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下民族特色文化旅游与文化场馆协同发展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民族特色文化旅游是近年来湘西州旅游产业打造的重点方向,文化场馆建设的滞后性、与旅游发展的相互孤立性,是阻碍文化场馆自身建设及区域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于此背景下,关于两者在“互联网+”大环境下协同发展的探讨随之展开。
关键词:“互联网+”;民族特色文化旅游;文化场馆
湘西民族文化博物馆地处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民族自治州吉首市——吉首大学,于1995年建立,至今已有23年的历史,于2017年正式对外开放。其所陈列的内容主要为湘西的历史与土家族、苗族文化。近年来,由于受制于多种因素,该馆目前发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2016年湘西民族特色文化旅游格局正式确立,作为民族文化展示重要载体的文化场馆,对该馆的旅游开发,既可促进其自身建设的完善,又能够推动州区域旅游的长远发展。如何激发其蕴含的深厚民族文化潜力,与民族特色文化旅游协同发展的研究愈发受到重视。在此背景下,本文以两者的协同发展为线索,在经过文献查询、实地调查后,通过对其数据分析、归纳,以期发现两者协调发展的内在联系及规律,提出可行性建议。
一、总体情况
(一)博物馆基本情况
1. 游客接待情况
随着民族特色文化旅游的发展,湘西州年接待游客数呈飞速增长状态,据州旅游局年度数据统计,2017年湘西州接待游客人数已达到4450万人次。以下则为同校黄永玉博物馆2016~2018年及湘西民族文化博物馆2018年上半年游客接待数据,见表1
从近半年的游客记录情况可看出,湘西民族博物馆游客参观数处于较低水平,与同校的黄永玉博物馆相比,具有明显落差;学生、政府机构以开展活动组织形式集体参观是构成其访客的主要来源,旅游团、自驾游等人员自主参观较少;同时,与湘西特色文化旅游较高的年游客量相比,其接待人流量具有严重的失调情况。
2. 博物馆自身建设现况
目前湘西民族博物馆主要由吉首大学文化教育场馆中心负责管理,吉大在校大学生是其志愿者团体构成的主要来源,目前该场馆配备有学生志愿者53名,主要通过专家讲座等形式对其进行专业知识培训,由志愿者中心负责具体的人员调配,进行来客登记、引导工作。管内参观主要以自主参观为主,一般情况下无讲解人员配备,在藏品数据库、虚拟展示系统等数字化建设方面处于较严重的缺失状态。
(二)湘西地区特色文化旅游与文化场馆协同发展情况
据湘西州旅游局2016年颁布的《湘西自治州“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可知,该州目前旅游规划布局为:在主打以“神秘湘西”为品牌特色民族文化旅游下,坚持以凤凰为龙头、以吉首为集散中心,以凤凰古城、里耶古镇、老司城、矮寨大桥四大金字招牌为依托,规划布局“112421”。其中各大古城、镇,苗寨是该规划主打的基础与核心所在,相关的民族特色文化场馆未被纳入特色文化旅游规划及品牌建设中。
根据携程等旅游网站数据显示,多数游客在湘西特色文化旅行耗用时间一般为5天,“凤凰→芙蓉镇→张家界”是其选择的主要路程;在以湘西国际旅社为代表的当地旅行社提供的“湘西民族游”行程规划中可见,凤凰、芙蓉镇等是其主要选择的地点,民族文化场馆并未出现在规划中。以文化景点为主导,缺乏相关文化场馆参观进行深层了解的浅层次“观光游”是湘西特色文化旅游现阶段的主要特征。
二、湘西民族文化博物馆存在的问题
(一)自身建设不完善
据问卷调查及访问结果可知,游客对湘西民族文化博物馆并不是很了解,其对该博物馆的了解程度较低占比达到46%,而了解程度较深占比竟为零,而网上关于它的资料也仅限于文化场馆下附带的搜索词条,并没有相关的合作网站。同时,该博物馆的宣传手段单一,基本是制作知识展,将“非遗、科普宣传”活动传入乡村、进校园、进苗寨为主,辅之志愿者在活动中的现场讲解。但此类展示缺乏数字化的立体感,仅能让参观人员走马观花式的欣赏,并不能给人一种代入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游客则对其的关注度就较低。
并且,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人都希望能以互动媒体来展示馆内藏品,但湘西民族文化博物馆展览布局多年不变,展示手段单一,数字化建设单薄。虽在宣传中有志愿者的现场讲解,但事实上,学生和外地游客在参观湘西民族文化博物馆时,存在讲解员的情况只占37%左右,但对讲解员的需求却达到67%,同时,馆内的讲解员、志愿者大都由学校内部人员组成,面向社会的程度较低,社会公共服务较为单一,缺乏多元性服务,无法满足社会公众需求。
(二)特色品牌战略不明显
游客对湘西民间工艺品的兴趣极大,而湘西地区有着独特的苗族、土家族文化,仅国家非遗项目就有26项,一些特有历史文化包括苗族服饰、土家族毛古斯舞、苗族赶秋等,已被列入世界非遗名录。但湘西民族文化博物馆近20年来处于虚设状态,馆内仅有湘西的历史,在展品上,并未利用其民族文化竭力打造这一特色品牌,导致外界对其了解知之甚少。并且,馆内陈列物品多年没有换展,民间工艺品较少,难以吸引游客眼球。
(三)缺乏整体旅游行业引导
在近三月统计数据中,湘西民族文化博物馆游览总人数为788人,其中学生人数为611人,主要来源于吉首大学学生和湘西州中小学生,由此可见,若脱离了与之合作的当地学校机构,湘西民族文化博物馆则门可罗雀。并且,湘西州旅游业虽以古城、古镇、矮寨为基础,以吉首为集散中心,但在旅游规范中并未涉及湘西民族文化博物馆,外界对其关注度较低。因此,该博物馆缺乏行业机构的引导和完善、专业、有效的机制去运行,每月参观人数较少,湘西民族文化博物馆的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无法充分体现。
三、“互联网+”下民族特色文化旅游与文化场馆协同发展的建议
(一)完善博物馆自身建设
建立健全博物馆公共服务体系以及深化数字化博物馆的建设的内涵与质量。在公共体系的完善方面,博物馆应加强管理机制顶层设计,落实好基层服务工作,完善志愿者管理制度,实行专业化讲解,提供多维度、全方位的服务;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建立健全博物馆公共服务体系。在数字化建设方面,博物馆需加强藏品数据库、数据库展示系统以及数字化化博物馆的建设,实现数字化展品展示、数字化展品管理以及远程教育,进一步促进博物馆创新、可持续的发展。
(二)突显独特民族文化,建设民族特色品牌,谋求差异化发展
湘西民族博物馆陈列的主要是湘西历史、土家族文化和苗族文化,孕育着乡土性、生态性的民族文化。因而,博物馆应充分利用民族地区丰富的资源养料,突出少数民族独特的民族文化、民俗品质、历史文化以及风土人情,谋求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三)促进博物馆发展与湘西民族文化特色旅游的融合
加强民族特色文化建筑的建设、抓紧民族文化特色藏品的收集以及动态民族文化展演活动的开展,将民族地区博物馆与深厚的民族特色文化相融合。博物馆应力求藏品需具备土家族、苗族的文化历史与独特文化韵味,并积极鼓励湘西土家族织锦手工艺以及土家族梯码歌等蕴含当地特色文化活动的开展,让观众切实体会到湘西深厚的民族特色文化,体验文化旅游的魅力。同时,博物馆注入民族文化旅游的元素,加强与旅游行政部门以及旅游企业的合作,创建博物馆与民族文化特色旅游的协同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陈小琼.高校博物馆特色化发展探析[J].山西档案,2018(03).
[2]侯懿航,樊一粟.“互联网+”影响下的高校博物馆发展创新[J].时代教育,2017(19).
[3]邓微.西部地区高校博物馆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7.
[4]孙涤非.“互联网+”趋势下思考博物馆展览与营销推广[J].华东科技,2017(07).
[5]罗敏.探討博物馆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J]税,2017(14).
*基金项目:吉首大学校级人文社科研究项目(18SKWT52)。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7118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