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仰叹古城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三峡工程竣工,大昌古城要淹掉,这是众所周知、不可逆转的事实。
  大昌古城位于大宁河畔的巫山县大昌镇,距巫山县城六十公里,属三峡库区淹没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次踏进这座古城,都如同瞻仰一位历经沧桑的暮年老人,如同聆听一首旋律低沉的千古弦音。早在晋朝初年,这里就设置了泰昌县,只因那时的皇帝名叫宇文泰,皇天之下不可有第二个泰字与之齐名,便将泰昌县改名为大昌县。大昌之名便纵穿历史烟云,一直沿袭至今。直到清康熙九年,大昌县才并人巫山县,结束了其作为县治的历史。
  据《巫山县志》记载:“大昌城,明成化七年知县魏进修。弘治三年通判戴君、正德二年知县董忠陆续增修三门曰:通济、朝阳、永丰。道光初年,邑令杨佩芝重修三门。东曰紫气、西曰通远,南曰临济。”紫气乃尊天子之象,通远则可达四面八方,临济方使百姓安居乐业,依旧是泰昌之意。古城东西街长二百一十八米,南北街长一百五十二米。城内屋宇雕梁画栋,翘角飞檐、精巧别致,素有“袖珍古城”之称。特别是门窗的雕刻艺术,分火墙体的设计以及四合院与双面街房的布局,使之成为探讨三峡古代建筑艺术与雕刻艺术的珍贵资料。正因为如此,原四川省人民政府才将其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出于对历史文化的热爱,使我对古城有着一份特别的情感,十几年前初到大昌时的印象仍旧深深植根于记忆之中。登上古城,环顾四周,圆天之下方地之上,适应的群峰如同一道绿色屏障,东西两个大坝良田万顷,稻海麦浪,古城宛如画肪静泊其间。古人们就在这块富庶的田园之上建造自己的家园和独特的文化。而那些比这座袖珍古城更为古老的人类足迹如刘家坝、双堰塘遗址、大型青铜商尊等则向人们展示了数千年前的人类文明。这些历史和文化的精粹,如同一面青铜明镜,使得这座远离京城万里之遥的小小古城,从建县开始到并入巫山,一直延续不断地倾听着一代王朝的兴衰之歌。
  这样一座古朴典雅、且极具考古研究价值的古城,目前的现状和今后的命运又将如何?带着回亿和疑问一路寻思而去,小游船不知不觉便泊在古城的城墙之下了。
  漫步古城,脚踏青石小街,那斑斑驳驳的墙壁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不幸与悲哀。飞檐翘角下,一幢又一幢小洋房,如同一位古典美人脸上的无数疤痕,让人不忍目睹。寻找曾经威严气派的三大城门,除了满眼茫然之外,唯有空荡荡的门洞向人们倾诉着无助与沧桑。东门外竖有一块“县级文化保护单位”的石碑。按理说有这样一尊当地最高府衙的保护神,古城应该安然无恙。然而这石碑形同虚设,旧屋照样拆,新楼依旧建,匠心独运的分火墙体与钢筋混凝土相比,如同两个王朝的兴衰更替,不可逆转。不知是古城的正宗后裔,还是出于对历史文化的良知,只有温家大院的主人视这座深宅大院之内的一切雕花门窗和楼台廊柱为稀世之宝。历经数百年风雨之后,大院的富丽堂皇早已荡然无存,只留下一个诺大而空荡荡的的院落洞察古城的过去与未来。在大院的门桅上,挂着一块“参观者每人门票一元”的招牌;虽在没落中无奈地摇晃,然正是这小小的招牌才使这大院得以暂保一时无恙。也正是这小小招牌,给了许许多多慕名前来瞻仰古城的人们痛惜的心灵一丝小小的安慰。
  面对此情此景,我们不能归罪于古城中居住的黎民百姓。社会前进了,物质文明都得到了飞跃,祖先遗留的精神家园既不能当裹腹的面包,也不能当御寒的衣襟,因此在拆旧换新的过程中只好默默地向祖宗们表示忏悔。可惜的是,这里作为一个千年县治,那经济繁荣的商贸活动、规模宏大的七省会馆、云蒸雾绕的煮盐之邦,通通成为过眼烟云而被历史所尘封。
  走进古城,仰望古城,必然为古城的未来所担扰。库区蓄水了,古城的命运如何?历史文化是继承还是抛弃,正如三峡库区的丰都鬼城,云阳张飞庙,林归屈原祠等众多名胜古迹一样,真是一个让政府无以决断的两难选择。恢复或搬迁一处文物古迹要比建造一个人文景观困难得多。然而,没了历史文明的见证,后人的文明何以映衬;没有祖先的足迹,后人怎知兴衰与更替。在谈及古城的搬迁时,大昌人不知,移民部门无法回答。文化部门虽作了一些设想,将其列为三峡文化长廊建设项目之一,并准备将其迁往巫山,与神女庙合二为一,然而这也恐怕只是文化人的纸上谈兵。即使迁来巫山,我想大昌古城也可能要改名巫山古城了。其历史地位与文化内涵亦会因橘而枳了。
  历史发展的规律就是新旧事物的不断更替,新一代文明必将尘封历史的辉煌。只有那些坚硬如铁的浮雕石刻,满身绿霉的青铜器皿、万丈悬崖上的千年悬棺、大地深处的人类遗址方可如历史云烟里的袅袅星辰,其历史与文化的光芒才可以烛照万代,让后人们为之敬仰,从而成为考古学家,历史学家们强烈而飘渺的共同期盼。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32697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