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文课应重“文”味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语文课的“文”味,是老师和学生双方都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对文本进行感知、体验、理解、想象,在读懂文本的精神和言语文意时所体现出来的整体情感。教师应多给学生提供一些优美的文章,创设情景让学生把阅读作为一种充满乐趣、情趣的享受。
  【关键词】图文并茂;言语文意;兴趣倍增;创设情景
  和其它学科不同的是语文课必须重“文”味,这是无可置疑的。那么什么是语文课的“文”味,在我的教学中我认为应该是老师和学生双方都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对文本进行感知、体验、理解、想象,在读懂文本的精神和言语文意时所体现出来的整体情感。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不得不过于注重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对学生的语言训练过于死板,思想教育也成了道德的说教。没有“文”味滋润的语文课堂枯燥无味,难道这样的语文教育能使学生成人、成才?语文课要重“文”味,我认为必须有以下几种“文”味。
  一、巧设趣点,激趣入文
  语文教科书中的选文往往图文并茂,涉及的内容广泛,包含的内涵丰富。每每开学新书发下来时,我观察到学生迫不及待最先翻看的一定是语文书,怎么会如此呢?是课文有“趣”。因此我们可以在语文课的教学中从课文中悉心找出“趣点”,引导学生“激趣入文”,做到把语文课上得生动有趣。
  从课文的细节描写中找趣点。有些课文,细节描寫真实、生动、有趣,引导学生仔细揣摩其“趣”处所在,能使课堂妙趣横生。如《新型玻璃》一课各种玻璃特点作用的描写,《少年闰土》中闰土给“我”讲述海滩拾贝、雪地捕鸟的情景,《窃读记》一文中作者林海音想尽一切办法阅读的经历……这些“趣点”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所在,在趣味享受中开启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不断提高。
  教学中应在和课文相关的内容中找趣点。有些课文的趣点在课文中不是显而易见的而是在文外。这就需要教师拓展自己的课外知识面,同时要注意搜集相关资料并加以整理,以备教学时游刃有余,张弛有度。如教学《乞巧》一诗,可以向学生讲解有关这首诗中牛郎织女的故事;《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小作者在爸爸讲好价钱,工人卸煤时站在骆驼面前学骆驼咀嚼的样子,让学生站起来表演表演可用作学习这篇课文的趣点。这样既增加了学习的情趣,又对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起了重要作用。
  教学手段也要体现有趣。对难以找到趣点的课文,可以在教学方法上去设趣,激发学生在动手学习中寻趣。如教学《白杨》一课时,在引导学生体会白杨高大笔直的特点和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一处时,要求学生展开想象把大白杨和小白杨在风沙里笔直的站着成长的画面画出来,再指名把自己的体会讲给大家听,其余学生评议。这样将语文学习与美术学科结合起来,学生通过画、说来理解学习课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倍增。
  二、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语文教科书中的选文往往充满激情、真情。教学这些课文,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因素往往对人的情感起感染作用,这是从心理学角度上来讲的。因此,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必须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加深感受。教师在课文的教学中,首先要让自己进入角色,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我认为创设情境时应注意以下的几点:
  “动”“静”要适宜。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课堂上让学生的肢体适度地“动”起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如教学《桥》,让学生体会洪水渐渐窜上来肆无忌惮地情景时,我要求学生从表演舔、爬、发抖、呻吟等动作中来理解体会,学生表演欲强兴趣浓,从中体会老支书的坚强、勇敢、临危不乱的精神。当学生的情感已得到激发时,再让学生静下心来,听老师朗诵“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一片白茫茫的世界……”体会老支书的无私无畏的精神,学习他沉着冷静地克服困难。
  语文课的教学还要有“声”有“色”。语文教学应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的情境中去。声情并茂、入情入境的朗读,能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能在朗读中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作者的思想。可让学生配乐朗诵课文,能渲染情境、创造气氛。迸发激情,震撼心灵。小学生“能够非常敏锐地感知那些鲜明的富于色彩、色调的形象,并把它们很深地保持在记忆里”,因此应适当地以实物、图画、动画形式展现课文内容,鲜明、生动地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如教学《杨梅》,可带一些新鲜的杨梅到课堂上让学生看、闻、摸,尝感知杨梅的特点。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美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学生学得有滋有味,这样的语文课堂显得丰富多彩而又韵味独特,犹如一曲“文”味浓郁的动人乐章。
  三、引导欣赏,加强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是突出语文课“文”味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引导学生欣赏的方法很多,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取不同的方法。我常运用对比法引导学生欣赏。教学《少年闰土》一课时,学生被小时候活泼可爱、勇敢机智、知识丰富、见多识广的少年闰土所吸引,特别是被闰土和鲁迅无话不说依依惜别的真情深深震撼时,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阅读鲁迅的《中年闰土》,文中鲁迅对中年闰土外貌的描写和少年闰土完全判若两人,和鲁迅见面的尴尬羞涩,甚至说话时的吞吞吐吐,字里行间透着封建等级制度的黑暗,透着鲁迅对封建社会制度的憎恶,这些描写让学生在对比中细细体会,受到深深的感染和启发。教学《暮江吟》中“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一句诗时,我用贺知章《咏柳》中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与之作对比欣赏,让学生体会到这两句诗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体会运用的贴切、自然,栩栩如生。学生一经对比,兴致很高,领悟很快,而且印象也很深,感觉到香醇的书味挥之不去。
  一位文学家说过:“欣赏,是对美好事物的享受,是对其中趣味的领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多给学生提供一些优美的文章,创设情景让学生专心阅读,真心感受,细心体味,悉心探究,让学生把阅读作为一种充满乐趣、情趣的享受,语文课才是真正进入了“文”味浓郁的领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719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