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发电技术金课建设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朱纯兵
摘 要:在对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的教学探索的基础上,根据金课“两性一度”的标准。探讨了该课程打造成“金课”的方法 。课程的“高阶性”要以课程教学内容要具有前沿性和鲜明的时代特性。课程的“创新性”采用多媒体与虚拟项目相结合的方法。课程的“挑战度”体现在跨专业和新技术两个方面。
关键词:金课;教学内容;虚拟项目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35.094
0 引言
2018年6 月,陈宝生部长提出“金课”概念。并指出,高等学校教育要推进“四个回归”,其中之一是“回归常识”,即学生要刻苦读书,高等学校要合理增加学生的学习任务,加强课程建设,建设一批有挑战性、有深度、有难度、有价值的课程。 想办法把“水课”变成“金课”。随后教育部发文:要各高校全面核查所有课程的教学内容,适度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和深度,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各高校为落实通知精神出台了一些具体措施。如增加课程学时、增大课堂上的信息量、严把考试关、选用高水平教材、强化课堂管理、制定科学的评教体制。
新能源发电技术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课程,其能源种类多,课程涉及众多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发电技术。围绕金课“两性一度”的标准,结合新能源发电技术的特点,本文进行了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的教学探索。
1 课程的“高阶性”以课程教学内容具有前沿性和时代特性
高阶性在课程上主要体现为能力和思维两个方面。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思维。具有高阶性的新能源发电技术“金课”,对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是一种挑战,应从提升学生的能力和思维两方面发力。
新能源发电技术是一门工程性很强的课程。学生由于不具备工程经验,工程性的问题大都是由若干个复杂的系统组成,学生很难将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相互联系。同时该课程新能源不同于传统能源,内容本身具有前沿性、高科技性和鲜明的时代特性,整合教学内容,体现课程的“高阶性”。
课程要有一定的深度,根据学科特点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深入的学习。要培养学生应用已有高科技产品的能力。 由于新能源种类多,课程教学内容设置要与 学科建设保持一致,根据本专业的特点主要讲授风力发电,精讲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控制策略。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突出重点,着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以应用为目的,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采用启迪式的教学收到让学生关注课程的新动态。本课程的特点决定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2 教学方法,体现“创新性”
教学方法上要体现“创新性”,可采用多媒体与虚拟项目相结合的方法。
2.1 教学手段
对于这种内容多,跨学科的课程采用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借助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扩大信息量。例如:在介紹天燃气时结合加油向未来的科教片,打开学生对可燃冰的理解,了解这方面的前沿信息。触发他们对该部分内容的兴趣。
生物质发电中垃圾焚烧发电,采用奔跑吧兄弟,这样一些适合学生的特点的节目,容易产生共鸣。让学生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自觉投身到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的建设。
太阳能发电是本门课程的授课重点,分为太阳能热和光伏发电。这两部分重点是光伏发电。 其中太阳能热以美国内华达州太阳能热电站科教片作为教学内容,该片信息容量大。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并且这样能做教学内容主次分明,便于学生获取本课程最主要、最核心的内容。同时又能保留课程的广度。
2.2 虚拟项目法
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的特点是工程性,此类项目只是集中在少数院校部分大师手中,即使此类学校本科生也很少有机会参加到项目中。对于新建本科院校问题更突出,教师面临项目少、科研底子薄等居多问题。学生中成在一种错误的想法,认为这类课就是混个学分,这是需要学生转变的一个观点。通过虚拟项目激励学生的求知欲望,虚拟项解决教师没机会主持相关课题而不关心新能源发电技术前沿技术的现象,特别是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不投身科研的弊病。虚拟项目法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权,教师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起着引导者、项目咨询、成果验收的作用,交给学生一种方法,任务的完成由学生自己去做。虚拟项目的实施。为教师与学生建起了学习的纽带。改变了教师单向授课这样一种教学模式。在整个过程中都需要教师与学生有良好的互动,这包括讨论、学习等。
对主要内容,如讲授完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后,可以要求学生设计一种风光互补的系统,想办法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设计风光发电系统在自己感兴趣方面的应用。通过项目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改变了传统灌输的方法。
3 跨专业和新技术两个方面是课程的“挑战度”
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新,理论新、成果新、教学内容更是要不断更新。在不脱离学科建设标准的前提下,提高点难度,可以起到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课程的“含金量”。课程的跨专业性对任课教师的相关知识以及教学手段和方法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打造该课程成为“金课”,必须探索出 具有该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课程的特点决定比较适合创新课题的设计。此外为避免水分渗入,课程还需进行科学的考评。
4 结束语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正在由规模型向内涵型发展的转变,提升课程质量是走内涵型发展的需要。金课是未来课程发展的新形态,已经开始被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建设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金课”是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李志义.“水课”与“金课”之我见[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
[2]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4-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664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