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古典园林特征与设计手法在苏州博物馆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关键词:古典园林特征;设计手法;苏州博物馆;应用
  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苏州东北街和齐门路相汇处,占地面积约10700平方米,毗邻拙政园、太平天国忠王府等园林名胜,形成了一条丰富多彩的文化长廊。苏州博物馆新馆“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思想、“不高不大不突出”的设计原则,使其成为一件传统与现代圆融的模范艺术作品,不仅融合了中国传统园林的元素特征的,也承袭了苏州厚重的历史文明底蕴,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目前,学术界对苏州博物馆新馆的研究集中在建筑创新理念上,从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及造园思想剖析和解读的论述较欠缺,本文从园林特征与设计手法等方面对其进行研究,以期对相关的研究有所裨益。
  1中国古典园林特征在苏州博物馆中的应用
  1.1布局特征在苏州博物馆中的应用
  1.1.1四合院内向布局特征
  东方民族内向含蓄的性格几乎渗透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建筑布局形式方面,最普遍采用的是四合院内向的布局,这种布局在苏州古典园林中是最为典型的特征形式。苏州博物馆采用的也是这种布局形式:建筑、亭廊、植物、假山等元素均沿着园的周边布置,且建筑物都面朝内而背朝外,在中心内院形成一个较大、较集中的水面,因而都具有强烈的向心、内聚的感觉,使有限的空间具有开朗之感。古典园林中畅园、鹤园等也是采用这种形式,且博物馆与它们的共同之处还有水池都是呈不规则的形式,这样便避免了空旷与单调。不仅江南私家园林如此,北方皇家苑固中的谐趣园也采用了这种布局形式。由此可见,这种内向布局的形式在中小型园林中是赖以制胜的方法。
  1.1.2主从与重点布局特征
  苏州博物馆为突出主题,使主庭院明显地不同于其他院落空间:这里不仅有显著大于其他空间面积的水面,并以它为中心让位置突出,而且由于布局上的向心作用,四周环列着建筑、亭台、山石、植物等,使景观内容丰富多彩,荟萃了全园的精华,成为全园的重点景区。古典园林中如怡园的藕香榭和留园的中部景区无非也是采用这些手法来突出主从与重点,由此可探出苏博与传统园林在布局特征中共眭。
  1.2空间特征在苏州博物馆中的应用
  1.2.1曲折多变的空间序列特征
  空间序列组织关系着全园的布局,其中最根本因素就是观赏路线的组织。苏州博物馆采用了综合的空间序列形式:其空间组织通过室内外整体空间的联系,形成“口”与“日日”字相结合的空间序列;其实就是闭合、环形观赏路线的组合与演变:建筑统一沿着园的周边布置,并且都面向中央较大的水面;在进入主要空间前收束视野,以获得豁然开朗之感;利用曲廊走向纵深处,点缀观景亭榭;到开阔空间时一览园的全貌,形成高潮;返回入口气氛较松弛,接近出口再有小小的起伏,最后到达起点,给人以回环曲折和不可穷尽之美感。同时,博物馆的西北部的活动路线还带有辐射的形式:若游客想要进入博物馆的每个珍藏室参观展览,就要在环形路线上再分别到达其他地方了,尤以吴地遗珍和吴中风雅等藏馆处最为典型。
  苏州博物馆为求得意境的深邃,借廊道来串联空间,使群体组合蜿蜒曲折、变化无穷。其中,西回廊以曲尺形状的折廊链接各个展厅和庭院,既引导了人流、分隔了场所又赋予了空间曲折美;建筑通过馆与馆之间互相交错穿插,给人以回环曲折和不可穷尽之感;至于路径和曲桥,作用大致与游廊相同,无非都是为了求得曲折多变的空间序列;墙垣的曲折美以北墙来讲最为妥切,无论是受条件所致还是贝老刻意为之的创作,它的四折曲尺,都巧妙且恰到好处地打破了背景的平直规整,避免流于呆板无味。
  1.2.2高低错落的空间特征
  中国古典园林讲求高低错落,必然会伴随着时高时低的视高变化;当人处于适中的高度时,即可以向上仰视又可向下俯视,摄取各种深美有趣的画面构图。苏州博物馆的八角凉亭便满足了人们多角度觀景的功能:坐在凉亭上向下俯视即可见园中阳光倾泻、鱼翔浅底以及周边建筑、山石和植物的倒影,向上仰视可观看到博物馆外立面,让人细细品味苏州的现代文化底蕴。
  若将平面上的蜿蜓曲折与立面上的高低错落相结合,园林就更加使人感觉玩味不尽了。苏州博物馆为了求得高低起伏的变化,在主庭院的北面使用片石摆放的假山高低错落排砌,从古代山水画中寻找设计灵感,以粉墙为背景,营造出米芾水墨山水画的秀美意境,平面上迂回曲折,立面上迥环错落,十分逼真;且在西面水畔建一八角凉亭,再用曲桥横贯东西,形成别具一格的创意山水园。再就西廊外立面的墙体设计来说,墙体因呼应建筑高度的变化而逐级递升,形成错落有致、高低起伏的节奏变化,从而破除了墙体静止单调的状态。
  1.2.3空间对比特征
  在古典园林中,借两者的对比作用来突出空间美的手法最为普遍。苏州博物馆主要是通过大与小、开敞与封闭等手法来产生对比作用:人们走在展览馆的西回廊,视觉几乎都处于较为收束的状态,当从西门穿过密植的竹林(或贯穿整个西回廊进入艺术品商店再到孤植小庭院),跨入主庭院时,随着视野的突然开放,使其主要空间顿时具有一种扩大感,对比效果尤为强烈。
  1.2.4空间层次变化特征
  苏州博物馆过门窗和游廊的分隔,使空间层次变化,既渗透又连通,会极大地增加其含蓄、幽深之感。在博物馆的中央大厅、东西廊及各个小庭院的墙面上开了若干个窗洞,使被分隔的内外空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当人们游走其中,可以透过窗洞去观看到其他空间的景物,由于视角的变化,让景物随之相对位移,让人在移步换景之间,产生不同的视野与感觉。不仅如此,门窗洞口还有“对景”的作用:实际上就是透过窗洞去看对面的景物。从博物馆大厅西北面的六角形窗口看去,正好能对着主庭院的凉亭,透过凉亭还能看到竹林,若是稍稍移动脚步,便能看见片石假山、水面以及曲尺曲桥,由于是隔着一层去看,尽管实际距离不变,也会显得更加含蓄与深远;向西廊继续前进,透过连续的一列窗洞摄取外部空间的图像,时隐时现,引起了人们极强的快感,其动观效果更加富有情趣美了,这就是古典园林中所谓的“步移景异”了。   2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在苏州博物馆中的应用
  2.1组景的设计手法在苏州博物馆中的应用
  组景包含对景、框景和借景等。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常以“对景”来满足看与被看的视觉要求。苏州博物馆的八角凉亭十分巧妙地置于视觉焦点之中,从被看的方面讲,他的位置突出,特别是从八角中央大厅来到西廊,作为被观赏的对象,成功起到了点景的作用;此外,从竹林、小桥等位置来看,均能获得良好的效果;从看的方面讲,八角凉亭的位置选择也十分有趣,不仅正面临水开朗,还通过建筑的门窗洞口均有景可对。在苏州博物馆,人们可以通过各个角度一睹现代版的江南园林风光,这些乍看起来偶然的美感,其实在不同园林要素之间存在着某种视觉上的制约关系。若对景强调的重点在所对的景物上,那么“框景”更偏重于框的处理:苏州博物馆的窗洞大多是从传统园林的漏窗形态提炼而来,与现代创新相结合,既简约又古朴,从而为意境的营造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至于借景,就是指把园外的景物引入院内,也是为了让空间渗透和增加层次美。《园冶》所提“巧于因借”,关键就在于“巧”字上;而苏州博物馆的位置的确相当巧妙:由于北临拙政园的朴园,将其园中参差树木引入院内,乍一眼还以为本就生长在苏州博物馆。
  2.2藏与露的设计手法在苏州博物馆中的应用
  中国古典园林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常以显而不露的方式来表现,借助藏与露的手法,求得含蓄、深邃、幽美的意境,不论其规模大小,都在极力地避免一览无余、开门见山。但是藏并不是完全看不见,而是不让人一眼望穿。站在苏州博物馆的中央大厅,听到潺潺水流之声却不见源自何处,循着声音的方向穿过西廊和层层的游客,拾阶而上,映入眼帘的便是折行活水从高处倾泻而下的水幕墙,不得让人惊呼博物馆内竟藏如此天地。
  2.3疏与密的设计手法在苏州博物馆中的应用
  苏州博物馆的建筑与园艺造景遵循着疏密相间的原则:东、南、西三面由建筑相围,尤以西南面高度集中,而北面留出的间空就像是建筑的“留白”;除此之外还会在立面上利用起伏与层次变化的手法来加强韵律变化与节奏美,使建筑改变层数与体量等来表现高低错落的外轮廓线,以利获得抑扬顿挫的节奏感。从山石来讲,则是在北墙之下较密集,其余山石在竹林汀步、墨戏堂的庭院及孤植石榴小庭院处稀疏散落,疏密相间得恰到好处。
  2.4虚与实的设计手法在苏州博物馆中的应用
  虚实关系每每在诗词和绘画等艺术领域上会有涉及,造园艺术也不例外:虚,可以说是无;实,可以说是有;且这种关系处理手法和藏与露、疏与密是相互联系的。以虚实关系来解读博物馆主庭院的话:片石假山表现为实,水面则表现为虚;从博物馆建筑自身来讲:虚所指的是空间,实所指的则是体形;以构成其建筑物立面的要素來讲:粉墙为实,六角窗洞和大厅的北门为虚。它们之间构成的虚实关系非常强烈,由于墙面所占比重较大,所以是以实居于主导地位,有点实中有虚,有的虚中有实,避免了虚实各半。
  3结语
  苏州博物馆的园艺造景设计从中国传统园林的精髓中提炼而出,是基于时代语境下现代与传统有机结合的典范。挖掘古典园林有价值的特征与设计手法,将其合理应用到如今的艺术设计当中,既能代表中国文化的设计风格,又提升了当代设计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水平,还能弘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打破当今国内设计只有外国的和古代的论断,值得建筑、景观、园林等艺术设计者借鉴学习。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1286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