environment, save water resources, strengthen the wastewater reuse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measures is imperative. Aiming a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sewage recycling in China's 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 put forward for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sewage recycling in China.
  Keywords: sewage reuse; Urban sewage; Wastewater recycling; Sewage treatment
  据联合国最新研究报告:目前全球约12亿人面临中度到高度缺水的压力,大约80个国家水源不足,近20亿人的饮水无法保证。预计至2025年,缺水形势将进一步恶化,缺水人口将达到28亿~33亿。我国已被列入全世界人均水资源13个贫水国家之一:人均淡水资源居世界第109位,仅为世界人均量的1/4。据不完全统计,我国600多座城市中有近一半以上城市不同程度的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的有108座。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城市污水排放量也逐年递增。据不完全统计[1],从1990年至2003年,我国城市污水排放总量由354亿m3递增到460亿m3。至2011年,我国城镇污水排放量高达约1050亿m3。用水量的日益增大,又将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匮乏的严重性。水资源利用则必将成为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必须且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开展城市污水再利用措施相当于开辟一种新的水资源,已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1.污水再利用现状
  城市污水主要由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组成。城市污水再利用是指,将生活和工业污水经过处理后,作为农业、工业及市政用水的水源。污水具有水量稳定、易于收集及污水处理技术成熟等优点,故将城市污水经常规处理后再利用是完全可行的。
  1.1国外的污水再利用现状
  目前,已有许多国家将处理后的城市污水利用于市政、农业、工业、渔业、地下水回灌等方面。美国很早就开始了污水再利用,所以尽管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其总用水量增加了1.4倍,然其总取水量却减少了。污水再利用使美国这一工业和农业超级大国的水资源利用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美国,大致62%处理污水用于各种景观和灌溉,约31.5%用于工业,5%用于回灌地下,1.5%用于渔业、娱乐等。同样,以色列在污水再生利用方面同样处于世界领先地位:42%再生水用于农业灌溉,30%回灌地下,回灌地下的再生水又被抽至管网系统,输送到南部等地区,最南部地区甚至将污水再生水作为饮用水源之一。
  日本建立了中水道系统,在区域内设置双管供水系统,利用处理污水浇灌花园草地、冲刷厕所、冲洗汽车和道路、作为工业冷却用水、消防用水,获得了显著成效[2]。俄罗斯、阿根廷、印度、科威特、智利、秘鲁等国将城市污水处理出水均匀不同程度利用,且规模逐年增大。
  1.2国内的污水再利用现状
  我国也已意识到污水再利用的紧迫性及重要性,早在“六・五”期间就开始了污水再利用工程建设。到目前已经有一定的进展:北京高碑店污水处理厂日处理1×106m3,其中有5×105m3处理污水运用于工业冷却水、城市绿化和道路喷洒等。2004年,大连市就建成了64公里的草地喷洒管道,浇灌1.16×106m2市政道路中心绿化带,每日可节约自来水高达3500m3,推动了我国以再生水自动喷洒草地的发展与应用[3]。至2010年,西安市污水经过处理的再生利用水量已达46×10m3/d以上。此外,新疆、内蒙古、山东及沿海城市都有污水再利用计划。
  2.我国污水再利用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当前我国城市污水再利用事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还有较大差距。长期以来,我国城市污水再利用一直进展缓慢,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2.1污水再利用规划体质及配套政策不完善
  目前,在城市总体建设规划中,虽然进行了城市供水及排水规划,然关于水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缺少统一的规划,特别是城市污水再利用规划指标和具体技术措施、法规尚未建立。这样势必造成可利用再生资源大量浪费以及污水处理设施的重复建设。同时,政府在污水再利用方面的科技投入相对不足,政策也不够完善,导致全国污水再利用建设缓慢,且污水再利用率不高。   2.2污水再利用意识不强
  面对如今水资源短缺,大多城市在水资源利用和污水处理方面确实做了大量工作,可以说是小有成效。但在污水再利用方面却有些缓慢,究其根本在于政府没有真正将用水和治理有机结合。将财政拨款大量用于污水排放治理上,而节水措施也仅仅是停留在引导和宣传上。从而导致了在许多企业,污水再利用设施不规范、设备利用率严重不高、再利用制度管理严重不到位以及出水用途狭窄等等一系列问题,甚至一些企业拒绝使用或接受污水再利用设施和技术[4]。由于水资源危机感和节水意识淡薄,认为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观念依旧根深蒂固。
  2.3污水再利用技术不成熟、管理有欠缺
  生化和物化处理是现有污水再利用所采用的主要两种处理方法。据有关调查研究表明,我国污水再利用设施的建设和运行仍存在着众多问题:
  ①污水再利用水量平衡计算不切实际,实际处理规模与设计相差甚远,致使运行成本较高;
  ②难以确定处理调节池容积,太大容易增加投资,偏小在运行过程中必须交替进行再生水溢流以及自来水补充;
  ③污水再利用所选工艺流程处理效果和能力有限,致使出水水质不达标。企业缺乏污水再利用运行经验、控制手段以及相应技术支持,另一方面,企业也承担着巨大的投资风险,导致了企业污水再利用设施无力运行、徒有虚名的尴尬局面。
  3.推动我国城市污水再利用技术发展的对策
  城市污水作为可靠的第二水源资源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解决缺水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但是,鉴于污水再利用的复杂性,在我国开展污水再利用建设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3.1建立有效的政策法规,加大节水宣传力度
  污水再利用资源市场同其他一般产业市场不一样,它对政府政策的依赖性很强。只有在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下,才能够保证污水再利用产业的稳步健康应用与进展。各级政府部门应考虑当地实际,尽快研究制定并完善有关推广污水再利用技术的政策法规,明确污水再利用的应用范围,从立法与执法的角度促进污水再利用的进一步发展。
  另外,各级政府部门不仅要重视污水处理效率,而且更应重视污水再利用率。通过大力宣讲,渐渐转变广大人民群众污水只能排不能利用的错误认知。使他们逐步接受“高质高用、低质低用、互为利惠和各行其道”的思想。最终意识到污水再利用是作为第二水资源解决城市水资源缺乏的最佳途径之一。
  3.2正确进行城市污水再利用的规划
  污水再利用的关键之一就是要科学合理地制定污水再
  利用规划。另外由于污水再利用的需求者相对比较分散、用水量较小。所以,污水再利用管道系统是推广污水再利用技术的关键。城市各级政府应当根据当地地理位置、社会发展、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城镇总体规划,合理的确定污水深度处理的位置、处理规模、污水再利用管道敷设格局。进而指导污水再利用水厂和管道的建设和管理。最终确定各类水体的社会功能、经济以及相适应的污染控制措施、控制标准和管理控制措施。
  3.3开发利用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污水再利用技术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条件不一,研究开发适合当地条件的污水再利用技术很重要。这样才能既能保证达到出水水质要求,又能降低污水再利用基础建设费用。做到节约能耗、稳定运行、便捷管理,做到因地制宜。
  各级政府应加大对污水再利用技术研究的投入。在科研立项、建设项目贷款等方面对污水再利用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对于具体的污水再利用项目减免相关的市政配套费,或无偿提供土地使用权,鼓励各种企业单位尽可能地使用污水再利用技术,然后将其作为榜样,进一步强化宣传和教育,让人们都能够在实际行动上支持污水再利用事业的发展。
  4.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工业和生活需水量日益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逐渐突出,开发与推广污水再利用技术既能解决缺水问题,又能合理利用水资源。因此污水再利用作为开源节流的有效途径必将成为今后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黄炳坤.浅谈城镇污水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0.24:133.
  [2] 陈莹、赵勇、刘昌明.节水型社会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初探[J].干旱区研究,2004,21(2):125-129.
  [3] 成文、胡勇有.中水回用与节水[J].中国环境管理,2003.22(5):12-14.
  [4] 万炜.中水回用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应用前景概述[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10.20(3):46-4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26885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