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宁波市“青创农场”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青创农场”建设切准了青年创业和农业新业态两大焦点,是具有较大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的实践创新。文章通过对宁波范围内27家不同层次的“青创农场”建设现状进行调查,客观分析其发展态势,明确了当前“青创农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农业+”、“文化创意+”、“互联网+”三大转型升级方向,并就完善“青创农场”的管理体制和合作机制、健全深度孵化体系、优化创业投资政策、推进产业融合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青创农场;共青团;青年创业
  服务青年创新创业是共青团对党政关注的重点作出的及时回应,也是共青团在职能定位上的进一步深化。为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进一步发挥团组织在引导青年投身“三农”发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方面的积极作用,宁波团市委作为浙江省首批试点单位于2017年2月正式开展了“青创农场”的培育建设工作。“青创农场”是“依托农业园区、专业合作社、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企业等平台建设的青年农业创业孵化基地,通过共青团主导、专业化服务和社会化运作方式,为有志于从事农业领域创业的青年提供场地、技术、政策、金融和渠道等方面服务支持,是推动广大青年认识和参与农业领域创业创新的重要平台。”“青创农场”是共青团宁波市委服务青年农业创业工作的新平台和新品牌,目前尚没有公开的学术研究成果可供借鉴指导。为了进一步研究“青创农场”培育建设的可行性和有效做法,调研组于2017年12月至2018年2月开始对全市各县区的“青创农场”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分析当前“青创农场”建设现状、前景和面临的困难及问题,提出加快“青创农场”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青创农场”的建设现状
  在“青创农场”的顶层设计中,宁波团市委提出要建立以市级“青创农场”为“核心”,各区县(市)“青创农场”为“分部”,基层各大农业园区为“堡垒”的“一核多点、多环辐射”青年农业创业就业立体网络。其中,市级平台以青年农业电商培训、农产品包装设计、农业品牌营销等领域为重点,为下设“分部”提供培训辅导、投资驱动、活动交流等综合创业生态服务;区县级平台围绕本地域特色发展方向,如余姚以新型农家乐打造为重点,宁海以农旅经济(民宿)建设为重点,象山以海产品开发为重点,实现各区县(市)专精化+差异化结合发展;基层青创农场则通过享受市县两级的支持,发挥青年农业创业主阵地的作用。
  截至2017年11月底,全市各级共青团参与建设市级“青创农场”2家,区县级农场8家,基层园区基地17家,建设投入资金26920万元,种植面积4632.5亩,办公面积13012平方米。入驻各级“青创农场”的青年农业创业企业共37家,年销售额达到19027万元,资产总额为28400万元,共吸引185名青年返乡创业,安排农业就业青年707人。
  根据调研的情况看,目前各级“青创农场”在用地上没有存在突出的困难,有些地方的可用地储量还比较丰富。从产业融合的角度来看,目前的“青创农场”中的业态比较单一,多是初级农产品的种植养殖,多业态还比较少。从产品年销售额上看,各级“青创农场”入驻业企业中超过1000万的有5家,销售额最多的是象山一家养殖南美白对虾销售的,年销售额超过6000多万;产品年销售额超过100万、低于1000万的有21家,销售额最多的是余姚一家包含农副产品、餐饮、住宿、休闲等综合业态的农家乐,年销售额超过800多万;其他的企业产品年销售额都超过了10万。从经营主体的学历来看,入驻各级“青创农场”的企业主文化素质整体较高,算得上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能创业的新型职业农民,仅接受过高等教育、具有大专或本科学历的大学生就占比83.78%,但遗憾的是拥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及以上的企业主还没有。
  二、“青创农场”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农场软件资源参差不齐,品牌影响力有待提高
  为了能够短时间内将“青创农场”基地铺设到全市,团市委在“青创农场”建设中采取了“新建+改造+共享”的多元模式,这虽然有利于工作的全面铺开,使“青创农场”的硬件资源容易得到解决,但农场的软件资源并非一蹴而就,如果这些被改编或加盟的基地产生只是“挂牌”而已的心理,很难形成市场竞争力。另外,各级“青创农场”服务水平参差不齐,个别农场孵化基础比较薄弱,难以为创业者提供有效服务。
  (二)创业投资及配套政策不足,资金扶持有待加强
  目前对“青创农场”的资金帮扶,包含了土地、租金优惠和贷款优惠等政策,以及大学生创业补助、大棚补助等财政补贴,但缺少相应的“青创农场”专项发展资金、创业投资政策及基础配套设施的投入,最为突出的是“融资机制”问题,创业担保基金和风险补偿基金的设立情况尚不理想,金融机构支持的主动性不足,也缺少相应的创业创新金融政策信息整合和集中发布平台,专业化、网络化信息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三)缺乏长效创业激励机制,深度孵化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的幫扶政策对于降低创业进入门槛,提供资金扶持,激发创业热情起到了积极而明显的作用,但现有政策中对创业的失败保障、退出机制等内容涉及较少,也缺乏动态的、长期的创业帮扶机制,创业者获得的更多是资源配给和风险规避等外在帮助,而更重要的能力锻炼和企业家精神培养得到的支持明显不足,对创业者的激励缺乏长效保障机制,不能持久发挥激励作用。
  (四)产业链服务不够完整,产业融合有待深入
  目前“青创农场”的业态多是以餐饮、民宿、水果采摘、花卉养殖等单体业态为主,多业态集合的形式较少,在产业范围上,也缺少农业与文化、科普、教育、体验的结合,农场之间、农场和当地旅游景点之间的串联和衔接较少,项目缺少整体规划、大多规模小、特色不明显、品牌意识不强,缺少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平台,不利于青年农业创业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加快“青创农场”建设的战略选择
  当前,宁波青年农业创业面临着建设国际港口名城、打造东方文明之都、高水平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绿色都市、农业强市等历史机遇,同时面临着宁波农业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压力,“青创农场”的建设发展要顺应国家和省市重大战略决策的需要,着重在“农业+”、“文化创意+”、“互联网+”战略方面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一)“农业+”产业融合战略
  宁波的农业现代化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城乡一体化进程也在快速推进,“青创农场”可以向打造农业融合示范区方向发展,推动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的转型升级,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宽增收链,引导分散的一、二、三产业向农场集中,加快推进“农业+工业”、“农业+旅游”、“农业+文化”、“农业+养老”、“农业+教育”等融合发展,促进产城融合。
  (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
  文化创意产业是宁波市的重点发展产业。宁波本身有着丰厚的农耕文化底蕴,著名的河姆渡遗址农耕文化传承久远,里面有大量稻谷遗迹、远古农业生产器具及建筑遗迹,而沿海也有在捕鱼和养殖中形成的海洋文化。这些農业历史和元素对发展农业文化创意产业十分有利,因此“青创农场”要把农业创意产业作为特色大力发展,以满足市民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科普教育、农业文化传承等需求。
  (三)“互联网+”产业推广战略
  互联网对于我国农业发展转型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给农业生产环节、销售环节、流通环节、支付环节、融资环节、创新环节和管理环节等整个农业产业链带来优化,增强农业生产经营能力。宁波城市农业的功能定位应是优质、安全、绿色的食品生产和农业休闲观光体验,这都需要农业经营主体借助各类电商服务平台,构建线上线下同步一体的产品销售网络体系,实现产品与市场的有效对接。
  四、推进建设“青创农场”的工作建议
  (一)完善“青创农场”管理,做好技术和智力服务
  “青创农场”建设切准了青年创业和农业新业态两大焦点,是具有较大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的实践创新。但如何从初创阶段过渡到成长阶段,并与其他相同类型的大学生农业创业园相区分,是“青创农场”下一步工作要考虑的重点。可以考虑引进社会服务,委托经营管理,创新管理体制和合作机制;征选农科院、农业局、高校等单位的科技、经济、法律、传播等学科的专家学者组成“青创农场”建设专家委员会,在青创农场的长远规划、顶层设计、发展战略、品牌建设、项目入驻论证等方面为农场的发展和入驻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提供智力支持打造“智慧农业”。
  (二)健全深度与持续孵化体系,做好创业生态服务
  “青创农场”是共青团牵头打造的青年农业创业孵化重要阵地,各级团组织应结合现有优势资源和平台,形成“创业项目大赛+专项培训+名师指导+投融资对接+农场孵化+创业社交”的创业服务链条,打造创新创业生态服务体系,把“青创农场”打造成“有场地、有基金、有导师、有产业资源背景、有政府政策配套”的青年农业创业孵化器,通过开展高频定期组织与分享交流、专题交流、“线下+线上”交流等活动,加强青年创业者对产品研发、生产服务、市场营销以及行业认知、战略规划等创业知识以及对创业政策、创业新闻的深入了解,提升创业融资能力。
  (三)优化创业投资政策,做好金融支持服务
  资金支持仍然是各级青创农场和入驻项目最为关心和需要的资源。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健全扶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一方面继续鼓励和支持保险企业针对农业企业的自身特色、主导产业、生产需求开发配套的保险产品,提供保险服务,在前面已经开创的各类农业种养殖及农业设施险种的基础上,加快农业险种的开发与创新,构建多层次农险产品体系;另一方面,出台专项创业投资政策,通过产业基金、贷款贴息和信贷担保等途径,鼓励和引导金融资本、工商资本投向农业,提升入驻企业外源性融资水平,推动青创农场入驻企业进入“青创板”,搭建青年创业企业专属低门槛资本市场。
  (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深化产业链服务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青创农场发展的方向,融合度越高,农场越充满活力,综合效益越好。“青创农场”应充分利用现代农业的生产性、观赏性、娱乐性、参与性、文化性、市场性等特征,进一步深入挖掘、开发、整合发展创意休闲农业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乡土民俗文化资源,加以整合和包装,推进农业与休闲、旅游、科普、文化、保健、养老等产业融合发展,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与农业经济活动深度“联姻”,不断融合其他产业,催发新业态。在农场及周围地区形成明显的品种技术、管理模式优势区域,形成规模效应,名牌效应,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和技术、管理水平,为乡村振兴和农业转型升级注入持久活力。
  参考文献:
  [1]池志雄.试论共青团与青年创新创业[N].中国青年报,2017-06-26.
  [2]路辉,刘伟.“互联网+”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5(15).
  [3]王阳,何伟.淮安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区建设的思路与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16(12).
  [4]廖理,田轩.打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J].清华金融评论,2016(08).
  [5]卢焕达,何勇.改革创新添活力,宁波现代农业扬帆启航[J].宁波通讯,2017(08).
  *本文系2018年度宁波市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立项课题“宁波市青创农场建设现状调研”(项目编号:JD18QN-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6949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