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晋商堡寨建筑空间解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关键词:晋商;堡寨;建筑空间
  晋商于明代前期兴起,明中叶后发展迅速,清中叶达到鼎盛,清末又逐渐衰落,在明清商界雄踞长达五百多年。晋商泛指以太谷、祁县、榆次、平遥、介休、灵石等为代表的晋中盆地的商人(晋商十大家族),不仅创造了雄厚的商业资本,也留下了丰厚的晋商文化。晋商家族花费重金修建高墙院深的合院,为求自保再建堡寨,其修建的规模及布局更是体现出晋商实力与财力的雄厚,更反映出晋商富户有很强的忧患意识和防御自卫心理。
  1晋商堡寨
  堡寨又称坞壁,是我国古代用于军事防御而修建的土城,堡寨的出现是冷兵器时代对于村落安全的考虑,属于防卫性能的建筑。堡寨分为军事化防御为主的兵寨(古代驻兵堡寨遗址榆次长凝镇长凝村)和以修建城墙作为防御设施的普通民寨(榆次聂店村王家伽西寨)。在晋中地区,堡寨大多指在村落外围区域主要是依靠乡村民众或晋商家族人员来自行修筑村寨和族寨,都属于独立自保防御的民寨,而兵寨只占一小部分。因此,随着社会的动荡不安、战乱频繁,晋商为求自保不惜重金在故土修筑了不同规模的堡寨,堡寨的功能就有躲避战乱进行防御的特性。如遇到酷暑炎热的夏季,堡寨还有避暑纳凉的休闲作用。
  晋商堡寨始于明代嘉靖年间,兴于清代咸丰年间并不断的延续,分布区域在榆次、太谷、祁县、灵石、介休等地,主要集中在榆次、太谷的堡寨较多,目前大部分建筑处于废弃塌陷、毁坏严重。数据采集到榆次曾有堡寨17座,现存13座,目前保存较完整的是榆次车辋常氏家族“崇原寨”;太谷曾有14座,现存12座,较完整的是太谷曹氏家族“青龙寨”;祁县乔氏家族和太谷武氏家族曾共同修建的榆次“东寨”;灵石修筑的寨较少,主要有马和乡“三清寨”。
  2晋商堡寨的选址及规模
  晋中地区位于山西省中部,在太行山脉中段与太原盆地间。东依太行山,西临汾河,北与省会太原市相邻,南与长治市、临汾市相交,东北与阳泉市相连,西南与吕梁市接壤。晋中境内地形基本格局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东高西低,呈阶梯状分布,为修建晋中堡寨提供了有利的地势条件。依山而建的重要的缘由还在于人们所居住的村落大都地势平坦,不利于藏身及攻守。根据使用对象的需求又分为为村寨或族寨,一般会修建不同规模大小的堡寨在地势险要、陡峻偏僻的附近村落外围海拔千米以上的山颠,用来解决人们的临时性居住生活。据民国《榆次县志》记载,榆次富豪会选择在山区或半山区,偏僻而陡峭的位置来修建堡寨,最早记录的庄子乡六台村的“麓台寨”、杨壁村“杨壁寨”和东赵乡“训谷寨”。这种利用自然地势环境的特征来修建机关重重的堡寨,以此来躲避战争,保全村(家族)成员,更加体现出加强堡寨的防御体系的复杂性和安全性。因此,从堡寨的规模可以看出,小的山地修筑仅供临时避难,设施较简单,不具备长期居住生活及坚守作战。规模相对大的山地建筑中,不仅可以临时避难还可以提供房屋、生活设施、牲畜等,可以进行较长时间的防守,具备居住与防御功能。
  3堡寨的建筑空间特征
  3.1内向型空间布局
  晋商堡寨内向型空间布局是封闭性的,具有高度自我保护与外界隔绝的防御性。从选择的环境及地理位置,足以证明堡寨地勢的恶劣与凶险程度,具有最佳的视野角度防止外敌入侵;堡寨的外部不开窗仅设垛口,院内所有窗户都向内开放,具有很强的领域感与私密性;高大围合的厚重夯土院墙,能够很好的阻挡大风、沙尘等恶劣气候对院落的破坏,起到了调节微气候的作用。
  3.2中轴线对称的形式
  堡寨的院落平面呈典型的合院形式,以石券窑洞或砖面土窑为主。内部空间布局始终遵循着沿中轴线对称的形式展开,以层层递进的串联式来组织空间结构,由南往北依次为入口——外院——正院——里院。对称式平面与封闭式外观成为该建筑空间的主要特征,这与传统文化向来注重的儒学思想有关,与儒家提倡的“中庸”,讲究“平和中正”相呼应。
  3.3封建的宗法礼制
  从堡寨的建筑布局中反映出古代严格的尊卑礼仪和宗法制度,依据地位和尊卑来布置房间,一般家丁的生活工作区域靠近入口,主人的活动区域会趋向院落的最深处,以坐北朝南的方位来营造一个堡院幽深的私密效果。有的堡寨内会修建庙宇、风水亭等,用来供奉神像和祖先的排位,以祈祷家族遇事逢凶化吉、万事平安。综合体现出封建的宗法礼制精神,更突显出主人对传统文化和权利地位的守护。
  3.4文人的审美情趣
  从堡寨的选址、规划布局、建筑设计中,充分的反映出主人的文化修养及品味,所谓“三分匠师,七分主人”。为了迎合主人的审美情趣需求,窑内堡寨院落中设置有假山、鱼池、花园、书院等,可以悠闲的在园中品茗散步,逃离世外纷争。能够在枯燥无味、密闭的高墙院深中,找寻一种轻松、雅致的文人乐趣,真正的体现出主人的个性特征所产生的强烈文化艺术魅力。
  4堡寨的建筑空间结构
  堡寨的建筑空间属于封闭的内向型,由堡门、堡墙、壕沟、吊桥、外院、正院、里院组成。晋中堡寨属于临时的避难场所,外部空间的处理上借助有利的地形易于玫守,内部空间的处理上注重布局的合理性及机关设置的隐蔽性,对于外敌入侵起到很好的自身保护作用。
  4.1入口
  晋商修建的寨大多会建在堡的十几公里的外,地势险要的山颠。堡墙外挖有人工壕沟或天然悬崖。通过门口处吊桥机关方可入内,堡门设有一个或南北两个,避免出入口过多不易防守。堡寨的入口是通向内部空间的必经之路,有的入口在山顶下部的一个天然洞口,进入洞内上陡坡进入外院,这种隐蔽的入口设计,具有很高的防范意识。晋商堡寨的外墙高有十几米,堡(寨)门厚重坚固,墙面有石砌围墙或夯土墙,墙上设有垛口,具有堡垒厚重坚实的围合感。如太谷曹家的青龙寨,堡寨的平面轮廓为由西向东的梯形,面积大约四千七百平方米,属于太谷曹氏家族的族寨。堡寨的周边为悬崖峭壁,形成天然壕沟绕于堡墙外。寨墙以当地的石料进行规整的垒筑,堡墙上砌有一百多个垛口。寨墙的石拱门有五米,墙高约十五米,门外有一个石砌的平台,也只能通过南面的寨门进入。寨门平台与深沟间设吊桥,吊桥通过机关轴孔控制,平时便于人马通行,吊桥关闭时堡门的密闭性非常牢固。   4.2外院与正院
  外院入口为进入堡寨内的首要空间,外院寨墙处设置孔洞,可以方便观察外部路面动静,有很强的区域限定性和警惕性。进入该区域院中间会修筑成方形天井形似瓮城,可以在敌人入侵时做出有利的反击。如在榆次“崇原寨”的外院内部设有暗道,需要经过吊桥才能进入里院,体现出特殊而隐蔽的防御细节设计。外院主要是守护人员和家丁仆人的工作区,守护人员居住在院内石窑,外院东面为磨房、西面为碾坊和车马停卧区、牲口窑圈;正院为家丁仆人的生活区,院内以石窑或砖窑为主。根据堡寨的地形特征,从外院进入正院。院落四周以石砌墙为主,分隔的墙上开石碹门,一般正院会比外院高,院内西面有石窑,为家丁仆人所居住。根据堡寨的面积划分出不同院落,如榆次“崇原寨”的外院,内分四个院落,东南两院为花卉院;西院有砖窑七间,为管护人员居住;北院是果木院,有井口用以灌溉,形成生活设施必备区。有的堡寨在院内修建关帝庙或龙王庙,以此来祈祷保佑山寨的安危及来年的风调雨顺。
  4.3里院
  从外院或正院,需要经过厚重的夯土院墙的石门,房屋大多为砖窑或石窑,此院为主人居住的宅院。有表达园林意境文人气息的“青龙寨”,进入院内有座近十米高的假山,假山以南有两个院,以北有三个院,窑屋约有六十多間,五个院落间各自有石门。窑内涂饰粉墙、门窗形式多样、炕围装饰精美。这些窑屋内相套相通、开后窗可嘹望敌情,有的屋内设有暗室可藏身躲避。假山前面设有风水亭,沿石级而上山顶又设一座赏景亭供人下棋品茶。从假山后面沿石级而下,设有石栏鱼池和彩雕影壁,这道影壁是南北五院的分隔界。整个院落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具有曲径通幽之美感。有表达晋商的儒雅的含蓄的“崇原寨”,入口设内外影壁的堡门“大寨门”,房屋墙壁为砖包土坯,夯土的院墙厚七十厘米,每个四合院又有瓦房二十余间,该宅院依地势变化,错落有致的分布着十座四合院,使得堡的建筑特征与晋商大院的建筑格局合二为一。
  5结语
  综上所述,这些晋商堡寨大多是半民用半军事的特殊建筑,修筑过程中全方面的考虑了防卫系统,既满足了晋商自给自足建立舒适家园的愿望还可以抵御外界的入侵,同时对外又可以彰显自己的实力。目前,晋中堡寨由于晋商家族败落及不同程度的社会动乱,使其处于无人管理、毁坏严重,有的甚至已面目全非的状态。了解晋商堡寨建筑空间对其给予科学的保护及专业的修复。可以让更多的人发扬与传承晋商堡寨建筑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129269.htm